杨慎为什么是明朝第一才子(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

明朝解缙、徐渭、杨慎三人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而杨慎则被推为三大才子之首,其人博览群书,史称“书无所不览”,为三人之最。近现代国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曾评价道:“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就是这么一位文坛奇男子,官场生涯却并不如意。杨慎出身官宦世家,年少成名,青年时又蟾宫折桂,前途一片大好。但是为官正直,被明代两位帝王所不喜,之后更是因忤逆皇帝被发配云南三十多年。

杨慎为什么是明朝第一才子(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1)

杨慎雕像,图侵删

众望所归的状元之才

杨慎是明武宗正德六年的状元,当时年仅二十四岁。值得一提的是,杨慎本因在正德三年就高中状元的,但是因为主试王鏊、梁储两位大臣的粗心,考卷被蜡烛焚毁,考试成绩作废。好在三年后,杨慎重新拿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耀。

三月,升庵在京师应会试。主试王鏊、梁储得升庵文,已置其首选,因卷失烛,遂下第。升庵作《下第诗》纪其事,有“空吟故国三千里,悔读《南华》第二篇”之句。——《杨升庵年表.正德三年.戊辰》

杨慎的成功,当然也与他的家世密不可分,杨慎出身官宦世家,文风显赫,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其曾祖父,曾是太学生,也曾当过州县吏目。其祖父是明代成化年间进士,曾官至从四品的湖广提学佥事。

其父杨廷和更是了不得,也是明代有名的才子,十九岁便进士及第,官至内阁首辅,是明代中期无法绕过的一位名臣。杨慎的几位叔父也都是文化人。

出身这种家庭,再加上杨慎本人好学,聪慧过人,从小便有“神童”的美誉。七岁便熟读唐诗、绝句,十一岁作诗,十二岁模仿先贤作《吊古战场文》、《过秦论》等文章。才名震天下,时任内阁首辅李东阳更是收他为门生,称他为“小友”。

如此才情,高中状元似乎也不足为怪了。杨慎中状元那年,其父杨廷和已经是内阁大学士了,身兼少傅、太子太傅,位高权重。换做旁人,肯定会避嫌一二。

例如万历时期张居正、申时行、王锡爵等内阁大学士的儿子中个进士,都饱受非议,朝臣弹劾。

尤其是王锡爵,其子王衡为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但是受到不少争议,言官们弹劾是王锡爵开的后门。万般无奈之下,王衡在王锡爵执政期间都不在参加科举。直到王锡爵致仕以后才参加,但是还是获得了会试第二名的好成绩。

可见有个当爹的高官有时候也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杨慎却是一个例外。杨慎中状元,上到朝堂,下到民间,竟无一人非议,令人心悦诚服。可见杨慎是众望所归的,才情也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状元及第的杨慎,被授为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在明代官场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以杨慎的状元之才,加上明代状元入阁的比例之高,几十年后能入阁尤未可知阿?

但是结合杨慎以后的经历看来,他的官场生涯却是异常艰辛,堪称是九死一生。

杨慎为什么是明朝第一才子(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2)

为官生涯:被两位帝王所不喜

按照《明史》的说法,杨慎为官正直,不畏权势,有古士大夫风。敢于批评朝政,上言直谏皇帝的过失。按我们今人的说法就是头铁的愣头青。

明武宗是明代有名的“顽童皇帝”,荒于国政,四处巡游。这让熟读圣贤之书的杨慎大为不满,多次上疏谏言。

正德十二年八月,明武宗朱厚照又偷偷北上巡游,刚出居庸关。杨慎听闻后,上疏谏言,被称为《丁丑封事》。杨慎直言明武宗“轻举妄动,非事而游”。但是明武宗并没有在意,不理会杨慎的上疏,依旧我行我素。

年轻人还是脾气大,大为不满的杨慎反而撂挑子不干了,称病辞官走人。连他的父亲杨廷和都拉不回来,文人风骨执拗如斯,这种性格也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移疾归。——《明史.杨慎传》

辞归之后的杨慎还不忘作诗《丁丑九日》、《定州书事》,讽刺明武宗。明武宗看在杨廷和的份上,也并未对杨慎责罚,但是对杨慎这个愣头青肯定是没有好感的。

这一辞归就是三年多,直到正德十六年,“老顽童”明武宗朱厚照在一次游玩中落水而引发暴病而亡。杨慎在新帝明世宗征召下才再次入朝为官,出任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读经史,也可以算作是半个帝师吧。

性格决定命运,杨慎还是那个头铁硬汉,忠贞不二不懂变通的书呆子。又碰到明世宗这种无容人之量,刚愎自用的帝王。

正德十六年四月,明世宗以藩王入继大统。新即位的明世宗,革除正德时的弊政,对明武宗先朝奸臣钱宁、江彬等辈处以极刑。但是张锐、于经、张忠、许泰等宦官、奸臣却只是监禁不管,甚至可以让他们进献金银赎罪。

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榼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明史.杨慎传》

杨慎听闻后,在一次经筵之中,特意从《尚书.舜典》中选择《金作赎刑》进言明世宗:平民犯过,尚可赎罪改过自新;但是大奸大恶之人岂有用金银赎罪之理?但是明世宗听不得半点批评意见,反而对杨慎大为不满,经常借故停止杨慎讲学。

杨慎虽然胸怀家国天下,也试图用其学识、才华报国,但是摊上明武宗、明世宗这两位明代风评并不好的帝王,杨慎并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最不幸的是,杨慎在不久后还陷入了“大礼仪之争”,也终因此被明世宗厌恶。

杨慎为什么是明朝第一才子(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3)

四川新都杨慎故里,图侵删

“大礼仪之争”,被贬云南

明武宗无嗣,明世宗作为武宗的堂弟,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大统的。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武宗朝权贵,要求明世宗按照汉哀帝、宋英宗时的例子,认武宗之父孝宗为“皇考”。明世宗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

“大礼仪之争”表面上是争爹,其实质还是明代朝堂新、旧政治势力的权利之争。笔者私以为,以杨廷和为代表的旧势力并没有迅速调整自己,为新帝服务,反而有“欺负幼主”的嫌疑。

明世宗即位时虽然只有十五岁,但还是颇有手段,并没有对杨廷和等人示弱。迅速拉拢一批武宗朝不得志的官员张璁、桂萼等人,他们迎合上意,主张明世宗的想法,把明世宗的生父称“睿宗”,祭祀位于武宗之上。

嘉靖三年,杨廷和也终因“大礼仪之争”被迫去职。愣头青杨慎也该出场了。

杨慎为什么是明朝第一才子(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4)

杨慎纠集文官三十六人上疏, 表示羞于与明世宗依仗的张璁、桂萼等无耻小人同殿为臣,请求把他们罢免。明世宗虽然愤怒,但是忍着脾气,只是把杨慎等为首之人罚奉两月作为惩罚。

帝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帝怒,切责,停俸有差。——《明世宗实录》

不服气的杨慎又重新纠集了,六部九卿、翰林、御史言官等大小官员二百多人哭谏。杨慎喊出了那句极具煽动性的口号:国家养士百五十年,杖节死义,正在今日

二百人齐聚跪在左顺门高喊明太祖、明孝宗,哭、喊声震天。

群臣左顺门跪伏,或大呼太祖高皇帝,或呼孝忠皇帝,声彻于内。是日,上斋居文华殿遣,司礼监官谕令退群臣,固伏不起,求俞旨。上乃遣司礼监官传谕曰:“恭穆献皇帝神主将至,册文、祝文悉已撰定矣,尔等姑退”。群臣仍伏不起。——《明世宗实录》

明世宗此时正在文华殿斋戒,在形同逼宫之下,明世宗也着实被吓了一跳。急忙让司礼监太监宣旨:暂且让群臣先回去,有事好商量。不把“爹”的事情搞明白,群臣怎肯罢休,继续跪在左顺门前哭喊。

忍无可忍的明世宗把哭喊最卖力的翰林学士丰熙等八人,投入诏狱。群臣反应更加激愤,一时混乱不堪。杨慎与检讨王元正更是哭出了新花样,史称“撼门大哭”,眼泪鼻涕横流。

盛怒之下的明世宗把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多人逮入诏狱,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多人待罪。

左顺门哭谏五日后,明世宗气还没有消,下令把五品以下官员全部廷仗,四品以上官员全部夺俸。这也是明代历史上最多的廷杖人数,一百三十多人同时被廷杖,当场杖死者就达十六人。杨慎、王元正等“首恶元凶”被革职发配。

十日后,有人报告说:本来群臣已经要散去了,是杨慎等七人煽动的。尤不解恨的明世宗下令,把被革职发配的杨慎、王元正等“首恶元凶”七人在打一遍,给事中张原不堪二次受刑被杖死。好在年轻就是资本,杨慎等其余几人人都抗住了。

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明史.杨慎传》

杨慎为什么是明朝第一才子(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5)

四川新都杨慎故里,图侵删

杨慎也终因此事官场生涯算是走到了尽头,被明世宗发配到云南永昌卫。此时杨慎正值三十七岁壮年,这一发配就是三十多年。

而明世宗至死也没有宽恕杨慎,嘉靖曾数次大赦天下,许多被发配的囚犯都被允许返回原籍,唯独杨慎等几人得不到释放。嘉靖三十六年,杨慎已经七十岁了,曾偷偷跑回四川老家,明世宗听闻后,急命四川巡抚械送回云南戍所。

有朝臣为杨慎等人求情,也会被愤怒的明世宗责罚。明世宗上朝时,时不时的还会询问杨慎在云南戍所怎么样,当朝臣说杨慎在云南过的惨不言状时,明世宗则会抚掌大笑。

真是厌恶杨慎到极点阿!

杨慎为什么是明朝第一才子(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6)

四川新都杨慎故里,图侵删

后记:流放之臣成一代文学巨匠

诚如司马迁所说:历史上圣贤往往都因个人之不幸,反而愤发成为历史之大幸。杨慎也是这样的例子,他虽然被发配云南三十多年。但并没有因此消极颓废,反而坚持愤发有为。除了著书宏富之外,依然如在朝时一样,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高贵品质,至死都是那个忠贞不屈的“愣头青”。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

发配云南是杨慎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或许明代因此失去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却也让杨慎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坛巨匠。

或许今人能想起杨慎的,只有那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在滇三十多年,依然手不释卷,“书无所不览”。一生著书宏富,据统计杨慎一生完成的著作达四百余种。几乎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涉及文学、历史、哲学、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等。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杨慎对于云南的文化发展也是巨大的,在滇三十年踏遍云南全境。他在考察游历过程中著作了不少关于云南的地理志要,如《滇程记》、《云南山川志》、《南中集》、《南诏野史》、《云南通志》、《记古滇说》等。这些著作放到如今也是极具研究价值。

杨慎在云南也积极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名满天下的他,无论旅行至云南何地,都坚持以文会友。在云南传道受业,推行汉文化。甚至在云南衍生出第一个少数民族学派—“杨门七子”。我党原苏北区党委书记李一氓同志,曾如此评价道:

升庵功业,当以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让民族文化相结合融化,对中华民族的成长有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