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货能不能和羊肉吃(吃肉也有禁忌鱼)
肉类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要想健康吃肉,不仅要控制好量,还要明确哪些部位的肉能吃、哪些不能吃!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谣传,比如虾头黑黑的,重金属超标?鸡头不能吃,十年鸡头胜砒霜?吃鸡皮易得三高……这些流言究竟真假如何呢?
相比起猪肉、鸡肉、鸭肉等肉类,很多人更偏爱低脂肪、高蛋白质的虾,而且稍微多吃点也不会腻。椒盐、蒜蓉、十三香……就算是只是清蒸,沾点酱油,依然不失为人间美味!
但大家在吃的过程中也会有各种疑问:虾头到底能不能吃?黑黑的虾线要去掉吗?搞不清楚这些问题,吃得都不愉快了~
1
虾头重金属超标?
虾体内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水和饲料,一般来说虾头和虾壳中的含量会高一些,但是只要是正规饲养的,含量并不会超标。
至于为什么有些虾头是黑色的,那是因为虾头是内脏的聚集地,如心、肝、肠胃等,因此也是排泄废物聚积之所,并非重金属;另外,虾头本身清洗也比较难,所以不吃也罢。
2,虾中含有大量寄生虫?
不仅是虾,其它的水生生物,像蛙、螺、贝壳、鱼类等也都可能会带有寄生虫,所以应尽量避免生吃水产。但是只要烧熟煮透,就大可放心食用。
在烹煮这类水产品时,要用100℃高温烧煮,开锅后再煮7-8分钟,直至虾仁横截面颜色一致,则虾已熟透,寄生虫也会被杀死。
3,虾线一定要去掉?
掰开虾背的时候,会看到一条黑色或青色的线,很多人觉得这是毒素淤积。其实这属于虾的消化道,充满消化物,理论上来说的确不干净,建议处理掉;
但如果觉得麻烦,那只要将虾完全煮熟,吃下去也并无大碍。
去虾线小窍门
①从头部去虾线:先剪去虾的头部,然后扯出虾脑就能一并带出虾线。
②从背部去虾线:从虾头和虾身的连接处向下数的第3个关节处,用牙签插入,穿过虾身。一手拿着虾身,一手将牙签轻轻地向外将虾线挑出来。
③将虾煮至半熟,剥去甲壳,此时虾的背肌很容易翻起,就可以很容易把虾线挑掉。
不管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都有着丰富的营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周吃280~525g的鱼有益健康。
但好处多,各种流言也多:鱼头补脑、鱼眼明目、鱼胆解毒……到底孰真孰假?
1,鱼头补脑?
不少人觉得鱼头补脑是因其中含有DHA,但其实像三文鱼、沙丁鱼、黄花鱼、秋刀鱼等,鱼肉中也含有不少DHA,而且有些鱼头部的汞含量可能很高,不宜多吃,如:金枪鱼、旗鱼等。
相比鱼头,鱼肉分量更多,所以总体上营养价值更高,因此不用为了补脑专门大量地吃鱼头。
2,鱼眼明目?
鱼眼中的确含有一定量的EPA、DHA等“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但是它们的含量很少,想要靠吃鱼眼起到明目的作用很难。更何况,鱼眼的口感并不好,不用刻意为难自己。
3,鱼胆能解毒清火?
鱼身上连鱼鳞也是可以食用的,但唯独鱼胆千万不能吃,其含有胆酸、氢氰酸等有毒物质,毒性比同剂量的砒霜毒性还大。
若不小心摄入过多,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脏器的衰竭,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因此,在吃鱼时必须摘除鱼胆,若不慎弄破,一定要冲洗干净。
注意:高尿酸血症、痛风人群、出血性患者、肝硬化人群等不宜大量食用鱼类。
鸡肉中的高蛋白可以帮助肌肉增长,对于在健身想锻炼肌肉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营养补充;另外其还含有精氨酸,进入人体后,会在体内转化成一氧化氮,有助于保持血液流通、促进平滑肌舒张,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血压,因此非常适合高血压人群日常食用。
那么鸡身上哪些部位能吃,哪些不能吃呢?
1,鸡屁股有毒素堆积不能吃?
鸡屁股虽然不建议吃,但并不是因为毒素堆积,而是屁股上有两种腺体——尾脂腺和腔上囊。
前者是鸡身上唯一的脂肪性腺体,不仅口感不好,也是引起腺体阻塞或炎症的部位,不宜食用;后者是淋巴器官,里面包含着大量未来得及分解的病原体和代谢废物,也不宜食用。
若是将两种腺体摘除干净,鸡屁股也不是不能吃。
2,鸡脖有大量淋巴不能吃?
鸡脖子上的确有大量淋巴,但多分布在皮下,而非脖子的肉上,所以只要将皮去掉,鸡脖子也是可以吃的。
3,鸡杂含重金属?
像鸡胗、鸡肝、鸡肠等都会直接接触食物或者代谢产物中的有害物质,因此有害物质残留的可能性比鸡肉要高,但偶尔吃几次还是可以的。
况且,营养学家表示:鸡胗是鸡身上脂肪最少的部位,又富含钙、铁、锌等营养素,每天可食用300mg;而鸡内金是中医常用药,健胃助消化效果极佳。
注意:鸡皮中含有较高的胆固醇,肥胖、三高或减肥人群都不建议食用;鸡汤中的脂肪、嘌呤含量高,肾功能较差、高尿酸、高血脂人群要少喝。
吃肉不仅要注意部位,另外还要控制用量。建议大家日常食用以白肉(鸡鸭鱼虾贝类)为主,每日摄入75~100g;红肉(猪牛羊肉)为辅,约50~75g,相互交替搭配吃,保证营养的均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