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不反抗(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

引言:

最后的长平,面敌而死的将军。

赵括是谁?历史上的纸上谈兵主角,曾经的赵国将星种子,后来的赵军掘墓人。

公元前280年的时候,赵括老爹赵奢奉命攻击齐国麦丘城,齐军获得墨家弟子配合,赵军攻城不利。关键时刻,赵括建议老爹说:老爸啊,这时应暂缓进攻,打听城里虚实在做打算。

听了儿子建议,赵奢就抓了几个齐军俘虏,一番打听知道城中已然断粮。

随后深谙兵法的赵括立马建议:“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让父亲放俘虏回城不说,还建议老爹每天往麦丘城中扔粮食。

这一来二去,齐国守将郁闷了,就写信赵军说:要战便战,别耍花样。

赵括一看,就建议老爹坚守营帐,包围城池,齐国必定内乱。

事情果如赵括所料,不久后城中百姓反杀掉不投降的守将,打开城门迎赵军进城。

这是赵括兵法初露锋芒,这件事也让他有了潜力将星的美誉。

后来的秦赵阏与之战中,赵括也给老父亲提供了不少正确建议,一场远程突袭打的秦军措手不及,大败而归,更让赵奢赵括父子成了赵军心中敬佩的人。

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不反抗(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1)

(老爹不信任)

可惜的是,这一切过往辉煌掩盖不了赵括的落幕!

长平之战中赵括面敌而死,用奋战获得纸上谈兵恶名,也成后世史书中被不断驳斥的人。

说到这,有个问题来了,赵括明明如此善战,为何会被所有人说不行!

赵括老爹说他不行,赵括老妈也说他不行,就连秦国丞相范睢也说他不行。

这样的人,为何还被赵王重用,成了决定40万大军存亡的将领?

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何发生?

这个时候我们别相信史书就对了,因为尽信史不如无史,换个角度思考就能明白,赵王的抉择因何而来!

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不反抗(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2)

(赵孝成王信)

一:昏君还是英主,赵孝成王!

提赵孝成王,估计很多人都会叹息摇头,说他昏聩无能!

看他在战争中的三大愚蠢做派,我初见之余也觉他昏聩。

赵王第一蠢:受地上党贪得无厌,如果没这受地之举,何来长平之战,让赵国血流成河?

当时秦国苦战良久,才得到韩国割让的上党高地,这个居高临下俯瞰三晋的战略要地,秦国势在必得,谁来也不会放手!

赵王第二蠢:战事不利居然主动派遣使者去秦国示好。

秦国将计就计,用厚待赵使方式,让其他诸侯国认为这是秦赵要和解,你自己都主动示好,缓和关系了,其他国家当然没了支援赵国的必要和紧迫感?结果长平决战时援军迟迟不来。

赵王第三蠢:临阵关键时刻居然在秦国流言忽悠下, 将宿将廉颇换下换上年轻气盛的赵括。

这三蠢,第一蠢让战争爆发,第二蠢让赵国失去外援,第三蠢,让赵国大败亏输死伤无数。

三蠢看完,一个昏聩君王跃然纸上,跟纸上谈兵的赵括相映成趣,成赵国失败根源。

可事实真就如此吗?三蠢联动的赵孝成王,真就是个昏聩之主吗?

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不反抗(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3)

(赵孝成王真傻吗?)

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或许就会明白无数驳斥背后的真相。

第一:在接受上党这事上,赵孝成王做派,是深谙战略甚至国家安危格局后的必然之举。

上党地区,是三晋分家之后韩赵两国共同的战略要地。韩国占据上党高地区域,进可攻退可守,赵国获得的区域,则相对一马平川。属于赵国的区域,一马平川,秦国获得了居高临下的韩国上党高地,则等于随时可以进攻赵国。

由此可见,这个地方即是秦国必争之地,也是赵国必争之地,谁占有了上党,就等于拥有后续对峙时刻的战略优势。上党对秦国而言是进攻前进基地,对赵国而言则是稳守基础。

赵王若要说有什么问题,那就是不该独占上党,而是联络魏国、韩国共同维系上党安全。

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不反抗(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4)

(上党高地地形图)

第二:我们看关于赵括的问题!

在文章开篇,我说了关于赵括的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那个时候,赵括就是赵国最合适的领军人选。

当时的赵国,善守的廉颇始终无法逆转前线的战局,深居后方的李牧还未有成名,其他名宿都跟在廉颇身边,也没见有什么破局良方,左右看过去,反而是以善谋、善战闻名的赵括成了赵孝成王心中的主要候选人之一。

恰在此时,秦国范睢的离间计又让赵王游移的心思变得坚定。

敌国都说赵括厉害,自己也觉赵括不错,那就他吧?由此才有了这致命的临阵换将出现。

秦国的推泼助澜后续看,不过是急于速战后的将计就计,同样的,赵国临阵换将,也是急于速战的将计就计而已。

两个都是为了将计就计,都觉得自己有赢面!

由此可见,这将计就计背后的因由必定不小,赵孝成王谈不上昏聩,只是没办法而已!

为何没办法?且看赵王的无奈。

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不反抗(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5)

(廉颇的无奈)

二:赵王的无奈。

秦赵之战是两国国运之战。

一般涉及到国运之战,都是大规模军团对峙。

比如曾经的苏德战争,就是如此!打到最后比拼的除了战斗力之外,还有国家的续战力。

续战力关键是什么,今日看,是国家制造力和足够的兵员,在古代则是人口和粮食。

数十万大军,一人一顿饭就是个天文数字,再加上当时后勤也没有什么火车、汽车,全靠人拖马驮。这样的运输条件下,十车粮食路上都耗费大半,能到前线的才多少?

为了维持这几十万大军的对峙和进攻,运粮消耗的民夫数至少也是几十万。

几十万对峙,几十万运粮,赵国才多少人?按后世统计大概在350-400万之间。

那个时候男人是战斗的主力,这前线对峙加运输粮草,几乎用尽赵国男儿,这也是战争打到后续,十多岁少年都上了战场的根源。

除了这之外,要想继续战斗,你不能不管耕地啊?男人都去了前线,能耕种的只能是女人和孩子还有老人,这样的情况下,农田的荒芜也就成了必然。

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不反抗(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6)

(战争越久消耗越大)

持续一年或许还能坚持,但长平之战对峙近三年之久(也有一年的说法,本人不太认同)。

从军队调动,到行军布阵,两军对峙,持续近三年消耗,不仅打空了赵国战略储备,也严重影响赵国的农业生产,让粮食大幅度减产。

这样的境况,我们作为后来者,作为看史书的人,在现实上是体会不到的?

这就是赵王面对的境况,换你是赵王,或者赵国大臣你会如何想?当然是压力山大啊,要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尽快恢复生产,要不然这个国家就要被拖垮。

这就是赵王和所有赵国大臣的想法,也是赵国的抉择。

为了能速胜,谁能上,谁上!

恰在这个时候,通过俘获的赵军,秦军知道了赵国中有个善战知兵的赵括。

在分析了他之前所有战绩后,秦国给赵括做了一次人格画像,进而得出了一个结论。

年轻气盛,才华横溢,但战争经验不足,比廉颇好忽悠。

秦国的境况和赵国好不到哪里去,也需要一个能赢得速胜的机会,相较于油盐不进的廉颇,赵括无疑更合适。

于是,一场后人看来拙劣,但当时很精明的离间计出炉了,计谋之后廉颇下场赵括登场。

赵国君臣在最无奈的时刻,做了最无奈却正确的抉择。

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不反抗(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7)

(赵括是自信的)

三:廉颇的心思和赵括的豪言。

廉颇其人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能力没得说,但这能力点全在战斗技能上政治却没多少。

廉颇的心思其实很简单,不打无把握之战而已。

这不打背后,除了知道主动出击凶多吉少外,也存了保全自己善战名誉的私心,更不敢为赵国的大败亏输负责。从这个角度看,他践行了一个将军的职责,负责任的守护了赵国的军队,带领他们不至于大败。

但,他却不理解赵国的困境,不明白老板的无奈,等待他的结局只能是下场。

在廉颇看来,主动出击,胜算不大,继续对峙,赵国跟危险,至于撤退,那更是一场灾难。

身处前线的廉颇也是无奈的,上中下三条路,条条被堵死!

于是廉颇选择了,最稳妥的以不变应万变,我就坚守了,坚守到敌方退却,自己也就赢了,真要主动出击,大概率是大败,如果撤退,那就立马完球。

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不反抗(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8)

(廉颇的坚守)

原因无他,善战的人都知道,大军临阵,如有一丝退却举动,就将万劫不复。

后世诸葛亮北伐,所带兵马至多十万,还小心翼翼,不断弄佯攻迷惑敌人,每次撤退也要安排断后部队,凭借蜀地的险峻才能安然退守。

知进不知退不算好将军,廉颇心思和无奈,就在于此,只要廉颇主持战斗,就别指望出击。

其实赵王下定决心要打的时候,就心存了赌徒心思和侥幸心理。

赌的是国运,而这最重的筹码除了前线四十万大军外,还有赵括的雄心壮志!

赵括其人并非毫无战绩,凭借老爹的威望还有自己的战绩,他很自信。这自信体现在曾经的临阵之中,体现在当年的运筹帷幄之中,也体现在他年轻的脸旁之上。

他渴望复制自己爹阏与之战大败秦军的威风,这让他跃跃欲试,也让赵孝成王心存期待。

这期待也和他爹的战绩有关!

当年阏与之战时,赵国两大宿将廉颇、乐乘都说被围困的阏与难以救援,不愿冒险出兵。

这时候,就是赵括老爹赵奢站出来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当年还是太子的赵孝成王对这一切印象深刻。

自己老爹通过信任赵奢获得了胜利,今日我通过信任赵括,难道就不能复制这一切吗?

这时候,赵括的战略思想,战术安排都不重要了,赵王用冥冥中的感觉,决定了赵括的使命和结局。被寄予厚望的赵括,带着自信和赵王的寄托上了战场,用一往无前的勇气回应了赵王的期待。

国运艰难,将军应速战速决,用一场胜利,挽救家国。

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不反抗(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9)

(赵王赌博)

四:面敌而死的赵括,成全了白起的恶名。

就在赵国君臣互动的同时,老谋深算的白起和秦昭襄王也在互动。

一边是年青的君王配合,赵孝成王不到30岁,赵括大概30岁左右,一边是两个老狐狸,秦昭襄王已然在位44年,白起貌似五旬左右正值壮年。

这样的君臣对比后,就能发现胜负之决在于经验啊!

老狐狸算计小鲜肉,一算一个准。

赵孝成王临阵换将,遇见秦昭襄王临阵换将,赵括的对手也变成了从天而降的杀神白起!

一场带领数十万人,毕其功于一役的决死冲锋后,赵括成了面敌而死的将魂,白起成了伫立沙场的战神。

战魂,以死搏命,以死报国,战神,以胜利之名成就千古传奇,高下立判。

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不反抗(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10)

(一对老狐狸)

倒下的赵括,死不足惜,可惜了四十万将士,他们心心念自己的家人,心心念自己的庄稼,为了活着,他们选择了投降。

但,面对赵军投降,秦军也头疼了!原因无他,赵国的困顿秦国也有,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秦国的苦苦支撑和赵国决死反击,对比后不由叹息历史的荒唐,坚持一下或许就不同了。

但这一切也只有可惜而已,四十万战俘,秦国养不起,放不起,最后只能坑杀。

当机立断的白起,留下了满身的恶名还有即便下地狱也不会安宁的心。

长平之战两年后,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自刎那一刻他不由想起曾经的长平: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

一对年轻人,用孟浪的牺牲,成全了老狐狸的胜利!

谁曾想,这老狐狸白起,依旧成了牺牲品,在朝堂尔虞我诈中,失去了利用价值自刎而死!

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不反抗(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11)

(白起自杀)

五:赵孝成王的成长。

长平之战结束后天下震动!

这震动源自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暴力举动,这震动源自暴秦的悍勇,进而让诸侯国升起唇亡齿寒之感。

暴秦今日坑杀赵国40万,明日会不会坑杀我们?

震动的天下,还有悲惨的结果,终于让赵孝成王成熟了起来。

卸下前线四十万人负担后的赵王,反而变得智商在线!

为了保全赵国,他重金游说秦相范睢,阻止了白起的乘胜追击。

面对秦国要求割让六国的条件,赵王假意答应,却用这六城之地贿赂齐国,联合齐国共同抗秦,随即又和魏国订立盟约,将灵丘封给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还对韩国、燕国极力示好!

一轮轮外交攻势让赵国后续打赢了邯郸之战,打赢了燕国进攻,营造了天下共同抗秦势头。

由此,才有窃符救赵和信陵君主持的合纵攻秦出现。

在信陵君带领下,五国联军一举击败秦军,先后收复魏国河东郡、安阳、汾城,赵国太原郡、皮牢、武安,韩国上党郡及汝南。

简言之,秦昭襄王近二十年征战获得的战果,在五国联军进攻下,丧失殆尽损兵折将。

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被延迟了二十多年。

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不反抗(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12)

(历练是最好的催化剂)

尾声:

行文至此,不由感叹!

赵孝成王非昏聩之主,赵括也并非无能之将!

长平之战惨败,关键在于赵国国力困顿,在赵孝成王斗争经验不足,在关键时刻沉不住气。

急于求成的赵孝成王,带偏了名将种子赵括,也着了老奸巨猾的秦昭襄王道。

但看似英明神武的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结束后,也犯了一个备受诟病的错误。

他听信范睢建议,阻止了白起的继续进攻,这昏招其实和赵孝成王差不多!

那一刻的赵孝成王和秦昭襄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于现实的妥协和退让而已。

赵国无力维持对峙,只能主动出击,减少损失求取胜利的一线希望。

秦国无力继续出击,只能接受投降,减少损失换取休整的时间空档。

君王抉择自有其道理,但历史给予的不同结局,让他们的抉择被放大后,就成矛盾的两级。

一级,昏聩,一级,英武,一级,笑柄,一级,睿智。

可惜可叹亦可笑............

长平之战秦国为什么不反抗(长平之战赵王3次犯错)(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