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

1971年5月2日,细雨连绵。

北京八宝山公墓聚集了不少人,来者多数都是为了参加李四光的告别仪式。可在仪式开始前,周总理发现这场追悼会并未准备悼词。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一脸怒色,严厉的批评了有关负责同志。

最终,总理在仪式上宣布了李四光女儿致父亲的一封信:

“希望他所经常思考的地震预报、地热利用和海洋地址等各大科研项目有人接续下去,为中国和全世界人民世世代代永久造福。”

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1)

前来送行的所有人,听到这段,俱都被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博大情怀所感召。世人或许不曾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但他的故事却一直流传着。

对李四光的印象,至今似乎都停留在那个“甩掉中国贫油帽子”的年代。可真正去了解他、探索他,就能发现在这个伟大科学家身上,远远不止“科学家”这个标签。

而他最容易让人忽视的一个角色,必然是“革命者”。

1925年3月12日,中山先生因病逝世。而为他扶灵的六人中,第一个便是李四光。或许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位科学泰斗,也曾是同盟会最小的会员。至于他为何参加革命、如何革命,又是如何成为科学泰斗?这一切都要从李四光留洋说起。

一、 革命

与多数人想象中一般,年少的李四光天资聪慧、善于思考,14岁那年,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昌高等小学堂。

入学那天,对周围十分好奇的他,不由得打量起周围。瞧着周围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李四光内心充满了期待。正是这一晃神,反而耽搁了填报名表。

“快填,快填,后边还有那么多人。”

办事员在一旁不耐烦的催促着,这让他回过神来,急忙在报名表上填了起来。正是这一愣神,使得他将年龄填在了姓名栏上——十四。

待他发现时,已经没办法修改。不愿花一元钱重新买张报名表的他,将错就错,在“十”下面填了个“子”,成了“李”。可李四这名字也不太好听,恰巧看到“光被四表”这四个字的他,遂即又添了个“光”。

由此,李四光这个名字诞生了。

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2)

在校学习了一年之后,他凭着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由官费派往日本游学。此时李四光不过16岁,对未来充满了想象。想象着接下来的留学生活、憧憬着要学到的知识,自然,他也在思考自己的未来。

出生于湖北黄冈的他,家境贫寒。可在父亲的教导下,他自有一腔抱负。没有所谓的无师自通、亦没有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年幼的李四光,接触的不过就是父亲、母亲、村民,以及教书先生。

而在这些人中,其父李卓侯对他影响颇深。

在父亲的教导中,他才知道眼下这个政府的腐败、无能,亦清楚帝国列强对中国施行的侵略行为。

在和父亲的对话中,李四光不由自主地说到:“民族的耻辱!”

对,这就是民族的耻辱!尤其当去了武昌之后,李四光再一次感受到那种无力、憋闷。明明这么一个泱泱大国,却被帝国列强死死压制。年少的他,将这一切归结在了海军不强。无论是甲午中日战争、亦或更早之前的鸦片战争,似乎都是海军不行。

既然如此,那就去学造船!

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3)

那时候的李四光,天真的以为只要在海上打的赢侵略者,就能让国家一天天变强。虽说这一想法有些片面,可对于一个16岁的少年来说,这就是精神支柱!

到了日本后,李四光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不可否认,此时日本的确走在了世界前列。相较于亚洲其他国家,日本早已摆脱了被殖民的命运,甚至于科学技术也走在了最前面。正是如此,他在这里学到了最先进的科学知识。

可此时的日本、中国,都掀起了一股风——一股武装革命的风。太多人选择放弃学习,决心用武装革命的方式,拯救中国。这对于李四光来说,是一场不小的冲击。尤其在和宋教仁接触后,这位本想“军事救国”的他,转入了“革命救国”。

这革命第一步,就是剪辫子。

辫子,于清朝人来说,有太多含义。而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留着辫子,成了“保皇派”的象征;剪去辫子,则成了“革命派”。

这革命第二步,就是加入组织。

而对于李四光来说,眼下最想要加入的组织,自然是中国同盟会。没多久,中山先生辗转来到日本,并召开了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而李四光就在其中。

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4)

一个少年,出现在这样的场合,能想象到他心中的激动。而更让他激动的是,孙中山走到他面前,亲切地问:“为什么要加入同盟会呢?”

没有丝毫犹豫,李四光高声说道:“要革命,不要改良!”

所谓改良,即保皇派的理论。保皇派追求“保护光绪帝,从外改变”。而对于孙中山这些人来说,所主张的是“从上而下进行变革,推翻大清王朝,推翻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

因此当他说出这句话,孙中山甚为触动。不由得对他说:“希望你努力学习,蔚为国用。”而这句话,也成了李四光后半生的动力源泉。

二、 博学

恰如中山先生所说,彼时李四光年龄小,当下任务应当是努力学习,待到国内开天辟地,建立新政权之后,再为国所用。

1907年7月,从弘文书院毕业后,李四光面临着人生路上的一大选择。究竟是回国参加革命,还是留在日本继续学习?答案不言而喻,自然是留下来继续读书。那留下来学什么?在哪里学?这些都成了问题。

对于在日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愈发难以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就这一年,足足有上千留学生等着进入更高学府。

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5)

李四光不仅选择继续考学,还选择了最难考的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而他选择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该校的造船专业名列前茅。前面就提到,离开国土之前,李四光心中就定下“军事救国”,想要学造船技术。

于是,才定下了考大阪高等工业学校的目标。

与想象中一样,想要进入这所学校,李四光几乎用尽了全力。别人学习,他学习;别人休息,他学习。一切能用来学习的时间,都被其利用上。皇天不负有心人,天资聪慧,再加上勤奋,让他顺利考入该校。

对于不少人来说,进入高等学府就意味着重点,可对于李四光来说,这不过只是起点。从那之后,他更加刻苦、勤奋。所谓“天道酬勤”,正是凭着从不松懈、永不放弃的精神,李四光取得了优异成绩。

学业有成,当以报国!

1910年,从大阪高等工业学院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在国外这些年,李四光对祖国早已魂牵梦绕,时刻想着利用所学知识,来挽救这满目疮痍的国家。

然而,他回国之后却没有用武之地。这时候清王朝早已千疮百孔、自顾不暇,又有几人还在乎海军强弱、国家未来?对于那些清政府的旧官员来说,眼下皆忙于另寻出路。正是这样,反倒让他有机会参加革命。

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6)

许多人或许不知道,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曾扛过枪、上过战场。在那场波及全国的革命中,李四光也是其中一员。很快,清政府被推翻,他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

这下,李四光有得忙了。

相较于清朝的碌碌不作为,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算得上大刀阔斧行改革之事。颇为重视民族实业的孙中山,上任后立即任命李四光为特派汉口建筑筹备员。

对于他来说,头衔之多少,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能做实事、改善当下民生,到任之后,李四光积极参与实业复兴。

就在他对未来充满憧憬,对中国实业复兴有所期望之际,袁世凯取代了孙中山,成为了民国大总统。愤怒不已的李四光,决定辞去实业司司长的职务。

既已辞职,他的未来又充满了不确定性。是继续革命,还是读书?相较于一腔热血的革命者,李四光更加善于思考、衡量。作为同盟会最早一批成员之一,他深知辛亥革命之不容易,也能感受到革命果实被窃取的无奈。

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7)

多数人都明白,革命失败几乎是必然。清王朝垮台了,可背后的旧势力、帝国主义始终存在。要想真正革命成功,就必须将旧势力彻底铲除,并将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去!

将旧势力铲除,需要革命;将帝国主义彻底赶出,需要国家强大。如此,李四光选择了第二条路——出洋留学,以求“师夷长技以制夷”。1913年,他再度远赴重洋去英国留学。这次他没学造船,而是选择了地质学。

1919年,李四光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硕士学位。

次年,蔡元培聘请其回北京大学任地质系教授、系主任。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上开始发光。

三、 扬名

中国地质学,在那个时代绝对处于一个相对空白的时期。

和诸多西方国家相比,国内的科研环境、科学水平,与之相差甚远。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李四光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除了革命之外,更得注重科学人才的培养、发展。

恰好,北大的学习氛围符合他的要求。

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8)

在这里实行教学改革、学术变革,不会遇到太大阻力。而他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于一般人,除了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外,亦要求同学能进行实操。地质学不同于文学,需要大量实践、切身感受。

放在今天,学习地质学到野外实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放在那个年代,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那绝对开创了教学先河。也正是这种教学方法,让学习地质学的同学有了“求真、务实”的观念。

课本是真,实践更是真!

在北大,李四光成了受人欢迎的万人迷。即便不是地质学专业的同学,也常来蹭课。可即便他学识如此渊博、教学如此成功,依旧未曾停下学习的脚步。没多久,李四光被北大派往苏联参加苏联科学院成立200周年纪念大会。

会上,他参观了多个科研单位,亦感受到了苏联对科学的那份尊重、重视。也是这场大会,让李四光眼界更加开阔。原本对取得的不分成就有所骄傲的他,按捺住了那份悸动,决心以苏联科学院为标杆,努力发展中国地质学。

之后,李四光在北京、南京等地辗转,力求推进中国科学发展。可这时候国内的环境实在太过于恶劣,满无休止的权力争斗,让这位曾经满腔抱负的有志青年,一度感到彷徨。演变到最后,成了失望、彻头彻尾的失望!

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9)

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有多少科学家一腔抱负,却被卷入了政治旋涡。这里没有纯粹的科学、没有纯粹的政府,有的只是欲望、权利。无奈之下,李四光选择了出国。

可他心中始终放不下中国,丢不下中国地质学,即便是出国讲学,他对外宣讲的知识也是“中国”。

没错,就是中国。

讲中国的地质风貌、地质科学的现实、未来。从1934年到1936年,李四光先后在伦敦、剑桥等八所知名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出乎意料,这获得了英国学术界的赞誉、欢迎。这也印证了一句话——科学不分国界!

四、 归国

一场场演讲、一次次讲述中国地质,让李四光成了世界级的科学泰斗。

对于这样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科学家,老蒋想要牢牢将其把控在手中。说起来两人还有些渊源,若非蒋介石反叛革命,或许彼此还能成为挚友。

奈何命运如此,李四光注定和他不是一路人。到解放前,李四光虽说一直在中央研究院工作,却从未掺和进老蒋的政治斗争中。正是对科学纯粹的追求,他在自然科学的造诣越来越深,在世界上的名头越来越响。

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10)

1950年5月6日,在外飘荡了近一年的李四光,总算再度回到北京。而这次入京,他只有一件事——发展中国地质学。

得知李四光到北京的消息后,百忙之中的周总理特地前去看望了他。在六国饭店,两人紧紧握住了手。算起来,自从1945年一别,彼此也有四五年没见了。这次见面,让两个人都十分激动。

对于李四光来说,如今总算能实现当初孙中山先生所说“希望你努力学习,蔚为国用”。而对于周总理来说,李四光归国必然能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交谈中,周总理说到:

“这次全国地质工作会议为了等你,等了五个多月。现在好了,你回来了!”

原来,早在1949年年初,中央就曾给国外的李四光写信,让其早日回国。可在各种条件影响下,足足拖了一年多时间,李四光才回到国内。

好饭不怕晚,只要人回来了,开展工作是迟早的事。

向来雷厉风行的李四光,回来不久就投入到了工作中。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最需要的就是资源。其中矿产资源又极为紧缺,在很长一段时间,新中国都依靠外来进口。所以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上,明确要求地质部门要探明十几种矿产资源的储量。

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11)

为了达成这一计划,李四光率领学生在全国进行各种探测。结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他的团队足足探测了出了三十余种矿产资源。

当然,说到李老的贡献,始终绕不开“石油”这个话题。

五、 石油

石油,是世界都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时至今日,世界都还有国家因石油打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石油就是工业的血脉。一旦石油被“掐了脖子”,那就意味着工业走向了毁灭。

而对于五十年代的新中国来说,就是如此。

早在1922年,就有科学家写了调查报告,声称中国时贫油国家。不管是中国东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乃至于东北部分,都不可能找到石油。一时间,“中国贫油论”不胫而走。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石油都不得不依靠进口。

而在新中国刚刚成立那段时间,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下,中国因石油短缺,各项事业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石油问题也被列在了上面。

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12)

相较于多数人的失望,周总理、毛主席对李四光寄予了厚望。瞧着国家领导人殷切的眼神,李四光坚定的说:“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很大,其他地方也有可能出油。”

听到这句话,毛主席、周总理心里舒了口气。

对于科学家来说,从来不是无的放矢。既然李四光这样说,那自然是有把握的。事实上,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早就给出了不同意见,按照他的研究来看,中国不仅不贫油,还有丰富的天然气、石油资源。

在李四光的建议下,国家单独成立了一个石油工业部。这个部门将多个部门联合起来,集中人力、物力,全面进行石油勘测,只为找到石油。

不久,一场大规模的全国石油勘探战役打响了!

新疆、华北、东北、四川等地,相继传来了捷报。尤其是东北地区,更是发现了厚度高达四五千米的新生代沉积。这意味着,松辽平原一定拥有大量的石油蕴藏。

本着先易后难的道理,李四光将松辽平原作为主战场,开始挖掘。随着时间推移,松辽平原第一口探井大量出油!

得到消息那刻,已经七十岁的李四光,不由得热泪滚滚。

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13)

谁说中国贫油?中国不仅不贫油,还拥有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刻,当初孙中山先生所说的“蔚为国用”总算得以实现。

1964年12月,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指出:

“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

一句“我国地质专家”,将李四光抬到了极高的位置。

可这并非他一生的终点,甚至只能算是一个小插曲。诚然,他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他在其他领域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譬如原子弹、氢弹领域。

或许许多人会疑惑,一位地质学家,为何会对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做出贡献?早在中国未曾进行两弹研发之前,李四光就敏锐的意识到新中国需要铀矿资源。为此在回国的时候,他从英国特地带回来了一台伽马仪。

正是这台伽马仪,为之后寻找铀矿发挥了关键作用。正是发现大量的铀矿,铀产能才能完全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

而在李老生命的最后几年,更是将多数精力投入到了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中。地震于一个国家来说,造成的危害不亚于一场核打击。当亲眼见证了地震带来的危害后,李四光决定用毕生所学,去破解地震的“秘密”。

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14)

地震,说到底就是一种地质现象,多数都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造成。若是能构造相应立场,进行研究、观测、分析,乃至于掌握其动向,那必然能精准预测。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理论可能。

李四光在这条路上还没走多远,才刚刚对一些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进行预测后,就不幸与世长辞了。

结语

2009年9月14日,李四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这位感动中国的科学家,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蔚为国用”四个字。

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周总理得知葬礼上没有悼词)(15)

与常人想象不同,这位科学家也曾鲜衣怒马、也曾独自彷徨。他有过失望、无奈、绝望,却从不曾放弃希望。

李四光一生,与世界充满了联系,唯独深爱着中国。无论这个国家贫穷、弱小,亦或强大,只因这里是中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