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请散席(罢宴底气从哪里来)

“罢宴”原指不参加宴请或撤销宴席,后引申为“不用公款大吃大喝”,是远离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有效方法。

半个多世纪前,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罢过一次“宴”。那时,董老赴旅顺视察。一天中午,看见桌上摆着好酒好菜,董老扭头便走。秘书说:“不把酒和贵重的菜撤掉,董老今天中午就不吃饭了。”接待单位领导连忙解释:不是特殊准备,海鲜是自己捞上来的。董老丝毫不为所动。大家被董老坚持原则、节俭生活,不搞铺张浪费的高尚品德感动了。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四风”之所以会反弹,穿上“隐身衣”,大搞“新变种”,大多从点滴的细节开始。这既有对“四风”心有向往,也有过不了“人情关”以及心存侥幸的原因。

来了工作组,接待不好怕得罪人;来了老熟人,招待不周怕伤感情。于是,总是想着法子超点标准。人情面前无原则,朋友来了忘纪律,败坏的是风气,走向的是歧途。当然,如果被接待的人一看房间配了水果、桌上有高档酒菜,马上拿出董老的“罢宴”精神,甚至“罢住”,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现象,“四风”也将难行其道。

无形的自觉,往往见诸于有形的细节。公孙仪“嗜鱼而不受鱼”,包拯“不持一砚而归”……这样的自觉,维护的是风气,保全的是自己。如果都当“差不多先生”,看似当好人,其实在害人。“你在消极腐败面前当好人,在党和人民面前就当不成好人,二者不可兼得。”因此,反对“四风”,先要知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然后坚决有力执行规定。

反对“四风”,最难的是落实,最怕的是高喊口号空表态。要有“罢宴”精神,把“四风”的“隐身衣”及时扒下,把“四风”的“青纱帐”无情掀翻,让那些隐藏的灰尘不至于发展成为政治生活的“雾霾”。

“罢宴”底气从何而来?来自于党性自觉、来自于对纪律规矩的敬畏。只要人人都以对党负责的态度,严格依照法规制度办事,而不是迎合个人好恶做事,我们的政治生态就会更加天朗气清。

宴请散席(罢宴底气从哪里来)(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