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乡镇卫生室(记忆桓台卫生篇)

卫生院概况

田庄镇中心卫生院是一家集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为一体的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位于荆田公路以东,大庞村中心大道以北,占地 45288平方米,建有门诊楼、病房楼、公共卫生楼、康寿养护中心公寓楼、 职工宿舍楼等基础建设,固定资产7000多万元,设置床位170张。现有职工145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人员17人,中级职称人员42人,设内、外、妇、儿、眼科、康复、中医、急诊、口腔等科室。所辖村卫生室30处,域内服务群众近5万人。2020年,实现业务收入3720多万元。

田庄镇中心卫生院曾先后获得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省级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市级中医特色卫生院、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19年10月,通过国家第一批“优质服务基层行”优秀乡镇医院评审。

桓台县乡镇卫生室(记忆桓台卫生篇)(1)

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田庄区有药店32家,中医56名,西医2名。1951年,桓台县卫生科举办第一批新法接生员培训班,田庄区选派5名女同志参加。1953年,田庄区先后成立了唐山、辕文、胡家、史家、吕埠、邢家、田庄七个联合诊所,配备20余名骨干医务人员。1955年,成立田庄区卫生所。同年,田庄联合诊所改为联合医院,并设门诊部和住院部。1958年8月,田庄区卫生所与联合医院合并,成立“田庄公社卫生院”,下设史家、吕埠、胡家、旬召、牛旺、邢家、东营、郭店八个卫生所,宗王、付桥、辕文、前诸四个保健站。

1958年,田庄公社在田庄村南北大街(现田庄村水塔北200米路东)建田庄公社卫生院,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有土坯平房17间,主要为门诊用房、工作生活用房和医疗业务用房。1964年,田庄人民公社卫生院迁址仇王大队北,设门诊,有医护人员30余人,有简单的外伤换药器材和听诊器,血压计等。1966年,田庄公社卫生院更名为桓台县田庄地段医院,省卫生厅拨付支持资金3.5万元,用于病房和职工宿舍等基础建设。1967年,省卫生厅又为田庄地段医院拨付部分医疗设备和器材,其中钢管病床40张及相应的布匹、棉花和被褥等。1968年,桓台县卫生局将县人民医院替换下的二战时期美国产皮克30毫安X光机拨付给田庄地段医院。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山东医学院、青岛医学院等院校的10多名大学毕业生,响应毛主席6·26指示,从山东各地陆续来到桓台。桓台县卫生局对田庄地段医院实行人才倾斜政策,分配韩学德、宋寿卿、宋执生、朱金栋、刘俊芝、田家忠、李珞璐、李素兰、潘蕴倩、曹匀、陈秀荣、王基林、任鹏等到田庄医院工作,提升了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放射科、检验科、中医等科室的医疗水平。

20世纪70年代,付桥人民公社部分大队并入田庄人民公社,田庄人民公社面积扩大、人口增多。医院门诊、病房等基础建设满足不了群众的就医需求。1977年,南北走向的荆田公路建设又将医院一分为二。西边主院区北面紧邻居民住宅,南面为田庄镇中心大街,阻碍了医院的发展。是年9月24日,田庄地段医院购买了荆田公路以东县运输公司土地4.43亩,于1978建起局部三层的门诊楼和两层单面宿舍楼,次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缓解了就医难的局面。

在医院建设过程中,全体医护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齐心协力完成了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时任院长韩学德介绍说;我和同事们拉着地排车从县城拉木头,回来找木工、瓦工自己盖,一共花了3万多块钱。那时院长什么都是带头干,带领大家挖厕所、扫院子,不分你我。为改善医疗条件,县卫生局为田庄地段医院配备了一台200毫安的X光机替代二战时期生产的旧机器,让医院自行去张店火车站货场拉回。韩学德带领张宜统、姚衍忠拉着地排车去张店拉X光机。拉到果里,张宜统说,韩院长,累坏了,拉不动了,你最起码给我们弄点儿水喝吧!韩学德用自己的钱给每人买了一瓶水、一瓶啤酒,三人饿着肚子拉回设备来才吃饭。门诊建好后,职工们利用空闲时间为门窗刷油漆。当时供电很不正常,做手术停电用手电筒照明的情况时有发生。院长韩学德联系青岛海军基地,购置了退役发电机,用三轮柴油车运回,韩学德、张宜统挤在装电机的大木头箱子和货车箱板缝隙间,十多个小时,回到医院,人都变成土人。院长韩学德介绍说:“当时就一个信念,赶紧回去,医院手术用电就有保证了,手术就可以顺利开展了,就能及时地给老百姓治病了”。那时候,虽然苦,大家都没有丝毫怨言,心甘情愿。

1984年,田庄地段医院更名为田庄镇中心卫生院。1987年,时任院长牛意汝积极争取镇政府投资10万元,改造扩建门诊、病房、职工住宿。1987年,医院重新更名为桓台县人民医院田庄分院。自1988年开始建设至1990年,投资30万元的1896平方米门诊楼建成启用。1995年,投资20余万元的1280平方米四层宿舍楼建成启用。

1995年8月至2000年,时任院长王和平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坚持将有思想、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年轻骨干送到省、市级医院进修学习,既壮大了一线科室带头人队伍,又使社会对医院、医生认可度提高,就医人次、住院人数逐渐增多。内科住院人数由原来的3~5人增长到了30~50人;外科住院人数有原来的3~8人增长到了20~30人,医院的经营收入由1994年12万元增长到100余万元。住院患者增多,医院医疗水平也有提高。医院规模小、就医条件差,困扰着医院的发展。为改变现状,在加大人才培养、吸纳人才力度的同时勾画医院的发展蓝图。

2000年,医院投资2094万元新征大庞村位于张田路以东20亩土地,着手建新院区。新院区门诊楼建筑面积3119.74平方米;病房楼建筑面积2093.79平方米,于2002年5月投入使用。业务科室,开设普通病床82张,每个病房配备空调、暖气,建了职工活动室、职工之家娱乐室。为使职工上下班方便,医院购置了豪华大客车一辆,接送职工上下班,解决了职工住行问题。还购置34英寸大型彩电、DVD和音响,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新医院建成后为全镇人民群众就医带来了方便,为百姓预防保健提供了保障。医院实行以病人为中心服务承诺制,热情服务、规范收费、廉洁行医等多项措施,在医院各科室显眼处公布承诺制,制定违例处罚,并设举报电话,实行一次投诉待岗制。

2005年,田庄镇中心卫生院成为山东省卫生厅360工程重点发展对象,上级给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一台、血细胞分析仪一台。2005年,卫生院完成业务收入900万元。2006年9月,时任院长王和平调任县中医院院长,原田庄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杨臣担任院长,刘长军任支部书记。2006年底,在卫生院区东边新征土地20亩,投资268万元,建设高标准病房(内设空调、洗手间、储物柜、沙发、有线电视)12272平方米,增设床位88张,配置先进空气层流净化手术室,中心供氧、空气层流净化。在全县乡镇卫生院病房率先安装电梯,解决了老年人、病重患者上下楼的不变,真心实意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还投资80多万元,在4036.62平方米的病房区安装中心供氧系统、中心呼叫系统及紧急救护电源、照明等标准化紧急救援装备,为医护人员及时对患者救助、治疗,全面提高医院医护服务质量提供了保障。

2007年9月3日,国家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陈啸宏到田庄中心卫生院调研。随后,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仁元、王随莲先后到医院调研基层基本药物制度使用情况。2015年,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刘奇到田庄中心卫生院调研基层医改情况。

2018年9月,根据医院业务需要,医院与液化空气(东营)有限公司签署液氧供应协议,设立液氧储存设备两个,储存量10吨,实行一用一备运行模式,安全、持续、经济、环保,保证了医院临床、康寿养护中心需要,方便了医护人员保障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了医院整体社会服务形象。

优势科室创建

外科 1958年建院初期,医院只有门诊换药、治疗室,未建立正规的外科门诊及病区,更无专业从事外科工作的人员。

1969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的韩学德从汶上县人民医院调入桓台县人民医院田庄分院。在时任院长曲绵孔的支持下,率朱金栋等人开始在门诊换药、治疗的基础上筹建外科。首先,为保证手术室的日常用水,在院子里挖了深井,安装了抽水机;二是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购置了手术台、无影灯、手术钳、手术剪、手术刀等常用手术器材;三是选派吴继强、赵连邦到外地学习麻醉。外科由韩学德主持工作,做的第一例手术是胃大部切除,全院上下非常紧张,院长曲绵孔、副院长田淑贞等都围在手术室外。病人担心害怕,开始打针就大声喊叫,院领导也提心吊胆,经过紧张的两个多小时,最终手术取得成功,开桓台县基层医院外科手术之先河。此后短短几年时间,卫生院外科工作日益壮大,当时能开展阑尾切除术、腹壁疝修补术、胃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乳腺手术、节育手术、子宫切除手术及颅脑手术等。

1971年4月,田庄公社文庄大队社员李象驰胃部剧烈疼痛,经韩学德大夫诊断,胃溃疡至胃穿孔,必须做手术。李象驰是农民,无经济来源,家境贫寒,平常治病都是靠当小学教师的兄长资助。根据李象驰的实际情况,医院决定下乡为李象驰做胃大部切除术,这样可降低患者费用。手术室就设在李象驰兄长家的北屋。手术的前一天,负责手术器械的潘蕴倩与几名同事来到做手术的房间,进行彻底的卫生扫除消毒。为防止房顶灰尘掉落,手术时要吊上一顶大蚊帐。预先将其洗净,晒干、消毒。手术前再消毒,然后在蚊帐内开展手术。那时村里还没通电,照明就靠日光。手术这天,天公作美,艳阳高照,房门敞着,以提高室内光线强度。农户房舍里做大手术,在文庄大队亘古未有,街坊四邻像看演出一样前来围观,小小院落挤满了人,生产队长出面维持秩序。医护人员在蚊帐内的身影似隐似现,增加了村民眼里的神秘感。手术期间,大夫和护士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和无菌操作规程进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胃大部切除手术顺利完成,患者的治疗费用只收17元钱。

为方便患者就医,医院成立了手术小分队,韩学德带领着助手宋寿卿、麻醉技师宗树波等人,推着独轮车,车上放着手术包、麻醉器械包、常用的泡手桶等器械,走村串巷,到群众家里为患者做手术。遇到阴天光线不好,就用手电筒照明。这样的手术,先后做了32例,无一感染,全部痊愈。因此,县医院田庄分院外科在全县乃至邹平、博兴等周边地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

1979年,韩学德调离桓台县人民医院田庄分院,到青岛医学院滨州分院附属医院工作。当时朱金栋、宋树清、高庆冉、伊丕钦、赵希学继续在外科工作。在了解田庄分院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段历史过程中,十几位健在的当年医院的老同志和众多的父老乡亲都异口同声地提到韩学德,大家一致认为韩学德在田庄分院工作的十年,是田庄分院外科的鼎盛时期,也带动了妇产科、眼科、内科等科室的起步、建设、发展,确立了田庄分院在全县基层卫生院的领军地位,名扬桓台及周边区县。

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5年8月,外科高庆冉、伊丕钦、牛意如、周克水相继调离。外科只剩国金德一人,工作陷入低谷。1996至1997年,刘长军、宗学营、刘坤、张少华、张珍调入卫生院外科,刘长军任外科主任,并选派宗学营、刘坤、张少华到省市县医疗单位进修一年。他们回到工作岗位后外科工作又提高到新的水平,外科手术范围逐渐加大。如阑尾切除术、腹壁疝修补术、胃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左(右)半结肠切除术、乳癌手术、子宫切除手术、腹腔内窥镜(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卵巢囊肿切除术、肾切除术、输尿管手术(切开取石、吻合)膀胱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外伤性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椎间盘突出开放性手术等大中型手术及特大手术。

2002年,荆杰从化验室调入外科后,先进修于济南槐荫区医院专修痔瘘。2002年,手术室购置多功能监护仪、全自动麻醉机等设备,由刘淑珍、赵娜、史玉芳、牛克峰组成的团队负责手术室的管理。2003年刘长军到山东省齐鲁医院进修普外科一年。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卫生院再次公派刘坤到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进修深造整形外科专业。他们进修结束后,外科又增设了器官再造手术:如鼻再造术;先天畸形、外伤畸形功能修复手术;尿道下裂修复术;唇腭裂修复术;腹壁整形术;烧伤后的瘢痕修复、面部巨大黑痣切除修复术。美容外科方面开展了重睑术、吸脂术、隆鼻术、隆颏术、除皱术等。手术室设施、设备也有了较大的更新。

2008年,田庄中心卫生院医院展开手术室设施、设备提升工程。空气消毒由原来的甲酚皂溶液改为紫外线、负离子空气消毒;器械消毒由原来的蒸汽灭菌法,改为下排式压力蒸汽灭菌法、脉动真空灭菌法。

妇产科 1967年10月,李素兰昌潍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桓台县人民医院田庄分院,被选派到惠民地区医院实习一年。1968年,李素兰回到分院主持妇产科工作。此前,妇产科只有“赤脚医生”刘爱兰,能处理常见妇科疾病,流产和放环、取环手术。只有一间门诊,一间手术室,一台脚踏流产吸引器,两套放取环包,两套小月份妊娠流产包,两个接生包。由于经常出诊到农村家庭接生,产包都是医生带回医院自己清洗。

李素兰主持妇产科工作后,随着潘蕴倩、王克勤、李慧楷等人的加入,能够开展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断和处理工作,门诊病人逐渐增多,有时一天做30多例取放环、流产等手术。由于医院科室人少,李素兰和外科韩学德大夫经常联合做妇产科手术及外科手术。如:剖宫产、宫外孕、妇产科肿瘤切除、结扎术等。当时,计划生育是政府主抓的一项重点工作,医院负责具体落实。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已从无序的生育状态向有计划的生育转换的关键时期,新生儿的出生也从在家庭接生转向到医院生育。这时医院的压力增大,除接生、放节育环、流产、引产、输卵管通水等手术外,关键时段每天结扎手术量竞达近100人次。当时计划生育工作是一个政治觉悟问题,具备条件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做结扎手术。潘蕴倩作为院长夫人,也带头做了结扎手术。当时手术是由妇产科主任李素兰主刀,可能因为是自己的同事或者因为是院长夫人等原因,手术过程中遇到了麻烦,输卵管迟迟找不到。最终,韩学德院长亲自上台完成了手术。这件事在田庄成为群众的谈资,人们说:“老韩在手术台上割自己的老婆啦。”韩学德听到群众议论时说:“在当时形势下,身为医院领导的我,必须那么做,这体现起码的政治觉悟。”

1972至1973年,李素兰先后赴省级和惠民地区医疗单位学习小刀口结扎术和参加天花粉引产学习班。学习结束后,对区、县、公社医院妇产人员进行了培训。1975年12月,李素兰调县人民医院担任妇产科主任。田庄分院继任妇产科主任潘蕴倩,通过参加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为惠民地区举办的妇幼师资培训班和到淄博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进修学习,使分院妇产科工作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是能开展更有难度的妇科手术。妇产科先后开展了剖腹产术、卵巢囊肿切除术、子宫全切术,经阴子宫全切术,宫外孕术,输卵管吻合术等。1976年,田庄大队一女孩患畸胎瘤,潘蕴倩决定为她手术治疗。为保证手术成功,特地到淄博二院请教妇产科主任。按照淄博二院妇产科主任的意见,潘蕴倩自己缝制了三个沙袋。手术那天,田庄大队书记刘翠英领着一些群众,拿着喊话筒在手术室外为医生鼓劲,喊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台手术,有潘蕴倩主刀韩学德配合,顺利摘除十七八斤重的畸胎瘤。术后根据患者血压、心率,逐个把沙袋减下来,手术获得成功。妇产科这件事轰动桓台县乃至整个惠民地区,报纸、广播都做了报道。

二是重视技能培训。定期为田庄人民公社每个大队培养女“赤脚医生”,使她们掌握并承担妇女保健和孕期保健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广大妇女群众防病治病,在加强孕期保健和健康指导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受农村广大妇女欢迎。

三是深入农村,普查妇女病。以田庄人民公社行政划区为单位,妇产科组织女“赤脚医生”到每个大队普查妇女病,对较重的宫颈糜烂进行涂药和放药治疗,获得了满意临床效果。对普查中发现的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脱垂,阴道壁严重膨出等患者都安排住院,进行手术治疗。

四是为“失独”家庭妇女做输卵管吻合手术。妇产科先后为12例计划生育后孩子发生意外夭折的妇女做了输卵管吻合手术,手术中操作认真,精确、细心,经术后通畅实验,全都重新怀孕生育。20世纪80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后期,巩绪玲、孙梅红、孙桂梅、徐金华、李淑清、周秀琴、张凤云、付海霞、翟立华、付红、周玉晴的加入,增强了妇产科的技术力量。妇产科在手术级别、难易程度上得到提升。作为医院“龙头”科室主任的李淑青勤恳工作,率领妇产科一班人不分昼夜,随叫随到,为全院树立了榜样。

2003年,付海霞担任妇产科主任。当时经腹子宫全切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卵巢肿瘤切除术、宫外孕手术、经阴子宫全切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剖宫产几乎每天都做,手术量很大,全科的人员都是高负荷运转,下夜班休班的都极少。病人涉及周边很多乡镇,甚至高青县、张店区、滨州市等,都有不少孕妇来田庄医院孕检分娩。药库主任王鹏,为让周边地区了解医院,除做好科内工作,其余时间都在外奔波,为田庄医院妇产科做了大量的宣传。2007年农历正月初四早上,一个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了羊水栓塞,在进行抗过敏、抗休克、紧急调动血源的同时,杨臣副院长联系了县医院、县中医院、市中心医院的专家、教授。王和平院长现场协调,用尽一切方法、不计一切代价抢救回了产妇的生命,直至下午6点产妇病情趋向平稳,被护送到淄博市中心医院。

2013年,乡镇医院公共卫生工作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妇产科的妇幼保健工作增加了孕产妇建档、产后访视、叶酸发放、分娩补助和避孕药具发放等工作。

眼科 1970年,陈秀荣主持建立田庄分院眼科。随着眼科工作的开展,病人逐渐增多,陈秀荣向院领导提出设立五官科门诊的建议,院领导同意设五官科门诊,配备了一间屋、一张床、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两个方杌子、一张牙科椅子、一个手电筒、一个眼底镜,这就是五官科的全部家当。开始病人看眼、看耳朵、看牙的都有。大约开诊十几天后,田庄大队二小队,刘玉清、刘玉明弟兄两个领着双目失明的老母亲来分院看病。这位65岁的老人,双眼看不见近20年,曾到沈阳(女儿家)几家大医院看过,医生都说白内障时间太长,易发生术中并发症和术后后遗症,并且血液情况不好,拒绝给病人做手术。陈秀荣仔细地做了检查,白内障有液,是过熟期白内障,这种情况确实不易手术。但是,老人双眼都有光感,这是手术的适应征,这是唯一的有利条件。陈秀荣把情况向老人及儿子说明,决定给老人做手术。她查阅有关资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7天后就通知病人家属带病人来住院,准备手术。住院的第2天给老人做了手术,手术进行顺利。拆线后,老人戴上1000度的凸透镜,矫正视力1.0(正常视力),20年后终于重见光明,一家人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全院职工无不为之叫好。出院后的第3天,老人的两个儿子领着田庄大队的领导敲锣打鼓来医院送锦旗,来医院感谢领导、感谢医生。锦旗上写有“人民的好医生,光明的使者”十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一病例轰动了整个田庄,都知道田庄医院有好眼科大夫。病人成了宣传员,来院就诊的眼病患者越来越多,除桓台本县的,也有邹平、博兴的患者。那时的农村缺医少药,尤其是缺少眼科大夫,所以来的病人大部分都是患眼疾多年的病人,而且是疑难病人,陈秀荣都为他们仔细诊治,为很多眼疾患者解除了痛苦。

1979年,陈秀荣调入桓台县人民医院担任眼科主任。田庄分院眼科继任者石绍俊主持眼科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期、黎云、于俊利加入,增强了眼科力量,后石少俊调入桓台县中医院任眼科主任。1996年,黎云担任眼科主任后,购进了手术显微镜,裂隙灯显微镜。眼科检查、手术实现了从肉眼到显微眼科的跨越。1996年,黎云和张颖医生开展了眼科第一例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实现了白内障囊内摘除到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的改进。手术范围波及张店,邹平等县、区。同时陆续开展了显微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翼状胬肉切除加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显微镜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上睑下垂悬吊术,眼球摘除术等。2001年,成功开展人工晶体2期植入术;2002年,开展了第一例人工晶体前房植入术;2003年,成功处理多例复杂性眼外伤;2004年成功治愈2例难治性青光眼。2008年,购进了拓普康眼科治疗仪,为保护青少年视力健康上了新台阶。2014年,开始探索中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眼底病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检验科 (化验室)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毕业于青岛卫生学校的李洪德、曹任兰组织成立化验室。成立初期,设备简陋,一台显微镜,在镜下计数细胞个数,为诊断病人疾患提供重要依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添置了721分光光度计,能检测三大常规。但生化项目基本无法开展,乙肝表面抗原只能用最原始的搓板方法,检出率相当低,而且准确性也很差。1997年,院长王和平加大了对化验室的投入,先后购进了AC—900瑞典进口三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ZS—1中生生化分析仪、MA—4210尿液分析仪、火焰分光光度计等医疗设备,实现了血细胞检测,尿液分析和生化项目检测,有纯手工测试到机器检测的跨越。生化项目开展了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肌酶谱等常规项目,血清钾钠氯检测从无到有,乙肝两对半检测采用更加先进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出率更高,结果更准确,大大满足了群众的就医需求。随着检验设备市场化的发展,化验室的建设逐渐进入了快车道。2006年,杨臣担任院长后,更加注重化验室的发展。血细胞分析仪经过几次更换,有原来的三分类发展到现在的日本光电7222k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有原来采用燃烧液化气,汽油等燃料的火焰分光光度计更换为采用电极法原理的自动检测设备。2003年,购进普利生单通道血凝仪,凝血检测实现机器自动化。同年,购进MD—100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重大维多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2005年,山东省组织了360工程,赠送AC—1800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一台,专门用于群众健康查体。2009年,购进KHB—4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400T/H),生化检测实现了机器自动化。2012年,购进普利生全自动血凝仪。2013年,购进赛科希德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2016年,购进ZY—12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800T/H)、PA120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LD—500,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2017年,投资40多万元,对化验室进行了重新改造和装修。同年,购进新产业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开展了甲状腺功能检测和肿瘤标志物检测。2019年,购进循环增强荧光分析仪。2020年9月,购进迈瑞SAL6000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对医院检验科房间进行集中化、系统化、标准化、信息化联合改造装修,根据检验科设备及工作流程进行设计装修,扩大检验科工作作业范围,实行半开放透明式设计装修理念,从视觉感受、卫生监督、信息化联动等诸多新理念新元素进行设计改造装修,打造科技兴院新的管理模式。目前,检验科可胜任血功全项、肾功全项、甲功全项,心肌酶谱等血、尿、痰等常规检查,拥有大型设备10多台,为临床科室业务技术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特检科 特检科成立于1968年,由青岛医学院毕业的王基林利用美国产皮克30毫安X光机负责透视,医院会计王立胜跟班学习。那时,医院配备了心电图机、A超,设立了心电图室,对群众心脏疾患、结石疾患的准确诊断提供了很大帮助。

1969年春,惠民地区在惠民县结核病防治所举办放射学习班,时间半年,田庄医院选派王立胜参加。王立胜培训结束后接替调往桓台县人医院的王基林,在放射科工作。1975年,张宜统参加惠民结核病防治所放射培训后,进入放射科工作。当时,有机器能看肚子里的病在农村很新奇,好多的群众都来田庄做X光检查。特别是田庄大集的时候,周边的马桥、桓城、陈庄、唐山、邢家、荆家、周家等公社的一些群众都来医院做透视检查,大集日一天能透视七八十人,那时人们都还没有尽可能减少射线照射的意识。当时的机器落后,调整高低靠摇丝杠,很慢。王立胜、张宜统就找木匠做了个四层的箱子,每层安上合页,用它调整人和机器的合适高度,减少摇丝杠调整高度的时间。计划生育高潮期间透视节育环,复查已经放置节育环的妇女有无脱环现象。妇女透环高峰期间,一天最多的时候可以透视近千人。由大队妇女主任拿着名册,10人一组按身高排队站好。受检者进到透视室里面,按照身高和站人木箱调整好,排队依次上透视机。医生喊:“上”,脚一踩,看到正常就喊:“下”。遇到脱环的就让妇女主任记下来。新兵体检有时放到田庄医院,新兵查体前县里进行集中培训,学习标准后进行新兵体检,主要是新城、陈庄、马桥、荆家、邢家等周边公社新兵体检工作,检查新兵有无肺结核及其他疾病。当时,放射科的压力很大,受检人员多,还要检查仔细,确保不能因放射检查不严格出现退兵,一天下来机器烫得厉害,可是确保了新兵体检质量。

1989年,为创建一级甲等医院,上级卫生主管部门为医院配置手提式黑白B超一台,主要以腹部疾患和为计划生育服务为主。1991年,于孔敏、杨丽萍先后到山东省影像中心、齐鲁医院等医疗单位学习,回院后,主持特检科工作。1998年7月,投资100余万元购置日本原装进口东芝340全身多功能彩超一台,该机功能齐全成像清晰度高,是山东省乡镇级医院仅有的几台。2002年,购置了西门子原装进口单排螺旋CT,是我县乡镇卫生院第一台,在全省乡镇卫生院也屈指可数。2008年,购置了原装进口日立6500专家版彩超,是我县乡镇卫生院第一台,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2018年,医院投资30多万元在放射科新上日立16排螺旋CT机、X线数字摄影机,全面提升医院影像诊断设备,同时与桓台县人民医院建立放射科医学影像远程会诊,真正实现本镇人民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专家服务,是信息化建设服务新亮点。设备运行房间按3个铅当量规划设计装修,保障医院其他工作人员辐射安全,对放射科设备、场所委托第三方进行质量控制、环评检测,达到放射科工作标准。

内科 内科是田庄中心卫生院最早成立的科室之一,现在仍是医院的重点科室。

1967年,山东医学院本科毕业的田家忠、青岛医学院本科毕业的刘俊芝和淄博卫生学校毕业的张秀英、李秀珍及谭祖秀组成内科,主要诊治常见病。当时,一个有机磷中毒患者在洗胃间呼吸心跳停止,田家忠带领大家,一面建立输液通道,一面气管插管,捏皮球顶替呼吸机,胸外按压,静脉用阿托品呼吸兴奋剂,从早上一直到下午三点,病人有了心跳,但没有呼吸。征得病人家属同意,联系送淄博矿务局医院,那里有呼吸机,并来救护车。在车上一面救治一面捏皮球,快到医院时,病人有了不规则呼吸,在矿务局医院住了两周康复出院。

1988年8月,牛意汝接任卫生院院长,新建了门诊楼。但受人员调动的影响,医院内科工作相对进入低潮。内科门诊由部队转业的杨振生主任常年坐诊。病房办公室在大厅北走廊东侧,所有科室病房医师都在这一个办公室,只有刚毕业不久的内科实习医生韩玉华和外科实习医生高雨,负责住院病人病历书写。护理办公室与医师办公室一墙之隔,耿波任护士长,护士有李爱兰、穆红、马美丽、王文红、吴燕辉、魏海云、张红梅。病房在南北走廊北尽头,一排东西平房,有十四个房间,但住院病人很少,内科住院病人保持在七、八个,慢阻肺的较多。

1993年10月,田庄镇中心卫生院进行了一级甲等医院评审。1994年,内科医生韩玉华辞职,内科只剩下杨振生主任和吕荷贞大夫,因为常年坐门诊,病区没有医生。在医院实习的田姗姗正好毕业,院领导和员工都认为她基本功扎实,责任心强,挽留她在田庄镇中心卫生院工作。此后,每天田姗姗跟两位老大夫查房、开方、书写病历,也配合杨振生主任或吕荷贞医生坐门诊。当时内科医生少,医院的整体水平有限,但所有医务人员都非常敬业,常年基本不休班,也很少下夜班。这个时期内科重病人收治很少,遇到农药中毒的病人,经洗胃抢救后,一般由家人雇车转到县医院。

1995年8月,王和平从邢家卫生院调入田庄镇中心卫生院任院长。加强了全院职工责任心教育,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以减轻、治愈病人的病痛、疾患为己任,对病人精心诊治、热情服务。1996年春节前,一位因家庭矛盾自服大量有机磷农药的年轻患者王X被田庄派出所送来医院,当时病人昏迷、全身紫绀、呼吸微弱、血压消失、心跳极为缓慢,在病人“三无”的情况下以田姗姗和宋玉玲为主的医护人员立即投入到紧张抢救中。治疗第3天病人因中毒较深出现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导致呼吸肌麻痹。医院没有呼吸机,在给病人行气管插管后用最原始的方法通过呼吸器不分昼夜的按压气囊进行人工呼吸,田姗姗和宋玉玲24小时轮流值班,手磨起了血泡。王和平院长要求;“只要病人有一线希望决不能放弃!你们只管放心大胆治疗!”所有医护人员就这样放弃了春节轮休,经20余天全力抢救,病人逐渐出现了自主呼吸,生命转危为安。为使她尽快恢复体力,医生田姗姗给她做鱼汤、买油茶;护士长陈健带领护士给她翻身、拍背、喂饭、擦身、按摩、处理大小便等等,直至出院。

1996年3月,为解决内科人员断层问题,王希兵调入田庄中心卫生院,担任业务副院长兼内科主任,他的加入,为培养年轻医生,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为田庄中心卫生院内科整体水平的提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9月,韩红从淄博市卫生学校毕业分配到田庄中心卫生院内科,为医院内科增加了新的力量。1997年9月,杨臣从滨州医学院本科毕业后来到田庄中心卫生院内科。为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王和平院长坚持做到:医院无论再困难也要把年轻人送往高层次医院进修,为医院的发展积蓄力量。1998年,卫生院选派田姗姗到淄博市中心医院内科进修。1999年,选派杨臣、韩红分别到滨州医学院及淄博市中心医院内科进修。1999年7月,田廉芳进入内科。通过进修学习,内科诊疗水平明显提高,入院诊治的患者逐渐增多。

2002年6月,田庄镇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至大庞村东新院区。杨臣任内科任主任,正常值门诊,病房医生为田姗姗、韩红,护理由刘红梅任护士长,护士荆娜、于燕、孔越。7个20多岁的人员组成了田庄镇中心卫生院大内科。那时,内科住院病人大约20多个,医护人员团结一心,一年365天基本没有休班,下夜班都很少。2002年9月,周敬群调入内科。2004年2月,杨臣任田庄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助理,被选派到北京医院,跟随北京大学及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兼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教授进修心血管内科。杨教授只带杨臣和重庆选派的一名医生两人。此间,田姗姗代理内科主任。2004年8月崔芳英从门诊调入内科。2005年,杨臣北京学习回来,任副院长、院长助理。10月,医院再派田姗姗到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和心血管内科进修,时间1年。2006年2月,医院派韩红到齐鲁医院大内科进修。2006年下半年,宗克盼毕业后进入医院内科。2006年9月,王和平调入桓台县中医院任院长,杨臣继任田庄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田姗姗接任内科主任。2007年、2008年,医院派崔芳英到淄博市中心医院及山东省立医院医院内科分别进修半年。2008年5月,田姗姗任业务副院长,兼内科主任。同年秋,李秀芹以卫生系统事业编考试第一名成绩考入田庄中心卫生院,进入内科。2009年9月,耿帅以卫生系统事业编考试第一名成绩考入田庄中心卫生院,进入内科。2010至2011年,医院派王立波先后到滨州医学院、山东省中医院进修。经过轮番进修学习,内科水平进一步攀升。

2011年,内科医生增至9人,入院病人也增至80人左右,6月,内科正式分为内一、内二科,田姗姗兼大内科主任,刘红梅任总护士长。韩红任内一科主任,大夫为周敬群、李秀芹、宗克盼。刘玉真任内一科护士长,护士为孙娜、孔越、荆娜、韩金花。崔芳英任内二科主任,大夫为王立波、耿帅、李海芹任内二科护士长,护士为于丽媛、殷晓晴、荆翠霞。分科后,内科业务量突飞猛进,最多的时候病人在床数可达150余人。

2013年,因内科工作量大,儿科孙玉芬调入内科。2014年,田廉芳调至内科,又相继招聘了临时工郭洪晓、褚鹏、荆飞、张建斌等医师。现在内科位于病区三楼,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东西两个病区,病房40余间,100张床位。配有呼吸机、遥测心电监护仪、床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胰岛素泵、微量泵、近红外线治疗仪等先进设备。医师团队实力雄厚,现有医师14名,其中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4名,护理团队技术精干,共有护师22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2名。内科医护团队除了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能熟练、规范的进行诊治、健康指导,对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肺心病、肺性脑病、心律失常、脑梗塞等急危重症也能熟练规范救治。2019年11月,医院通过了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及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基层血管健康管理中心示范单位》达标。作为卫星医院同桓台县人民医院共同通过“高血压中心”“心衰中心”达标建设项目。

2020年,内科门诊服务人次4.8万人次,住院人次为3567人次,实现业务收入1100多万元。

儿科 田庄镇中心卫生院是桓台县镇级卫生院唯一设立儿科的医院。1991年,儿科成立之初,由吕荷贞医生主持儿科工作,未设儿科病房。1996年,田姗姗医生的同学宋玉玲在县医院实习。经田姗姗争取,宋玉玲同意到田庄镇中心卫生院从事儿科医疗工作。1996年元旦,田姗姗借了一辆小木兰摩托车,把宋玉玲从县医院接到田庄镇中心卫生院,充实了儿科力量。田姗姗20岁,宋玉玲19岁,一天24小时吃住在病房,有时遇到重症患者,直接守在病人身边。儿科收治的第一个患儿是一个“新生儿肺炎并心衰”,患儿病情很重,面部紫绀、呼吸困难。宋玉玲不眠不休的24小时守在患儿床旁,患儿哭闹,她整夜抱着在病房里不停的走动,患儿睡着了,她趴在病儿床旁休息一会儿。3天3夜,直至患儿病情稳定。1996年初,宗王村王强妻子在妇产科早产一子,体重只有2000克,当时农村经济条件不好,没有钱到上级医院治疗。时任院长王和平用钢丝、塑料膜做了一个“温箱”,上面吊上一个灯泡提高“温箱”内温度,里面放置一个水杯,保持“温箱”内湿度,放置温度计随时监测“温箱”温度,定时用吹风机为“温箱”进行气体交换。为了观察孩子反应及自制“温箱”的环境,宋玉玲也是24小时守在患儿床旁。为了防止患儿呛咳,宋玉玲亲自用针管喂奶,即便患儿能用奶瓶吃奶也不放心让家人喂,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一个月后患儿体重增长,吃奶正常,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出院。宋玉玲、田姗姗两位年轻“临时工”大夫,对工作的态度及责任心感动了无数患者、医院领导及职工。

2003年,儿科设独立病房。当时,宋玉玲去省立医院进修。由田廉芳主任带领张亮、马运鹏及宋洪亮、辛魏4人组成儿科,住院患儿大幅增加,收治能力明显增强,儿科整体水平明显升高。2007年,田廉芳、田鲁光担任儿科主任,由宋玉玲、牛俊英、牟爱玲、王燕组成儿科团队,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对疑难杂症也能初步诊断。为保证新生儿健康和产妇安全生产,儿科和妇产科都设在一楼。儿科医生参与产科工作,特别是晚上,因为值班人员少,儿科医生需跟着产科医生在产房听产,直至母婴安全。对于那些有异常的患儿儿科医生给予及时的救治。有一个出生一周的患儿,全身皮肤颜色发黑伴吐泻严重,怀疑患儿患“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遂护送去省立医院就诊,经李桂梅主任确诊,由于治疗及时,患儿生长发育未受到任何影响。正是有这样一群敬业的“儿科人”,田庄中心卫生院儿科发展非常好。

2010年,国家要求开展儿童保健预防工作。儿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又承担着预防疾病的儿保工作。管理着全镇0~6岁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在业务上,儿科也是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从原先的服药、输液治疗到现在的小儿推拿及中药贴敷治疗。很多疾病,例如小儿腹泻几乎不需要输液,贴几天膏药就好了。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输液率和抗生素使用率均明显下降,住院治疗率也明显下降,较好地维护了患儿的身体健康。

中医科 中医科是伴随医院成立最早的科室之一。最早由老中医付明清、于守清、黄俊生、郭振仙坐诊。20世纪60年代,山东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的任鹏及妻子孙玉珍调入田庄医院,给中医科注入新鲜血液。任鹏的中医诊疗技术吸引了许多病人和兄弟医院医生前来学习。同时,任鹏定时到县卫校授课。后来,任鹏调入淄博市中医院,石玉藻充实到中医科。《桓台县志》载:1976年,田庄卫生院用中药排石汤治愈胆石症一人。患者服药后排出1.7厘米×2.3厘米,1.9厘米×2.5厘米的结石2块。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荣嵋、黄玉万调入田庄镇中心卫生院。金荣嵋对伤寒症的治疗有很深的造诣,身为副院长的他,经常在全县的中医培训班上为学员讲课。随后,金荣嵋调入桓台县中医院。1997年,院长王和平聘请中医世家的王国瑞入职田庄医院中医科与黄玉万一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自此中医科不管患者人数还是收入上了一个新台阶。是年底,王国瑞的女儿王莉莉从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招工来到中医科,在她父亲身边跟徒学习。作为中医传家的王国瑞叮嘱后辈:一是从医要有医者仁心;二是适合患者的药就是好药。田庄周边老百姓都知道他开的药便宜,疗效好,老百姓们都很尊敬他。2014年,院长杨臣聘请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王树程(王国瑞侄子)入职医院中医科。2016年,医院投资50多万元在医院门诊楼三楼西首进行“国医堂”建设,面积340平方米。康复训练室在医院中心花园以东平房,面积130平方米。“国医堂”设有百草堂、百草展厅、煎药室、专家门诊、中医疑难杂症诊室、中医妇科诊室、中医耳鼻喉诊室、中医皮肤科、康复训练室等十个功能科室。“国医堂”中医师5名、中医理疗师3人、中药师5人、中医护士5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15种、康复设备32台,及时、准确、系统、规范为患者进行中医治疗。

近年来,田庄中心卫生院加强了中医科的技术力量,设立中医皮肤科,选派李可平先后赴淄博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进修,历时近两年,回来后开展真菌性、病毒性、细菌性、过敏性等皮肤病的治疗。

2016年,医院中药总收入133.9万元,门诊处方数35931张,中药处方9914张20712副中药,中药处方占总处方的27.5%以上。中药在已有单纯饮片的同时又增加了颗粒制剂,田庄中心卫生院中医事业达到了鼎盛时期。

2020年7月,田庄中心卫生院中医科通过了“扁鹊国医堂”的评审验收,成功挂牌“扁鹊国医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