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智慧的感悟(庄子以不知为知)
一、
世人以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方为人生之大知。
每个人都存在着主观意识,我们判断这个世界的角度与认知,都是从主观意识出发而得出的结论,而这定然是不符合客观的。
可是问题就在于,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意见是偏见,还会以自己的认知为绝对的标准,并且还企图评价别人的人生。
所以总有这样一些人,看不出来自身的问题,还总拿着自己错误的观点衡量别人的人生。
所以说,只有当你不以自己的认知为绝对标准的时候,才能更客观地看清这个世界。
很多智慧都在强调修心,就是因为当你的心正了,也能够抛开主观意识与妄断的时候,你才能更加客观和清醒地去看待这个世界。
一个人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问题,所得到的结果也必然是错误的,这是悲剧的起源。
人生需要一个客观正确的衡量标准,来判断这个时间的善恶是非,但是这个标准绝不是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根据所存在的道理。
只有放下自己的主观偏见之后,正确的衡量问题是非,才能在跳出偏见之后,摆脱世俗烦扰,并且看见事物背后真正的本质。
比如《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世间万事是福祸相依的,但是世俗之人遇到看似糟糕的事情时,就会因为问题的表象而痛苦,这就是他以世俗的标准判断问题之后得到的结果。
如果他能够放下这个自己的偏见,以包容的心态接纳这个坏的事情时,不仅能释怀这一份糟糕的情绪,还会因为能够正确地看待问题,将自己面前的祸患逐渐转向为福报。
在《小窗幽记》之中有一句话,叫:
观苏季子以贫穷得志,则负郭二顷田,误人实多;观苏季子以功名杀身,则武安六国印,害人亦不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从苏秦因为贫穷反而实现志向的状态来看,那拥有临近城郭的两亩良田,对人耽误的的确太大了;而从苏秦因为争夺功名而被伤害来看,那么武安君的爵位,六国兵印,都是害人不浅的东西。
二、
苏秦家里以务农为生,也非常贫困,他早年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和张仪都是同门师兄弟,后来学成之后外出游历多年,也是穷困潦倒,狼狈回乡。
此时家里人都嘲笑他不务正业,后来苏秦感到惭愧就闭门不出,开始研究兵法经学,过了些年时间,打磨出合纵连横之术,开始游说君王。
后来苏秦得到了燕文公的赏识,出使赵国,并且提出了合纵六国以抗秦的计策,并且还组建了一个抗秦联盟,这个时候苏秦开始兼配六国相印。
后来联盟解散之后,苏秦又说服齐归还燕国的城池,后来从燕到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命为客卿,后来齐国的大夫因为争宠就派人刺杀苏秦,而苏秦也因此丧命。
而苏秦在合纵成功之后,从楚北上,途经洛阳,一路上车马行礼,诸侯送行,阵势庞大,非常有气派,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都感到害怕,还为他清扫道路。
这个时候就连苏秦的家人都随着民众匍匐在地,跪着迎接苏秦,甚至不敢仰视。
苏秦看到这一幕就非常感慨地说:“同样一个人,如果富贵了亲戚都会敬畏;而贫贱时,连亲戚都会瞧不起你,更不要说一般人了,如果当初我在洛阳有两亩良田,我大概就不会佩戴六国相印了。
而《小窗幽记》之中所说的这句话,就是指苏秦因为贫穷而实现志向,后来又因为实现志向也导致自己丧命的道理,而这句话背后的道理就是福祸相依的现象。
事情的表象仅仅是表象,背后还有着看不见的实质,但是当一个人只存在着世俗的认知,带着主观意识去看待问题时,必然只能看到片面的信息,得到的也是一个错误的结果。
而以错误的结果去谋划人生,才是悲剧的开端,所以说不以自己的认知为认知,才是人生的大知。
不以自己的认知为绝对标准的人,本身才是清醒的,因为他能更客观的去面对问题,但倘若一个人非常雄赳赳气昂昂的,总是自以为是,那么他的人生一定会因为他的偏见而做出许多荒唐的事情。
那么如何释怀自己的偏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中的一个智慧,叫做“大一”的道理。
“一”就是道,一包含着阴阳两面,也包含着世间所有一切,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看问题只是在这万物之中,以自己的偏见只看到片面,如果到了“一”的智慧层面之中,那就是以全面的思想去涵盖所有成与毁,是与非。
例如庄子在《齐物论》之中说这样一句话: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
这就是说,一个事情的成,必然有另一个事情的败,比如说春去冬来,万物有凋落,自然也有来年的春暖花开,又比如一个木头被砍掉,这是破坏,但是木头被砍掉之后可以做成家具,这又是生成。
所以万事之中有好有坏,有成必有毁,而“一”就是包容这一切好坏,无成无毁的境界,这也是看似无知,实则“大知”的道理。
世间万事皆为相,“一”就是包容这些所有的相,不以相为相,反而能成就大相,这样便通达了智慧的本根。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