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的哈尔滨方言是什么(哈尔滨方言中俄语洋词儿知多少)

小到日常生活用语,大到科技专业术语,“老哈尔滨话”中的俄语译音式借词比比皆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哈尔滨人都能听得懂,也都能熟练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改革开放之前,哈尔滨人管面包叫“列巴”,而对“面包”一词儿反而比较陌生正如上世纪流传在哈尔滨的民谣所说:一到中国街(今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满街“毛子调”(俄语)握手“拿瓜摸”,“都拉时气”好来了个“戈比旦”(军官),搂着个“玛达姆”(俄罗斯妇女),喝着“俄特克”(俄罗斯酒精饮料),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不知道的哈尔滨方言是什么?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不知道的哈尔滨方言是什么(哈尔滨方言中俄语洋词儿知多少)

不知道的哈尔滨方言是什么

小到日常生活用语,大到科技专业术语,“老哈尔滨话”中的俄语译音式借词比比皆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哈尔滨人都能听得懂,也都能熟练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改革开放之前,哈尔滨人管面包叫“列巴”,而对“面包”一词儿反而比较陌生。正如上世纪流传在哈尔滨的民谣所说:一到中国街(今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满街“毛子调”(俄语)。握手“拿瓜摸”,“都拉时气”好。来了个“戈比旦”(军官),搂着个“玛达姆”(俄罗斯妇女),喝着“俄特克”(俄罗斯酒精饮料)。

下面列举的是哈尔滨人在解放前和建国初期说的“老哈尔滨话”中借用过的俄语词汇。随着时间慢慢推移,这种特有的“老哈尔滨话”慢慢被湮灭了,学俄语的童鞋们知道这些词汇借用了哪些俄语词汇吗?

西米旦(сметана)——酸奶酪玛达姆(Мадам)——过去老哈尔滨人称呼中年以后又肥、又胖的俄罗斯妇女

骚达子(салтат)——称呼士兵毕瓦(пиво)——啤酒闹木儿(номер)——单间儿,小房间巴拉士(баржа)——铁制驳船嘎斯(газ)——煤气苏波汤(суп)——一种用肉、洋白菜、西红柿等做的俄式肉菜汤

喂得罗(ведро)——俄式上大下小的圆台形水桶

马神(машина)——一般过去哈尔滨人特指缝纫机

拔脚木(пойдём)——走,离开哈拉少(хорошо)——很好格瓦斯(квас)——用麦芽、面包渣酿制的清凉饮料

格兰(кран)——水龙头拦波(лампа)——灯,也指灯泡布拉吉(платье)——连衣裙古棒(кубометр)——一立方米戈比旦(капитан)——军官上尉,又泛指当官的

笆篱子(полиция)——警察,又特指蹲监狱列巴(хлеб)——面包八杂市儿(базар)——市场瓦罐车(вагон)——火车客车宾金油(бензин)——汽油斜么子儿(семечки)——瓜子马林果(малинка)——树莓麻斜儿(мастер)——工长、匠师德拉斯奇(здравствуйте)——您好

柯拉细微(красавец)——称呼漂亮女人瓦斯科列谢尼耶(воскресенье)——做礼拜

扫把克(сабака)——狗这种汉语音式的俄语,在外地人听来不中不俄、非驴非马,与同一时期产生于上海滩的“洋泾浜英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过去的老哈尔滨人约定俗成、心照不宣,外来人根本无法理解。

上面词汇产生的历史背景:1896年,清政府和沙皇俄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密约》,沙俄获得东清铁路(铁路主线从中国满洲里经过哈尔滨到达绥芬河,铁路支线从哈尔滨到大连,1912年后称“中东铁路”)在哈尔滨的修筑权。1897年8月28日,中东铁路的开工典礼在中国境内的小绥芬三岔口举行。

在修筑铁路期间,沙皇俄国准备完成向中国东北等地区移民60万人的庞大计划,把哈尔滨变成“黄色俄罗斯”首府。1905年,清政府在哈尔滨(现址为道外区北十八道街)设立了关道衙门,标志着中国政府在哈尔滨正式设制建市。1914年《英俄协定》之后,东西方很多国家在哈尔滨取得特权,哈尔滨成为国际商埠。而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不少沙皇皇室的上层阶级贵族、资本家、庄园主、贫苦平民等各个阶层的俄罗斯人顺着“欧亚大通道”中东铁路纷纷逃离俄国,一部分逃到了法国,另一部分则逃到了哈尔滨。1901年-1959年期间,哈尔滨市区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尤以俄罗斯侨民和俄籍犹太侨民居多。

综上所述,曾经的“老哈尔滨话”有一个特点,就是舶来语占一定比率,特别是俄语!上世纪的老哈尔滨人都能听懂俄语、日语。但是俄语在哈尔滨的覆盖最为广泛,普及力度也最大!

因为历史上的哈尔滨曾是中东铁路局的附属地,在中东铁路局辖制下的所谓哈尔滨“自治”区,俄国人处于绝对优势的统治地位。

中国人,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农夫,还是闯关东的山东汉子,都得在俄国人管辖的商业、娱乐场所混口饭吃,是名副其实的“打工仔”。为了生存和养家糊口,从中东铁路的华工到中央大街洋行里的杂役,几乎都能听懂并说几句俄语。

而到了1959年后期,大批俄罗斯人离开了哈尔滨。哈尔滨人把一些音译式俄语说法渗入了“老哈尔滨话”中,其中不少词汇还沿用至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