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山村黎氏始祖(鳌山吴氏庐江著族)

鳌山吴氏 庐江著族 巍峨的岱鳌山挺立于庐江、枞阳、桐城三县交界处,与毗邻桐城市龙眠山诸峰遥相拱秀,其间环绕一水,名叫河湾河水清澈,潺潺西流,汇沙河、经菜子湖,入长江环河湾及岱鳌山北麓而居者数百户,为本地望族——庐江鳌山吴氏,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鳌山村黎氏始祖?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鳌山村黎氏始祖(鳌山吴氏庐江著族)

鳌山村黎氏始祖

鳌山吴氏 庐江著族

巍峨的岱鳌山挺立于庐江、枞阳、桐城三县交界处,与毗邻桐城市龙眠山诸峰遥相拱秀,其间环绕一水,名叫河湾。河水清澈,潺潺西流,汇沙河、经菜子湖,入长江。环河湾及岱鳌山北麓而居者数百户,为本地望族——庐江鳌山吴氏。

一、追本溯源

鳌山吴氏迁庐始祖金宝公于明末由泾县茂林迁居庐江,不幸的是,金宝公迁庐过江时溺水而亡,同船遇难共有七人。公于梦中嘱咐后人,腊祭时要祭公于门外,故祠堂中木主以公为迁庐始祖,实有追本思源之意。吴廷香在1844年创修《鳌山吴氏宗谱》中写到:“我族自周章立国于吴,子孙以国为姓,第延陵乃季子之私邑,而溯源必推本于延陵,岂氏吴者皆季子之子孙呼耶?……”由此可知,鳌山吴氏是以国为姓,乃延陵季子之后。关于延陵季子,《史记·吴太伯世家》有记载: 王寿梦二十五年,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於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於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但金宝公是延陵第几世孙?谱上无记载,所以,我族在修谱时尊金宝公为“迁庐始祖”。

金宝公三世无旁支,二世祖晏安公;三世祖泮宗公始有五子:长子关孙、次子奇孙后代无法考证;三子禄孙、四子进孙分别迁到无为、六安,后代也无从考证;五子桓孙,明朝秀才。桓孙公亦有五子:琴、林、通、法、富。长子琴,葬宣城未迁到庐江,现在庐江鳌山吴氏其实都是林、通、法、富四公后代。

我族先人幢憬卧龙藏虎的岱鳌山,直到第五世通公率子侄翻山越岭、不辞劳苦,陆续迁庐。先祖在此斩棘拓荒、建宅修舍,世代卜居,兴旺发达,名人蜂起:第十四世吴廷香文武兼济,为响绝一时的桐城派重要作家;第十五世淮军名将——吴长庆、吴长纯精忠效国,享誉战坛;第十六世清末四公子——吴保初更是文坛之傲;第十七世中国最早同盟会会员——吴炎世、吴弱男、吴亚男投身革命,声名远播。几代人的不懈造就,终于让鳌山吴氏成为江淮著族。迁庐四百余年来,鳌山吴氏后人勤耕秀读、耕读传家,庐江县内散居乐桥、泥河、庐城、柯坦,并由此迁徙到桐城、安庆、铜陵、合肥、上海等地,人口有五千余人。

二、宗谱编修

道光二十四年(1844),庐江鳌山吴氏第十四世孙吴良臣,学名廷香,字奉璋,号兰轩。鸠合族人,历尽辛劳,创修了《鳌山吴氏宗谱》(一谱),使庐江鳌山吴氏二百年敬宗收族之举得以告竣。数十年后,吴长庆也欲续修家谱,只因忙于军务,未能如志。民国三年(1914),吴长庆次子——吴保德主持续修了庐江《鳌山吴氏宗谱》(二谱)。

岁月更替、改朝换代,二修宗谱至今已过百年。2017年夏天,鳌山吴氏第十七世孙吴世矿、吴世煦等正式启动第三次续修宗谱。(已在付梓之中)

三、昭穆辈行

一修宗谱时,合族尊金宝公为迁庐始祖,第一世至第九世延续泾县茂林吴氏族谱辈分,自第十世统一取“一”字辈,似有“一元伊始、万象更新、重立字派”之意。吴廷香取20字作为第十一至三十世字派:盛之道良 长保世业 克笃前光 积善余庆 永迪吉康

二修宗谱时尊从一修意愿,没有续修字派。

四、祖训家规

家规与国法相表里,无国法则一国不治;无家规则一家不治,况国者家所积也。家不治即国亦因以不治,故昔人于宗谱后附以家规。

汉唐而下,若颜、若欧、若朱皆各有严例,揭诸中堂,以示子孙,盖欲为之裔者争自濯磨,率履不怠,上之可以为贤哲,下之亦不失为善良,其贻谋诚深远也。方今圣天子在上,四海同风,其所颁为诰诫者如《上谕十六条》,一则曰:敦子弟;再则曰:笃宗族,实家道所必先者也。次之以重农桑、尚节俭、明礼让、训子弟,亦家政所必详者也。今皆敬谨刊刻而家规附焉,夫此家规非敢以臆说也。日本用之恒经,会昔贤之懿训,举凡孝友睦姻之义、冠婚丧祭之礼、尊卑贵贱之别,分门立论,说则质而不俚,意则简而易明,法则严而不刻。

我族世传耕读,虽不敢自比于德门,亦窃幸相习于忠厚第,子姓日蕃,智愚不一,廉耻自爱者有之,言行不谨者亦有之,恐家训不严无以勉,为盛世之善良,而克家之肖子也。爰鸠合族共立条约,务宜恪守,毋等具文,谨列其目如左。

家本第一:积荫德;家范第二:谨言语、慎举动;家政第三:励臣节、尽子道、敦孝友、正嫡庶;家礼第四:重婚姻、慎丧葬、谨祭祀;家庙第五:置祭田、修宗谱、明宗祀、保茔墓;家族第六:别尊卑、和族党;家训第七:教子弟、肃闺门、崇俭约;家业第八:勤耕织、习文艺;家劝第九:褒孝友节烈;家禁第十:禁抗粮、禁家讼。

以上十条,道不外乎中庸,事不离乎日用,酌理准情为尽,人所易晓,劝善惩恶,实有家所必先。但能恪守而无遗,便是修齐之至要,其与我同宗共勉焉。

以上家规家训是我族先祖制定的,作为吴氏后昆理应遵守。良好的家规家训是家族长盛不衰的传家宝,与时俱进,走进新时代,家风家训应该增添新的内容,但积德行善、遵纪守法、爱国爱家是我族永恒的家风家训,理应传承万代。

五、祠堂堂号

祠堂:吴氏宗祠。

堂号:汇顺堂

祠堂坐落在乐桥镇大化村吴河湾村民组,吴廷香祖父吴之枢(秀才)大约在1786年率子孙从吴河湾迁到庐江马山尾定居,其在河湾祖屋就无偿捐赠给族人,并整修成祠堂,取堂号:“汇源”,供通法二公族人春秋祭祀。1839年吴廷香又翻新修建了宗祠。上文已说,鳌山吴氏实为林、通、法、富四公后代,林公后代很早迁到桐城,通法二公之堂曰:“汇源”;富公祠堂在金桥,堂曰:“大顺”。1914年重修家乘时,合族商议,两祠堂合二为一,取名:“汇顺”。据(二谱)《汇顺堂记》记载:“余族堂名曰:汇顺,始于民国甲寅(1914)重修家乘也。先是通法二公之堂曰:汇源;富公之堂曰:大顺。皆捐田与公,为宗祠春秋祭祀之资富且有余洎乎!前清同光间以公堂所积续置田产若干顷,其契皆书大顺之名。而汇源不与由是大顺之名显,而汇源之名晦矣。今当重修家乘,百废具举。于是合族相议,使其名实俱符,名之曰:“汇顺”。孔子之正名得其义也……”

太平天国期间,吴氏宗祠被太平军烧毁。1871年,吴长庆驻防苏州,冬天抽空回乡重修吴氏宗祠。其整体建筑采用徽派风格,座东北朝西南,三进两包厢,气势恢宏。为砖木斗拱结构,用料讲究,雕梁画栋,上有滴水瓦当,造型各异,形制精美。墙基用青石条垒砌,甚为坚固。门前有六个圆形石鼓,表示鳌山吴氏出了六位武举人。左边两包厢,分别设立义塾二处,名为“鳌戴书室”、“发蒙山房”。

新中国成立后,该祠堂一直保存到上个世纪60年代,是当地一所小学。1962年左右,因一个当官的怀疑“吴氏宗祠”的顶梁是用名贵的紫檀香木做的,想拿来“孝敬”县里的大领导,于是要拆祠堂。祠堂共三进,拆了第一进,一看顶梁并非紫檀香木,而是一般的江木。于是,不顾族人的极力反对,连拆三进发现顶梁都不是名贵树木。可惜,吴氏宗祠就这样给毁了!当时把拆下的砖、瓦、木材、石料等运到唐老院建乐桥中学,数百人肩挑手提,运了几个月才运完。

现在,祠堂遗址上有异姓人及族人建了房屋。当年拆时一些大的石材石料运不走,被后人拿来修桥修路。

六、名家谱序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张謇早年最重要的政治贵人是淮军名将吴长庆,八年多的庆军幕府生涯,张謇与吴长庆结下深厚情谊。

张謇于民国三年(1914)十一月为庐江鳌山吴氏撰《吴氏续修宗谱序》全文如下:

吴为庐江著姓,衣冠文物之隆,事业勋名之盛,甲于一邑。謇少从武壮公问业,迢随南北,每治军之暇,辄召置帐右,为讲说经义及文字得失。后謇授修撰,供职词馆,复与公仲子彦复刑部以道义文学相切劘。自沧桑变易,响寂音沉,回忆师门,杳如隔世。

旧冬邂逅公哲嗣子恒都尉于京师,风雨联床,披诚畅叙。一日,子恒告謇曰:“吾家谱牒创自先大父兰轩公,经粤寇之乱,完本仅存一二。先君武壮屡议续修,累以军事,终未竟志,今距创修时七十余年矣。时会屡变,老成继凋,某懼生卒失考,商之族人谋续编辑。于前谱之已载者仍之,未载者续之。因流溯源,釐然不爽。兹将蒇事,君属在世好能洞悉某之家事,乞赐序简端。”謇闻子恒言,作而起曰:“三王之祭川也,先河而后海。世之论世系者,每曰木本水源。以似以续,累叶簪缨,其枝茂也,而未及其本;为孝为忠,人文代起,其流长也,而未窥其源。今观子恒之用心,然后知吴氏先祖之德,与其子孙之世其德,而克盛且久者,非偶然也。先民有言曰,谱所以维宗法之穷。今之士庶家往往专自封殖,视祖宗之裔支分派远,略无统纪,而敬宗收族,漠然不一动于心,谁复深仁孝之思,而亟亟修明于此哉?”

子恒独能勉筹经费,倡族人从事于斯,旁搜远采,别派分支,使生有考,没有稽,尊卑得以明,长幼得以叙。览斯谱者,孝弟之心,有不由然以生乎?夫千章大木,根柢原深;万顷洪流,滋培甚大。继兹以往,必将有以大起。其宗子姓,蒸蒸云上,其炽昌正未有艾焉。遂不辞鄙陋,乐为序归之。至其得姓之由,迁庐之始,俱载原序中,不复赘云。

共和三年十一月 下浣

通州张謇 拜序

此序在吴氏宗谱众多谱序中,以墨迹刊刻者仅见张謇一人,可知张謇与吴长庆家族之深厚情谊。

七、名人辈出

吴良臣(1806-1854),名廷香,字奉璋,号兰轩。优贡生,庐江练首,徵举孝廉方正,特赏正一品封典。咸丰三年,在太平军攻打庐江时遇难,诰封建威将军。

吴长庆 (1829-1884),字家善,号筱轩、又号小轩。后人尊称“吴老帅”。诰授建威将军,浙江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三等轻车都尉,世袭云骑尉,谥“武壮”。

吴长纯(1855-1906),字静安,光绪己卯年(1879)科举人。诰授建威将军,恩赏正一品封典,恩赐二品荫生,恩赐“福”、“寿”字,赏戴花翎。

吴长植(1873-1928),字培巷。御赐金牌副都统衔,补授协都统,骁勇巴图鲁。民国特授勋五位晋加二等文虎章,补授陆军少将,民国军阀混战时官至第2混成旅旅长。

吴保初(1869-1913),字彦复,号君遂,晚号瘿公。与陈三立、谭嗣同、丁惠康赞同维新,时人称为"清末四公子"。是淮军将领——吴长庆三子。光绪二十一年(1895)补授刑部山东司主事,旋派充贵州司主稿、秋审处帮办,任职期间不畏权势,力平董裕氏冤狱。

吴世清(1884-1907),字丽生,名炎世,后以名行世。吴长庆之孙、吴保德次子、“清末四公子”吴保初嗣子。三品衔,直隸候补道,留学东洋法政大学,三年后归国,北洋大臣奏派本省一等参议,开办新政邑庠生,吴氏三兄妹之一。

吴弱男(1886-1973),“清末四公子”吴保初长女。中国国民党第一位女党员;中国同盟会最早会员;吴氏三兄妹之一;女权活动家 。

八、诗萃选摘

庐江鳌山吴氏不仅名将居多,更是书香门第。有挥毫泼墨者,有抒发情志者,成就诗篇,辞情并茂,脍炙人口,形成艺坛中之奇葩。现选摘点滴,以窥一斑。

游三贞庵(二首)

吴廷香

怪石蹲熊虎,群峰碧蜿蜒。

小园无净土,大地惨烽烟。

犬吠云中日,僧烹树杪泉。

逃禅本非愿,到此意悠然。

烟磴几千仞,茅庵无四邻。

忽逢僧托钵,欲语泪沾巾。

兵火余生苦,乾坤劫运新。

淮南警风鹤,我亦避喧人。

捧檄桥观打鱼用杜公观打鱼韵

吴廷香

庐江近水非通津,山梁涨雪堆如银。

冶父瀑下黄陂满,泼剌时复来游鳞。

居民大罾船户网,圜桥观者争凝神。

老饕得鱼且佐酒,雨余几研无纤尘。

王家铁枪哥舒刀,江南烽火连天高。

武昌松江尽肥美,乱流一网无遁逃。

须知鱼亦我所欲,玉箸金盘总萧瑟。

长鲸鼓浪何时休,底事吞舟坐相失。

三宝寺偶成

吴廷香

大凹叠嶂开新霁,古寺摩碑续旧缘。

树老栖云三合抱,僧闲荷锸半归田。

群淄坐食原无地,率土扪心尚有天。

团扇辞劳秋正热,吾侪那得学逃禅。

和方子箴都转夏韵

吴长庆

镳战邗沟忆断流,廿年戎马未曾休。

偶逢醉客兼吟客,压倒随州并柳州。

地借禅林聊避暑,谈深宫阁恰迎秋。

平生仰止梅花岭,共访残碑载酒游。

登泰山绝顶

吴长庆

行行仰止旧劳人,重上丹崖拱北辰。

雷动万方云作雨,山通大泽气先春。

金泥玉检传灵迹,翠柏苍松隔俗尘。

喜近天颜瞻咫尺,初升海日见精神。

病起谢张医

吴长庆

著手能教宿痼轻,况逢揆日怆幽情。

越人自是工针废,臣向于今字更生。

敢望余年读周易,幸余老眼看升平。

稻孙楼下春风路,与子相期履酒罂。

晓过大凹口 (二首)

吴保初

常恐好诗山不识,诗心山色共争奇。

谁知路绝云深处,犹有好山诗不知。

去国待明发,笼鞭侧帽檐。

径幽穿石罅,云破度山尖。

犬吠知村落,风高飏酒帘。

桃源应未远,茅屋在西崦。

寄张季直

吴保初

君居扶海坨,我住北山楼。

洒泪一相别,孤鸿又叫秋。

寂寥成独笑,怆恻忆同游。

欲问临渊意,持竿下直钩。

《遣闷》

吴炎世

日暮欲何之,孤愁不自持。

猗傩羡苌楚,无室复无知。

《寒宵兀坐追忆伯兄伯懿怆然感赋》

吴炎世

一窗灯影一天霜,谁识愁人坐夜长。

欲向池塘寻旧梦,田荆零落不成行。

咏岱鳌山

吴世煦

皖中挺立岱鳌山,毓秀钟灵盘古间。

小姐情浓传凤眼,石公气壮秀龙颜。

千年宝刹磬音远,四季香宾笑语喧。

借得桂林真妙处,甘铺绝景飨游仙。

赠鳌山吴氏二房宗亲代表团

吴世煦

曾别鳌山多少春,盼回故里梦频频。

今朝聚会心潮滚,欲锁流光喜万钧。

赠鳌山吴氏宗亲

吴世煦

海借千川大,花因日色香。

家和臻事顺,族睦永嘉昌。

河水潺湲,唱列宗伟业;鳌山屹立,碑先祖英名。岱鳌山下,人杰地灵;河湾岸边,英才辈出;鳌山吴氏,源远流长。欣逢盛世,国泰民安。鳌山吴氏代代有人才,行行出精英。作为鳌山吴氏后裔要铭记先贤教诲,将好的家风家规传承万代。不忘初心,牢记祖训;兴家报国,再创辉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