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常用教学活动形式(学习方式创新探析)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学习方式创新的必要性,并结合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探索学习方式的创新,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通过“合作性”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二是通过“资源型”方式,培养信息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三是通过“探究性”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四是通过“活动化”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个性和特长。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创新;新课程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那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就有其必要性,这不仅是思想品德课,而且也是其他课程所必须的。

一、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创新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课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随之创新。思想品德课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是简单的“填鸭式”方式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拍岸而起,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本世纪教育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知识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尤其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已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日新月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也为我们实现素质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求我们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重建一种真正意义上、独具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以及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二)适应新课程所带来的教育革命的必要

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是这次教育改革中,设置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变化,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三)变革传统学习方式的必要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一是靠书本,二是靠实践。书本知识是人类的间接经验,而实践可以带来直接经验。长期以来,学生为了“应试”,学习方式就是以书本为主,一提起“学习”,就是“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更是以被动学习为主要特征,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活动几乎没有。

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材,很少布置观察、制作、实验与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发表自己独立的看法与见解的机会课堂上常常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所以只有将学生从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转变过来,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必要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是他们成长锻炼的场所,他们要在这里成长,实现人的整体性发展。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关系到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果一个在学校生活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活动中,他的思维方式就具有依赖性、孤立性、缺乏创造性,也不会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命运的主人。

学生如果不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独立的自我,永远不能感受到积极的、有创意的生活所带来的乐趣。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关系其思维方式,还关系其生活方式,甚至于他们未来一生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

(五)尊重学生、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结构和机能不同,还受到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了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消除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学习方式的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存在着优势、长处及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同时,又存在劣势、不足及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评判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劣,也不能要求他们一定用哪一种方式学习,应通过有效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各种学习方式的长处和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创新

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首先要厘清学习方式的概念。学习方式的创新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结果,在于教师要适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配合,创新出适合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成为学习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倾向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读与看),有人倾向于听觉通道(听讲、听广播),也有人喜欢运用触觉通道(动手做或说一遍)。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如有人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有人喜欢在音乐的陪伴下学习,有的学生习惯受到奖励或激励而学习,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有人偏爱合作学习。

所以,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本质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等因素,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所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指使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是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全方位、全身心的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通过“合作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合作交流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相促进,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教学中,要让这种学习形式真正发挥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帮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使学习真正成为同伴之间的合作活动,并以各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使学生明白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当学生在合作的尝试和实践中,获得了成功,体验到合作中的乐趣时,他们就会逐步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并乐于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

2.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中的秩序。学生互相合作是一个包涵倾听、交流、接纳、质疑、反思、互助、赞赏等复杂思维和心理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不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合作中的讨论可能会变为争吵,质疑会成为质问,合作学习的实效和价值必将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中的秩序,如确立小组中的组长,组织小组中的成员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讨论,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想法,用事实及知识经验说服别人等,使合作在有序、有效的状态下进行

3.教给学生合作中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合作学习实质上是一个向别人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如何向别人学习,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合作中应平等相待给予每个人均等的机会;对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学会接纳和思辨等。

4.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合作技巧对于有效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自由表达;还可以安排适当情境,提供学生进行合作的练习,每次练习一两项,待熟练后,再练习新的合作技巧。通过小组或全班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进行反省和改进。

5.师生合作时,教师“不要显得比学生聪明”。师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和学生同时进人学习者的角色,切忌让学生围着自己转。例如让学生围绕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而不是围绕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学习,用自己的观点作为衡量学生看法的标尺,在学习过程中过早的表明自己的观点等,这样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权,使师生合作走人误区。

(二)通过“资源型”学习培养信息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采用“资源型”学习方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忽视或替代文本资源,尤其是课本资源。由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步伐越来越快,很多教师认为文本资源不如音像、网络资源生动、直观、丰富,抛弃文本资源。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毕竟文本资源具有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优势,其内容更有科学性和逻辑性,同时渗透了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思考,尤其是课本,其内容是经过专家、学者的精心选择和编写,渗透了学科的教学目标,绝不能忽视或抛在一边,而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2.大力开发、利用校本资源和地方资源。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品德更具开放性和社会性,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身边的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和地方资源,使学习更贴进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学习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提供大规模的知识库与信息库,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实现让他们自主学习、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三)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克服学生从众心理,让标新求异的作法取代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另外,不同的年级探究的层次应有区别,不同的内容探究的深度应该不同;还有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初《思想品德》“探索世界的奥妙”、初三“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等都可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从社会实践中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如关于“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关于航空航天的内容”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不迷信课本、专家,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通过“活动化”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个性和特长

“活动化”学习的方式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的教,体现为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发展兴趣和特长,学习知识。学生的学体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活动”中学,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本质特点。

《思想品德》第一课“新学校、新同学”是针对刚人学的学生心理设计的。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怎样才能让他们很快地融入这个新的集体快乐地成长呢?笔者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将艺术、体育的有关教学内容与学生喜爱的游戏融为一体,设计一堂主题综合活动课。活动的前半部分可以在操场上进行。让学生围着老师边唱歌边找同学,边进行游戏活动,游戏几遍后,同学之间已无拘束,然后引导他们通过游戏,指出认识了哪些同学,且画出新同学的肖像,写出以后希望与新同学交往的话语等,接着带学生回教室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拿几个学生的画进行展示,并要求他们相互传看其它同学的画。这样,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可以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同学间的纯洁友谊,学会如何与人交往,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

以上仅仅探讨了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四种方式,这四种方式不是绝对分开的,可以相互应用、互为补充,共同发挥作用。总之,走进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它是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要依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财富的巨大丰富;依赖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也是我们教师不懈努力践行的过程。

原创作品,2006年5月发表于《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思想品德课程常用教学活动形式(学习方式创新探析)(1)

思想品德课程常用教学活动形式(学习方式创新探析)(2)

思想品德课程常用教学活动形式(学习方式创新探析)(3)

思想品德课程常用教学活动形式(学习方式创新探析)(4)

思想品德课程常用教学活动形式(学习方式创新探析)(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