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1)

四川话,属汉语西南官话,又称巴蜀方言。现今四川话(指汉语,少数民族语言本文暂不做讨论,后文同)主要包括4大片区:

一、西南官话成渝片区(语言称湖广话)

二、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语言称岷江话)

三、西南官话灌赤片仁富小片(语言以自贡话为代表)

四、西南官话灌赤片雅棉小片(语言以雅安话为代表的)

另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方言还有客家话和老湖广话(湘方言)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

湘方言分布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2)

四川境内湘方言岛分布图

四川湘方言大致依据今天湖南新老湘语的基本语音特征分为老派湘语和新派湘语两派。

老派湘语包括老湖广(死湖广、宝老信话、苕腔)、永州腔、安化腔、麻阳话、辰州腔、宝老信话、邵阳话等。

新派湘语包括长沙话、靖州腔、沅州话等。从使用人数和地域分布来看,以老派湘语为主,新派次之。

四川的老派湘语、新派湘语的分布情况如下:

老派湘语中的“老湖广”分布的地域最广,使用的人数最多,比较集中的地区有两个:一是分布于沱江流域中上游的中江、金堂、简阳和乐至四地连成一片的浅丘地带;二是分布于安岳、乐至、资阳及资中相连的浅丘地带。

老派湘语的“永州腔”主要分布于仪陇、达县、开江、广安、邻水,隆昌等地也有分布。老派湘语中的“安化腔”集中在营山县。

新派湘语中的“长沙话”集中在达县、开江、开县和梁平,以达县安仁为中心。“靖州腔”一是分布于南充高坪区的长乐、南江、隆兴、斑竹、胜关、鄢家、皇溪等乡镇和紧邻的广安岳池县的黄龙、高升、双鄢、高桥、东板、长田、顾县、观桥、石城、苟角、玉峰等乡镇等连成一片的地区;二是分布于乐至县中部一带。“沅州话”主要分布在蓬安县的龙蚕、天成、兴旺、凤石等乡的部分村社。

湘方言分布特点

分布于四川境内的湘方言,有的是整片都说湘方言,如金堂、简阳、乐至、中江四地相连的地区都是老湘语区,中江县大部份地区都说老湘语。

有的是分散开来的一个个湘方言孤岛,例如营山的“安化腔”、达县的“长沙话”“永州腔”。

有的地方可能老派和新派相邻而并存,例如达县的“长沙话”“永州腔”“麻阳话”并存,乐至的“老湖广”与“靖州腔”并存。

有的湘语点可能新老湘语的底层均有,如达县新胜的“长沙话”。

客家方言分布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3)

四川境内客家话分布情况

四川的客家方言岛主要分布在四个片区:

川西成都客家方言、川东南内江客家方言、川西南西昌黄联客家方言和川北仪陇片客家方言。

成都客家主要居住在东边的浅丘和台地,在成都一般称之为东山客家。

川东南内江客家方言集中分布在内江市东南郭北区的永东乡、永西乡、太华乡和隆昌县的界市镇、普润乡、周兴镇,基本呈连续分布(其东面的重庆市荣昌县盘龙客家话也属这一区域)。隆昌是川东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人口约20多万。

川西南西昌黄联客家方言分布在西昌境内的南宁区黄联关镇和盐中区中坝乡,共计6000人左右。黄联关镇大德村被称为凉山客家第一村,居民80%以上是客家人,普遍会说客家话和被当地人称为“四外话”的西南官话。

川北仪陇片客家方言集中分布在仪陇中部丘陵地区,包括永乐区的乐兴乡和武棚乡,日兴区的风仪乡(部分)和大风乡(部分),马鞍区的旭日乡(部分)、周河乡(部分)和马鞍乡(部分),人口约5万。乐兴乡是仪陇客家方言使用的核心地带,乐兴乡总人口1万余人,约有5000人会说客家方言,他们也操双方言交际。仪陇客家人的祖籍主要是粤北韶州府乳源县一带,当地人把客家话称作“广东话”或“土广东话”,把仪陇官话称作“四邻话”或“四里话”。

四川话几大片区的形成时间

通常认为,西南官话成渝片区形成于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朝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灌赤片岷江小片语言形成应该在明代以前,到了明代,元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巴蜀语自四川盆地东北部开始,向盆地西南部(今岷江话流行区域)逐步萎缩。

灌赤片仁富小片语言形成应该主要发生在明代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汤和带兵攻入四川,灭了明夏政权,在取得胜利以后,由于受到少数民族武装的反叛和元朝政权余党的滋扰,四川各地尚不安宁,明政府在四川各地设立了卫所制度,军队留驻四川各地,对各地实行强力管制。

根据现有的地方志和族谱资料来看,现今自贡、仁寿地区的人口主要还是来自湖广地区,有少部分来自其他省。但是由于实行的军队卫所管理制度,明初军队在四川各地卫所占有政治经济的各项优势,使得明初入川的江南军人讲的江淮官话方言也成为了卫所地区一种强势语言迅速推广,加上自贡当时的盐业贸易已非常发达,还汇聚了闽、赣、粤、秦等八省盐商。

古代人在听不懂对方方言的时候,就会使用“读书音”,明末清初的时候叫做“金陵雅韵”,并通过 《洪武正韵》 规定了发音方式。因此自贡话的口音根基是标准的金陵雅韵(古南京话)。

雅棉小片的语言形成,相关资料较少,应该和岷江小片类似,形成在明代以前

客家话和老湖广话(湘方言)则主要和成渝片区形成时间基本一致,形成于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由于移民后居住相对聚集,家乡方言未被湖广话同化。

下面分地市介绍各地区方言。

川A:成都话(5101)

广义的成都话包括湖广话、岷江话、客家话和老湖广话、

岷江小片主要崇州、大邑、邛崃、都江堰、新津、蒲江等,原属岷江小片的郫县、温江、双流彭州等由于具体主城区较近已逐渐被湖广话融合。

客家话分布在成都东山一带,以洛带为代表,包括往北还有木兰、石板滩等。

讲老湖广话的湘方言岛主要分布在沱江流域的金堂县。

狭义的成都话为主城区及其余区县日常所用汉语,即我们日常中理解的成都话,它也是典型的四川话代表性语言,西南官话成渝片区的其他方言与成都话总体来说大同小异

成都话一个特点就是“嗲”。带an字母的词汇音,嘴巴发音呈扁平状态,突出了成都话的个性,即所谓成都话的梅花音。

“耶~~~你好凶哦。”

“就是噻~~~我们王女士就是长得乖。”

“喔唷~~~你又要干啥子嘛?”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4)

声韵主要特点:

1、没有zh ch sh r 等翘舌音声母。古全浊声母清化。“字”和“制”、“从”和“虫”,“知”和“资”,“诗”和“私”,每对字的声母发音在成都方言中没有区别。

2、 平分阴阳,有阴平和阳平,比如“衣”、“一”的读音便不同。辅音韵尾少,入声消失。

3、增加了舌面鼻音声母gn、舌根鼻音声母ng。ng声母通常跟零声母或声母y对应,比如“硬”读做ngèn,“我”读作ngǒ。普通话鼻音声母遇到i和ü,变为舌面鼻音声母gn,如你、女、鸟等。

4、n、l相混,有鼻音也非常轻,一般分不出是鼻音还是边音,可以默认为统一为边音声母l。比如“挪”和“落”在成都方言中读音一样。

5、不能区分en和eng,in和ing。唇音(b p m f)后的eng改读ong。hu转为fu,如“呼”念作“肤”同音。

6、无合口呼韵母uo,增加了齐齿呼复韵母iai、合呼复韵母ue、撮口呼复韵母io。

7、儿化音节的词数量不少,但语音类型不多,总共只有四类,er(凉粉儿)、ur(饭碗儿)、ir(抽签儿)、ür(公园儿)。

8、有韵母ae。比如“安”、“谈”等,即文章开头提到的梅花音。

川B:绵阳(5107)

声韵方面,绵阳话和成都话基本一致,都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区,但盐亭县属于典型的岷江小片方言。

关于岷江小片方言与西南官话成渝片区主要区别,可参考本人近期相关文章。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5)

在绵阳城郊以永兴、青义镇、龙门乡为中心,以及附近几个乡镇,在语音中常出现 声 母 h、 f 反 用 的 现 象。 如: 花 (huā) 读 成 (fuā), 而 “发” 却 读 成 华 ( huá); 风 (fēng) 读成轰 (hōng), 而 “轰” 却读成 风 (fēng); 分 (fēn) 读 成昏 (hūn), 而 “昏” 却读成分 (fēn); 黄 (huáng) 读 成 房 (fáng), 而 “房” 却 读 成 黄 (huáng); 坟 (fén) 读成魂 (hún), 而 “魂”却读成坟 (fén)。

江油、安县、平武、北川的语言和绵阳城区的大致一样。只是江油话爱说个“嗯哪”(是),安县把“没有”说成“梅有”。

绵阳方言 (西乡一带) 说动作完成 了,一般说“我吃刮了”、“我写刮了”,属于受射洪话的影响。

绵阳方言里常把“就是”说成“逗是”;句末助词“嘛”普遍说成“瞒”。

川C:自贡(5103)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6)

自贡话主要是主城区及富顺县以及自贡飞地筠连县和盐津县所使用的语言,属西南官话仁富片。最大的特点是区分平翘舌,自(zì)贡人才不会说自己是自(zhì)贡人。

自贡是一座“因盐而聚”的城市,自贡话的口音根基是标准的金陵雅韵(古南京话)。

“我们自贡人谈感情讲ru挨ru”。ru是肉的古音。

川D:攀枝花(5104)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7)

攀枝花属移民城市,因此,攀枝花现阶段汉语语言状况:攀枝花话(本地土著方言)与多种移民方言并存。

从全市范围看,严格意义上的攀枝花方言尚未形成,但存在明显的县区本地话和城区移民话的区别,基本上能从口音判断出说话人是“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身份,甚至能大致分出语源地。

时至2020年,市境原住民多达65余万人,主要集中分布在仁和区、盐边县、米易县、东区银江镇及西区格里坪镇。

按地理位置,攀枝花市仁和区、东区银江镇、西区格里坪镇的汉语方言属官话大区西南官话区的云南片滇中小片,盐边县、米易县的汉语方言属官话大区西南官话区的川西片凉山小片。受地域关系和原属行政区划的影响,攀枝花本地方言可以分作如下几片:

一、华坪片

使用地域范围主要在仁和区布德镇、同德镇、福田镇、前进镇部分地区、金江镇部分地区、太平乡、务本乡;西区格里坪镇;东区银江镇(啊署达村除外)。

二、永仁片

使用地域范围主要在仁和区平地镇、大龙潭彝族乡、啊喇彝族乡、总发、大田镇、金江镇马海达、金江镇马店河;东区银江镇啊署达村;盐边县益民鲊石村、红格镇金江村、红格镇普隆村。

三、仁和片

使用地域范围主要在仁和区仁和镇、中坝乡、前进镇部分地区、金江镇部分地区。

四、盐边片

使用地域范围主要在盐边县渔门镇、永兴镇、惠民镇、桐子林镇部分地区、益民(鲊石村、新民村除外)、共和、国胜、鳡鱼、红果、箐河、格萨拉、温泉、红宝。

五、米易片

使用地域范围主要在米易县攀莲镇、撒莲镇、丙谷镇、白马镇、垭口、草场镇、得石镇、普威镇、新山傈僳族乡、湾丘彝族乡、麻陇彝族乡、白坡彝族乡。

六、会理片

使用地域范围主要在盐边县桐子林镇部分地区、红格镇(金江村、普隆村除外)、益民新民村、新九镇、和爱;米易县撒莲镇部分地区、丙谷镇部分地区。

多种移民方言

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先后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调集数十万建设大军,投入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大会战,在沿金沙江两岸建成集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为一体的8个片区。在这批移民中,包括来自四川省(含原重庆市)内的125个市县共20余万人。按人口数量统计,外省迁入人口占前10位的省份是辽宁、山东、云南、陕西、湖北、河北、河南、江苏、湖南、吉林等省。

主要移民方言:南充话、重庆话、内江话、泸州话、广安话、遂宁话、东北话、达州话、资阳话、巴中(含广元市苍溪县等地)话等。

外省方言除了东北话,其他省份的语言大多融入和攀枝花四川话和“攀普”。

在攀枝花市城区出生长大的移民后代语言

(1)攀枝花四川话

绝大多数人无卷舌音(翘舌音)声母,口音与成都、重庆接近。

(2)攀枝花普通话(俗称“攀普”)

融入了四川话无卷舌音(翘舌音)声母、四川方言词语、东北话的声调等,如:攀枝花山上的树长得很差劲,“攀普”表述为:pan 1声 zi 1声 hua 1声 san 1声 sang 4声 di 1声 su 4声 zang .3声 de 2声 hao 3声 pie 4声 o 3声(攀枝花山上的树长得好孬pie 4声哦)。

部分攀枝花特色方言

弄慨慨!抓阔睡!种脖子?你咋那么岑!

你哒个讨口子样!爬上床不把孩儿拖咯!

你要克哪点!你啊到我jio了!

嫩滴滴儿酒你都霍不得蛮!

川E:泸州(5105)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8)

泸州话,是指居住在四川省泸州市境内居民所使用的方言,以泸州主城区及泸县为代表,是四川话的一个分支,属于西南官话——四川话——灌赤片——岷江小片。和普通话以及四川其他地区方言的主要区别有:它/那na、去/及、克ke、保保/姨、阿公/爷爷以及一些古音字。

泸州话属于西南官话四川话灌赤片岷江小片,保留入声,语速较快,属四川话入声独立区中入声读中平调、自成调一类。

“些、邪、姐、且、写、野、也、爷、借、谢、夜”等带“e”韵母的字读" i "韵母,而非普通话的“e”,例如“姐”字,泸州话读“ji”而非“jie”;“夜”字,泸州话读“yi”,但音调是一样的。“者社蛇”等字读[ei]韵母,而非普通话的“e“韵母。

川F:德阳(5106)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9)

德阳话的一个典型是:非叠音词连读变调。

旌阳区、 绵竹:当4声在2声后面时,4 声变读为1声。 如麻将 说麻江、绝对说绝堆、牛肉说牛rou1 、邮电局说油颠局等。

广汉、 什邡:当 4 声在 2 声后面时,4 声变读为 212 调,发音情况与成都话完全一样。 如:同意 (tong21yi214-→tong 21yi212) 。

中江、 罗江:当4声在3声前面时,4声变读为21调,是半去声。 如:报纸 ( bao214zi52-→ bao21 zi52) : 趁早 (cen 214 zao 52-→cen 21 zao 52 ) 、 为了 (wei214 liao 52-→ wei 21 liao 52 ) 。

中江人爱把“的”发“敌”音。“我是中江敌”。

广汉、什邡和成都彭州等地把螃蟹称为:ngá nga。

川H:广元(5108)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10)

广元话的语调很特别,说话拐弯拐的有点急,而且他们说话很硬,像是融合了南充方言和巴中方言和川西坝子那一片的口音。词汇上保留了不少土语,有些语音与陕南话相同。

硬肘+拐弯≈广元话

广元话的显著特点是:普通话读[s]、[s]声母而带[u]韵或是[u]作韵头的字,广元话 读[f]声母,如“书[ fu]”耍[ fua]”“甩[ fuai]”“谁[ fuei]”“算[fuan ]”“睡[fuei]” “说[ fo]“税[fuei ]”“刷[ fua]”“熟[ fu]”“水[ fuei]”“树[fu ]”。

广元苍溪县南部地区属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苍溪话的特点是:读[a]韵的字比普通话多,如“热[za]”、“黑[xa]”、“晌[sa]”。这些一般是入声字。

川J:遂宁(5109)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11)

遂宁话与其他四川方言没有太大区别,属西南官话——成渝片区,与其他四川方言区别不大。遂宁方音的声、韵、调情况,从局部看,还有一些异同之处, 则未一一细说。如永兴乡一带有人把“er”音读如“ e”音,作不出卷舌的动作,所以把“儿”、 “ 耳”、“尔”、“二”等字都读作“e”音,但又不是准确的“e”音;拦江乡、分水乡等地,有人把 “ 房fang”、“昏 hun”、“飞 fei”、“苕 shao”(红苕)、“树 shu”等字读如“wang”、“wen”、“wei” “〔z〕ao”、“〔z〕u”。以上这类现象是个别的,不是遂宁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对照的规律。

射洪市属属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与其他四川方言区别较大。

射洪话“刮好”中的“刮”,即是由 “格外”先合音为“怪 guai”,再蚀去韵尾 i而形成的新音节、新副词。

射洪话无卷舌元音er,其儿化实为ê化,如“这儿zê 4 、 那儿nê“、菜凳儿 cai2 dê4 、泡泡儿 pao 2 pê 等,但单音节名词一般不儿化,后面出现“儿”时,也要分开读两个音节,“ê”,一般读为21调,如“马儿ma’ê、刀儿 dao,ê、样儿 yang’ê、裤儿 ku’ê”等。在成都平原北部的德阳什邡市也存在这一现象,儿化音尾音都是ê。

川K:内江(5110)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12)

内江方言大致分布在内江市下辖的市中区,东兴区,威远县,隆昌县,资中县,属于西南官话——灌赤片——仁富小片

内江方言与临近的自贡方言比较相似,区别在于舌尖后音的使用。

1、入派去声。

【举例】:直接( zhì jiè)觉得( jò dè)发达( fà dà)目的( mù dì)

2、保留部分舌尖后音( r-,zhi,chi,shi)。

【举例】:仍然( rén rán)支持( zhī chí)知识( zhī shì)时日( shí rì)实时( shì shí)

3、部分尖团音里的团音字不腭化。

【举例】:咸( hán)敲( kāo)陷( hàn)街( gāi)

4、部分去声字白读归阴平。

【举例】:是( shī)坐( zō)树( sū)路( lū)

川L:乐山(5111)

广义的乐山方言指在乐山境内的各种方言的统称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13)

乐山方言划分为有入声区和无入声区

灌赤片岷江小片入声独立区(除井研外的15个区县)

乐山话(市中区、五通、沙湾)。发音粗重,入声自成声调。城区年长者读“盐巴”为iáibō、“他们”为dē们、“花”为hā、“瓜”为gā。

峨眉话。入声音高高于阴平。有的去声和阴平相混,外地人常将“一屋住”、误听为“一窝猪”。“什么”叫“啥咡古子”。年长者有卷舌音。

夹江话。入声音高高于阴平。an、ang严重相混。碗读网、船读床、官读光;中兴、马村相反,汤读滩、党读胆。

洪雅话。入声与夹江话相近。无ian韵母,以ie代ian,“尖”读jie、“连”读lié……“我的”叫[ηàu]的或[ηòu]的,“他的”叫nào的或1ou的。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14)

犍为话。多数似乐山话,少数乡似自贡荣县话和宜宾话。有v声母,“王”读váng。

沐川话。有卷舌音,但不同于普通话。zh组与z组常相混。有v、[n]声母。

峨边话(峨边、金口河区)。峨边、金口河区与峨眉、洪雅话相近。城区受外来人影响较多。有v声母。

马边话。与沐川、犍为话相似。但一般以an代ang,“床”读“船”。少数以in代ian,“钱”读“秦”;以ong代en,“春分”读“冲锋”。

无入声区 属灌赤片仁富小片

井研话。多数区乡无入声;古入声字全归去声。有卷舌音zhchshr;卷舌音的字范围略小于普通话,一样与zcs[z]组字严整对立,但声母发音舌位稍前。邻荣县少数乡“天”读“厅”、“袁”读“云”、“胖”读“判”、“床”读“船”。

川M:资阳(5120)

资阳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方言与其他地区方言无太大区别,只在语调和特有词汇上个别有不同,

资阳方言属西南官话——成渝片。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15)

安岳县有两个大的湘方言岛。

一是以石板乡为中心,包括横庙、协和、瓦店、磨滩、高屋、鱼龙、白塔寺等乡与之相邻的村子,形成一个南北狭长的小方言岛,清初居民祖上来自湖南辰州(含今泸溪、辰溪、沅陵、溆浦等县),语言为辰州话。居民同时使用辰州话、安岳话两种方言,学校教育及同非辰州人交际用安岳话,辰州人内部口语交际用辰州话,人口约两万。辰州话是安岳最有特色的方言。

二是以周礼区的南熏、宝华、永峰、龙桥、周礼等乡为中心的来自湖南湘潭、邵阳等地的居民的老湖广话,属老湘语,与其他县的老湖广话基本相同,但有特色,使用人口约5万。此外,周礼区的千佛、拱桥,镇子区的玉清、文化,驯龙区的大埝,岳城区的鸳大等乡,也都有说老湖广话的,但因和说安岳话的居民杂处,同化程度较深,除少数口语词外,老湖广话的主要特色已基本消失,现已基本改说安岳话。

川Q:宜宾(5115)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16)

宜宾主要使用汉语-官话语系西南官话川南方言,保留了许多汉语古音,在西南官话中,属岷江小片地区,同时包含客家话方言点和湖南话方言点。宜宾话主要又可分为岷江北小片、筠连话(仁富小片,和自贡话相似)和王场话(湘方言岛)。

在语法和发音上与四川其他地区大致相同,作为灌赤片方言,其特殊处是保留了古汉语中的声调中的入声,在官话中并不多见。其“吃”、“日”、“得”、“发”等字的发音便是入声,可以明显地与四川话中无入声的成渝片该字的发音区分开。宜宾话入声韵在演变过程中主要元音发生变化,入声韵与阳声整齐配合的纽带不复存在。

川R:南充(5113)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17)

南充方言亦即南充话,属于四川方言的成渝片。较之成都话的偏软和重庆话的偏硬,南充话音调较为适中。南充话是南充的大部分区县(市)使用的语言。

域内的西充和嘉陵区北部属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另有长乐话(属湘方言)由于使用人数原因,在南充构成了独特的方言岛。

川S:达州(5117)

达州方言流行于川东北一带,达州话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在巴蜀文化中属于巴文化,因此达州话既是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是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

达州话与成都话较远与重庆话较近。

达州有不少湘方言岛,麻柳、景市等部分区乡说“永州话”,安仁乡及相邻村组说“长沙话”。“长沙话”和“永州话”是湘方言,是湖南移民带来四川的。“永州话”在用语习惯方面和“四平话”差异不大,读音却有较大区别,声母f、h分辨不清,两者互相换着用,比如“开会”读成kai1 fei4,“飞机”读成hui1 ji1,“吃饭”读成qie1 huan4,“大风”读作da4 hong1。

达州话没有成都话的舌面鼻音声母gn,对应的声母变为零声母y,如牛you奶,孃孃yangyang.

川T:雅安(5118)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18)

雅安地道方言属北方方言区四川方言范畴 ,但在语音上多以阴平 (一声) 为其特点。 随着交通、商贸日益发达 ,内外交往频繁 ,来雅安落户的客籍人员不断增多 ,雅安的方 言、方音渗入了一些“川西话”,地道的方言 ,只有在边远山区和老年人中才能听到。

入声字在成渝片归阳平,在雅安归入阴平。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19)

声母为N、I,韵母为ən、əη的字,在雅安方言中多混淆不清,如把 “脑”读成“ (老)”、“宁”读成“ (林)”;“仍”读成“ (刃)”、“哼”读成“ (恨)”等。 还有一些字的读音则与普通话读音完全不同,如“疼”在雅安方言中读“ (同)”、“鞋” 读“ (孩)”、“白”读“ (杯)”、“我”读成“ (熬)”、“你”读“ (撩)”、“他”读 “ (滔)”等。

川U:阿坝(5132)川V:甘孜(5133)

阿坝、甘孜汉族使用方言为四川话,口音不明显

川W:凉山(5134)

凉山话在每个片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儿化音有点多,经常听得十脸懵。

包括了凉山州、乐山马边和峨边地区,在此只讲凉山州的四川官话。

凉山州十六县一市,各个地方讲话都不相同

美姑县雷波县靠近宜宾,所以口音会偏宜宾

金阳,宁南,会理,会东靠云南,口音会有云南味

甘洛,越西靠近乐山,口音偏乐山

西昌,德昌,昭觉,普格,冕宁与其他县都不一样,不论是从语音语调还是从字音等方面都有不同,属西南官话——攀西片

西昌话:据说西昌话语调“怪”,没有详细研究。

冕宁话:可以理解为以西昌话为基础的一种方言,冕宁口音最经典的在于对韵母“u”和对声母“sh”的处理1.基本没有圆唇音,比如:鱼yu读yi 、袁yuan读yan 、断duan读dan 、军jun读jin。2.zh ch sh遇到u也要变音,书shu发fu音 、水shui发fei音 、涮shuan发fan音 、说shuo发fo音。

川X:广安(5116)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20)

广安话属西南官话成渝片。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主要的区别在语音声调上的不同。

广安话与成都话、重庆话有很多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多数字音不分平翘舌、声母h、f混淆,n、l混淆等。比如中国读作zong1国,冲锋读作cong1锋,大山读作大san1。

不分边鼻音,奶牛读作lai3liu2(有的地方“牛”可能为零声母,读you2),发怒读作发lu4(音同“路”)。

广安话又像“重庆话”,兼收“客家话”(福建、广东话),比如把“公鸡”称作“鸡公”、刚才读作“jiang1才”等;兼收“吴语”(上海、苏州话),比如说一个人傻乎乎的就称之为“宝气”、回来要说成“转来”等等;兼收“永州腔”,把“猪肉”读作“jü1肉”等;兼收“长沙话”,把“吃饭”读作“七饭”、“东西烫”说成“东西lai4”等;兼收“江西话”,里头读作“yi3头”、泥巴读作“yi2巴”、“牛奶”读作“you2 lai3”等。

川Y:巴中(5119)

四川各个地方方言集合(四川各地区方言综合介绍)(21)

巴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巴中属大巴山腹地,河流纵横,周围多山,因此巴中人说话字字重音,声声入耳,简单来说,就是“硬肘”

因地理位置关系受到外来口音的影响,巴中三县一区的口音又各不相同

对巴中话没啥接触,从方言志选一些地方方言词汇滥竽充数吧。

把 连(全部)暗 昭(迟了,不早了)耳 哒(扔了、甩了)打 黄 骗(赖账)粑 门 子(不逗硬)莫 眼 子(无能、不咋样)打 捞 蹿(打趔趄)扯 长(经常)顺 绺(办事顺利)喔 咧(是的)歪 臊(很厉害)

背 载 勾 子 时(倒霉、走霉运)翻 葫 芦 倒 水(反复无常)不 爱 所(身体不舒服)忏 不 忏(干不干、同意不)过 尖 岗(给人出点子)逗 滥 筋(故意坏人之事)袍 臊 子(不诚实、爱出风头)有 谈 头(有毛病、缺陷)二 残 个(另外的人)不 嘎 利(不顺利)

不 逗 龙(不合适)打 开 销(调解纠纷)打 坳 卦(故意制造麻烦)打 闪 班(事情突然受挫)忽 而 码 子(突然、不先招呼)敌 倒 把 子(不停顿、很快)三 不 打 时(时间少或隔三岔五)

川Z:眉山(5114)

眉山方言属西南官话——岷江小片。

眉山话。入声后尾略上扬。都、多不分;有的乡“詹”、“张”不分,“红”、“黄”不分。“昨天”叫“晏天”,“何处去”叫“啥咡及”。

丹棱话。与洪雅、夹江话相似。

彭山话。入声为中平调。“什么时候”叫“商受”,“这里”叫“各咡”,“不要”叫“标”,“不晓得”叫“标得”,“不好吃”叫“包吃”。

青神话。入声与眉山相近。“什么”叫“娘各咡”,“怎样”叫“从块咡”。“咡”字用得非常普遍,如女咡、猫咡……“额得色热”等字韵母皆为[ê],与眉山、夹江(为ai)不同。

仁寿话。多数区乡(沱江流域)无入声,入声一般归去声。部分区乡有卷舌音zhchshr,发音与井研相同。龙正区有入声(岷江流域),有的似眉山话,有的似青神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