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倾身营一饱息驾归闲居)

陶潜陶渊明作彭泽令时,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倾身营一饱息驾归闲居)(1)

后世都认为此处“五斗米”是指陶渊明作彭泽令时的日俸,又有人考证称当时月俸半米半钱,日俸米为五斗,钱则为价值五斗米的数量,则月俸为十五斛,年俸为一百八十斛,还有相当的货币,所以认为月俸并不低。其实,当时县令郡守的俸秩是以公田收获来算的。比如陶渊明作彭泽令时的公田,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合计就是有三顷公田。三顷公田当然不可能是陶渊明自己来种,肯定也是租佃了,所以三顷公田所收应该是所收佃租就是彭泽令的俸米了。

东晋时期稻田每亩收获是多少呢?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倾身营一饱息驾归闲居)(2)

依照古代计量单位:1斛=10斗,1斗=10升。

东晋之时一斗约为现在的2公升,一升约为现今200毫升,每公升大米重800克,则东晋时一斗约为1.6公斤,陶渊明的五斗米即8公斤16斤大米。

再看以下南北朝史料:

《梁书卷五十一处士何胤传》:“吾年已五十七,月食四斗米不尽,何容得有宦情?”

《梁书卷三十六江革传》:“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

《南齐书卷五十五孝义崔怀慎传》:“怀慎孤贫独立,宗党哀之,日敛给其升米。”

何胤年老,一个月连四斗米即约13斤米都吃不完;江革被北魏所执受到虐待,每天只有三升脱粟即没有脱尽糠皮的粗米,如果细舂的话,脱粟三升也就得米二升多些,日给米二升许,一月至多不过才七八斗米,此时江革正值壮年,所以不够吃的“仅余性命”;崔怀慎因为贫穷之故,宗党日给一升米,每月得米三斗许,也能够活命。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倾身营一饱息驾归闲居)(3)

所以陶渊明所说“五斗米”是指代一个月的所需的粮食即食量,其“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意为“我一个月只需五斗米就够吃了,不如回归田园生活,我稍微劳作一下,就够我糊口了,何必要在此为官逢迎长吏,向乡里小人折腰呢。”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倾身营一饱息驾归闲居)(4)

陶渊明的饮酒诗其十,道出了陶渊明做官的原因及弃官的理想。“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当时他选择做官是“为饥所驱”,当他明白了“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的道理后,他便觉得“恐此非名计”,所以就“息驾归闲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