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更好的看待死亡(你是如何看待死亡)

见解:

殊途同归,每个人生命的终点都会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一个问题“死亡”。

上天其实是个很“公平”却又带些“偏心”的家伙。它给了我们每个人相差无几的寿命,却又让我们每个人经历不同的命运。比如穷、富、强、弱的不对等。

“厄运专挑苦难人”这句话本身就是个悖论,却又非常的合理。比如有钱或权的家庭,被病魔缠身,以现代科技的技术和医疗水平,有很大机率能从死神的手中把人抢回来。而没钱没权势的普通人,只能看着自己或者家人被病魔夺去生命。而更加贫困的家庭,一旦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看着自己的父母、子女(更可悲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生命渐渐的凋零,该有多么的痛心疾首。

可以说不是“厄运专挑苦难人”,而是苦难人根本无法避免这样的厄运,所以才会导致本就悲苦的家庭更加的雪上加霜。所以我才会说它是一种悖论却合理,因为根本不可避免。

“死亡”这个话题相当沉重。世间的每个生灵都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上到以灵长类生物为代表的人类,下到昆虫蚂蚁,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节点。

中国古神话中,从“仓颉”造字开始,人类便有了灵智,有了记录信息的能力,有了“礼”、“法”、“文明”、以及明确的规章制度。知道礼义廉耻,也知晓规章制度,由此便能形成一个社会体系,比如“国家”。让人类从原始人一举成为现在世界最强大的生物。这是足以开启一个新纪元的伟大发现,让我们每个人可以记录自己脑海中的思想,留作给后人不断完善。从这以后,人类社会体系就在循着一条发展轴不断蔓延开来,人类不仅限满足于吃饱喝足,而是学会在吃饱喝足以后通过仅有文字流传下来的信息思考,再记录下自己在脑海中不断完善的信息传播开来。

学会思考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且不论得到的答案是否对错。

这样的条件下会形成一种精神上的能量,(抛开衍生出的其他伟大发现不谈)比如各种思想,又比如各种学说,甚至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以及国外的哲学思想。

这个时候就会开始以各自的立场来看待“死亡”了,因为学术和思想上的不同,导致每个人在对待这件事情上的态度也会有极大的差异化。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也有人说:“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这就是很明显的两个极端的差异化,却如两小儿辩日一般各说各有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是近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理解。( 本人很赞同他说的这句话。)

但是从客观角度上来讲,并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任何理由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毕竟生命都只有一次,别人的理解或许会有很多人赞同,但并不代表全部。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可以很好的用来表达一下近代伟人袁隆平老先生(在这里缅怀一下,放在古代能封神),他虽然走向了生命的终点,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间,留在了一粒粒粮食里,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你可以不赞同,但你不可以反驳袁老先生确实让无数人吃饱了饭(普通老百姓)。

这样的死在本人看来就是很经典的“重于泰山”。抛开家国论,单说造福了人类这个大种族,本人觉得很有意义。而不是绞肉机一般的战争,比如二战时期的法西斯精神。

本人以为当人类资源产生了一定的饱和状态,资源的分配以及冲突问题会在每个人身上表达的淋漓尽致。下到普通人,上到国家利益。而战争其实是不可避免的(本人站在国家角度深感认同“拳头大才是硬道理”),只有当实力达到了一定的强度,才会有宣战或者抵抗的权利。毕竟不可避免的问题就得用拳头来解决,以国家的角度遵循“普天之下皆是王土”的“强盗精神”没什么问题(没有民族认同感的人除外)

战争中的死也叫做“牺牲”或是“为国捐躯”,客观评价,这样的死从大局上来说很有意义,从个人角度上来说愚蠢至极。(毕竟人死鸟朝天),不过在本人看来如果实在是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为国捐躯也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毕竟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战争,总是会流血的。

再说平民百姓思想多数以:“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来看(包括本人)”来看,这样的思想观念才是生命最原始的、最纯粹的本能思想。毕竟生而为人经历了世间的疾苦,社会的险恶,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你可以不理解这样的思想,但是你无需反驳,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活法。伟大的事情就要交给伟大的人去做,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价的,任何人没有资格去鄙薄这样的生命态度,更没有资格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不知不觉间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尽管扯得有些远,还有很多东西未曾说出,但也是该做个总结了。

本人看来(仅代表个人观点)“死亡”这个词之所以会让人人闻之色变,总的原因还是因为人类对于未知事物无法掌控的“恐惧感”。上到秦皇汉武这样的大人物,小到市井百姓皆是如此。因为你无法想象自己死后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带着记忆,会不会还是你自己……

但其实对于恐惧或未知的事物,人类又会激发出一种好奇心理,所以千百年来也有不少人去探索这样的未知……(本人强烈反对,愚蠢至极毕竟人死鸟朝天!)

如果世间每个人每个生灵注定会迈向生命的尽头,那就如李白所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般享受当下吧。珍惜自己的生命,坦然面对死亡,尽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就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审视自己的一生,至少没有特别遗憾的事情,带着笑容说句:“老子此生无憾”吧!

怎么更好的看待死亡(你是如何看待死亡)(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