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人性的认知与肯定(别把孟子的与人为善)

现代汉语中的字词,往往都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也经历了转化与变迁有些语汇的“转型”,转来转去似也无伤大雅,变来变去应无参差大碍比如,管你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归都是那个意思但有些词汇的“转身”,既不能无端“华丽”,也不能随意“平庸”因为它本身蕴含着思想、标志着文化对这样的语词,滥而用之,俗而化之,恐怕是对老祖宗优秀文化的不敬,更是对先进文化塑造的不力,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孟子对人性的认知与肯定?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孟子对人性的认知与肯定(别把孟子的与人为善)

孟子对人性的认知与肯定

现代汉语中的字词,往往都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也经历了转化与变迁。有些语汇的“转型”,转来转去似也无伤大雅,变来变去应无参差大碍。比如,管你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归都是那个意思。但有些词汇的“转身”,既不能无端“华丽”,也不能随意“平庸”。因为它本身蕴含着思想、标志着文化。对这样的语词,滥而用之,俗而化之,恐怕是对老祖宗优秀文化的不敬,更是对先进文化塑造的不力。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人这一辈子,一定要与人为善。首先要和别人友善相处,这是做人的第一条准则。”与人为善,就是和别人友善相处,这种说法如今似乎已经普及开来,亦已被人所普遍接受和践行。

人与人交往,多些善意,总是好的。但将“与人为善”如此理解,实际上是有问题的,至少不是它的原意。“与人为善”语出《孟子》,其中的《公孙丑上》有一段记载:“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语言学家杨伯峻认为,与人为善的意思是“和别人一块做善事”。“与”是带领、偕同,“为”是做,善是善行、善事。“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是说带领别人一块行善是君子最重要的事情。

再来看看今人通常的解释,我们把“与”错解为连词“和”,把“为”视为“相处”,把“善”意会为副词“友善地”,于是解释成了“和别人友善相处”。其出发点多少有些自我的处世哲学,与“你只有对别人好,别人才能对你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一脉相通的。这或许是人生经验之谈,也有一定的道理,甚至在生活中可行。但如果友与善是为了私与利、友善相处演变为伪善相处,又该如何说呢?

再来看看孟子。和别人一起做善事,带着别人一起去行善,这又是何等高的境界?它已不是从自我的小算盘出发,不是从处理人际关系出发,不是从处世技巧出发,而是一种真正的大我,是济世情怀,是天下为重,是抛却伪善的真善。从这个意义上说,后人把孔孟合在一处书写,且将其赞为“亚圣”,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带着别人一块去行善,就肯定是孟子的原意吗?其实也可以深究。让我们再来看看《孟子》的那段原文:“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禹这个人,听到善言就会下拜。大舜更了不得,他把自己的善与别人分享,抛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取人之善修己之德。既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秀的品德,又努力带领大伙一起做善事,培养别人身上美好的品德,这才是君子最重要的事情。

孟子认为,圣人也是人,也会有缺点,甚至也可能有道德瑕疵。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先能改正自己的问题,然后能修德。靠什么修,靠的是吸收别人身上的道德亮点。最后是用自己高尚的德行去感化别人,让别人修德,并带领大伙一起做善事、举善为,进而达到有效治理天下的善治。

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非常深刻的。道德修养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需要学习修炼,再次是分享感化,最后是齐治天下。显然,孟子既不是一个唱高调者,也不是“不着边际”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一个圣人,也是一个生活中人。由此来理解孟子和他的“与人为善”,可以让人深切体会和理解他的伟大之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