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盗墓时代最新全部章节在线阅读(红馆连载信仰)
编者按
为进一步讲好党的故事,宣传好红色经典,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两微多端”开辟专栏《红馆连载》,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落到实处。
为持续做好《红馆连载》专栏,纪念馆多方搜集珍贵史料与图片,用心整理每一个红色故事,让人民群众从红色故事中了解我党的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近期,专栏将持续连载青年作家陈晓斌著《信仰:新安旅行团1938》。
“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是由江苏省淮安县新安小学校长汪达之组建、“新小”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革命团体。在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亡我中华的危急关头,“新旅”以普及教育、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为宗旨,以电影、演讲、歌咏、话剧、舞蹈、写作、绘画等形式,宣传党的主张,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发动民众积极抗战。“新旅”从成立到结束历时17年,行程5万里,足迹遍及22个省市,先后吸收团员近600人。
1938年,“新旅”来到甘肃,在兰州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全部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沐浴在党的思想光辉下,“新旅”团员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开始在党的思想指导下自觉地引导人民群众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革命运动。“新旅”在甘肃的宝贵经历使他们在思想精神上得到巨大升华,他们真正地树立起崇高的信仰,成为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为以后进行更全面、深刻的抗日宣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晓斌,男,1981年生,祖籍甘肃通渭,生于会宁。中共党员,青年学者、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省《四库全书》研究会理事,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专注研究甘肃历史文化,行走感悟祖国河山。在各类刊物发表多篇作品,数家出版社签约作家,凤凰网驻网作家。出版专著《丝路花雨:诞生》(全面反映民族经典舞剧创作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信仰:新安旅行团1938》(讲述青少年革命团体深植信仰和开展抗日宣传的长篇报告文学)。相关作品引发社会较大反响,多家新闻媒体做访谈和报道,新华社、中新社等专访,《中国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北京晚报》、学习强国平台等专题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等做访谈直播。
第四章 春动金城(十一)
岳武圣和妇女节(二)
早早吃过饭,距离下午的歌咏演出还有不少时间,大家到民教馆隔壁的城隍庙去看戏。今天同时纪念岳飞,以岳武穆的精神鼓舞民众。甘肃百姓喜爱吼秦腔,城隍庙里请了省里有名的戏班子专唱岳飞戏。“新旅”在平凉看过雪文华的戏,深知戏曲对甘肃民众的影响。他们也打算从岳飞的戏里汲取营养。
热闹的城隍庙,平日里下层社会的人多聚集于此,有许多茶馆和贩摊。3月6日是惊蛰,大雪纷飞。7日也下雪。今日仍旧大雪,但民众热情不减,隍庙里看戏的人像雪片般纷至沓来。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纪信,他是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参加过鸿门宴。他的身形、相貌恰似刘邦,在荥阳城危时,假冒刘邦助其脱险,自己被杀害。因他忠义、智慧、英勇,因此在许多地方被百姓奉为城隍。
城隍庙坐北朝南,而戏台坐南朝北,寓意演习给城隍老爷看。今天,戏台上岳飞对纪信,上演千古忠良好戏。许多人从南门牌坊下拥进来,庙里的每个角落,都被小贩占满了,有卖水烟的,卖酿皮子的,卖大板瓜子的,卖小人书的,卖各样杂货的。戏台周围,千百个仰着的头往台上看,脸上都带着期盼的笑容。
“新旅”团员听观众说,今天唱戏的是通渭县碧玉乡艺人陈万全的“万全班”,这是有名的老秦腔老戏班。当时,甘肃秦腔有别于陕西秦腔、中路秦腔,也称兰州派、老秦腔,是以前甘肃秦腔的主流,盛行于清朝中叶至上世纪40年代。老秦腔有几个特点:一是气氛热烈。演出剧目神仙戏、侠义戏所占比重大,为了表现神仙的神奇、英雄的豪迈,舞台场景多使用火彩,营造出火热气氛。二是唱腔豪迈。民间俗语:“羊肉凭汤,唱戏凭腔”,演员以净、生居多,注重唱功。三是功架好看。舞台动作吸收了许多武术动作,注重腿上功夫,许多动作都极力强调造型性和装饰性。四是曲牌丰富。“风搅雪”,板式加曲牌混合表演。五是脸谱独特。兰州“耿家脸谱”,流传至今。六是商业兴戏。凡水烟、木材、皮毛、药材生产和交易集中的地方,秦腔戏班就兴盛。特别是甘肃鸦片泛滥,中路秦腔流行的重镇,如河西、兰州、陇中等地,同时也是鸦片产地。诞生于通渭的万全班,从产生地域、演出剧目和演员构成,属于中路秦腔的代表。
甘肃中路秦腔的创始人名叫元官,通渭县平襄镇人,是清咸、同年间甘肃秦腔界的泰斗,声名远播陕西、四川。他风仪挺秀,举止温雅,初见的他人多将他当作饱学宿儒。他自幼通晓历史及诸小说,年长拜本县秦腔艺人孝官学戏,对戏中各类角色,都能结合历史背景深入体会。他的说白、唱工、台容、身架,都好极了。他在兰州演出时,骀荡客栈的牟掌柜因特别喜听他的戏,自愿负责其衣食起居。一次元官在城南五泉山庙会演出,忘了带饭,牟掌柜发现后连忙送去。元官饰演《草坡面礼》中的岳飞,牟掌柜走入后台,看元官顶盔束甲,披袍挂髯,坐在庄王像旁的大戏箱上,凝然沉思,俨如天神。牟掌柜几次搭话,元官都不理睬色。牟掌柜再三恳求吃饭,元官却哼了一声,摔了一袖子,牟掌柜羞愧而去。演出结束后,元官回到店里,向牟掌柜深深施礼,赔礼道:“贤弟啊,你与兄不同行,不知为兄之心,岂不闻国有国法,行有行规,戏台如神台,梨园中人讲究是装龙像龙,扮鬼像鬼。那时为兄不是三元官,而是岳武穆;满脑子筹划的是如何退敌,怎能私自吃馍而糟蹋岳武穆呢?”牟掌柜方才明白原因,更加敬重元官。
元官将本领倾授于同乡高徒桑茂林,他在兰州又培养出“耿派”花脸创始人耿忠义的父亲黄毛子和蜚声西北秦腔艺坛的张福庆、陈德胜等人。他年过七十后不再唱戏,在陕甘总督署前(即辕门广场)开间茶社,说书谋生。虽不登台,但各戏班演员常来求教。光绪年间,有人见茶馆中一老者高坐说书,相貌清瘦矍铄,白须飘拂,不禁驻足凝视。同行人告诉他:此老就是元官。
通渭县是有名的“戏窝子”,陈万全是通渭远近闻名的唢呐师和鼓师,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自创万全班,活动范围遍及通渭、邻近诸县、兰州等地,主要演员有张天保、陈明德、元官的徒弟桑茂林等。1920年甘肃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震中烈度12度,这是人类有史以来记录到的最高烈度地震,万全班人员和家属在地震中伤亡严重,戏班解散。世道艰难,社会底层百姓还得努力过活,1932年陈万全多方拼凑,重新出山。他将两个孙子常年带在身边,孙子深得爷爷熏陶,也学了一身演戏的本领。长孙凤鸣善演净角,唱腔刚劲、表演细腻;次孙凤岐,专司鼓板,悟性好记性强,成了一位有名的鼓师,是整个乐队的指挥。凤鸣、凤岐的名字,出自“凤鸣岐山”的典故,传说周朝岐山有凤凰鸣叫,人们认为这是周朝兴盛的吉兆。岐山也是秦腔的发源地之一,陈万全将孙子名叫凤鸣、凤岐,是向凤凰飞翔的秦腔源头致意。
(原载于《信仰:新安旅行团1938》读者出版社 2021年12月第1版 版权归作者和出版社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他们)
如您喜欢此文章可点击下方链接购买该书籍:
mbook.kongfz/226608/4512536765/?t_sharer=Gnpf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