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位化学应用相关文献(中南刘敏课题组)

配位化学应用相关文献(中南刘敏课题组)(1)

▲第一作者:陈克军, 刘康;通讯作者:刘敏 通讯单位:中南大学

论文DOI:10.1038/s41467-020-18062-y

全文速览

通过Fe-O配位诱导电荷局域化的策略,打破活性中心铁的电荷对称性,提高铁酞菁催化剂对氧气的吸附和活化,从而加快氧还原反应速率。这种氧配位的催化剂具有超低的Tafel斜率(27.5 mV dec-1)和0.90 V(相对于RHE)的半波电势,比简单负载在乙炔黑(AB)上的没有轴向O配位FePc催化剂和Pt/C催化剂分别高出30和50 mV。

背景介绍

氧还原反应(ORR)直接决定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的能源效率,因此氧气(O2)催化活化以加快ORR动力学对于这些设备至关重要。Pt基催化剂在ORR中具有良好的吸附和活化能力,但其价格昂贵、储量低,严重制约了其大规模应用。开发高效的非Pt的ORR催化剂是进一步发展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的当务之急。

研究出发点

在已报道的非Pt-ORR催化剂中,酞菁铁(FePc)是用于ORR有希望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然而,具有平面对称的FeN4位点的FePc通常表现出不令人满意的ORR活性,这是由于其对O2的吸附和活化较差。因此,打破电子结构的对称性将是提高FePc催化剂对O2的吸附/活化,从而大大提高其ORR活性的有效策略。

图文解析

配位化学应用相关文献(中南刘敏课题组)(2)

▲图1. 理论计算:(a)FeAB-O和FePc/AB的分子结构模型;(b)电荷局域化函数;(c)Bader电荷转移和O2吸附能;(d)ORR自由能图

通过对铁酞菁轴向O配位(FeAB-O)和无O配位的FePc/AB两种分子结构进行电荷分析,FePc/AB在FeN4处显示出对称的电荷分布,而在FeAB-O中可以观察到在轴向O原子上的电荷局域化、打破了FeN4位点的对称电荷分布。通过Bader电荷分析、O2吸附能研究催化剂与吸附的O2的相互作用,轴向O配位诱导FeN4的电子重新排布,增强了O2的吸附和活化。通过计算ORR自由能图,FeAB-O的ORR性能优于FePc/AB。因此,轴向Fe-O配位诱导的电子定域,可以改善FePc的O2的吸附和活化进而提高ORR性能。

配位化学应用相关文献(中南刘敏课题组)(3)

▲图2. 结构表征:a. FeAB-O,FePc/AB,AB,AB-O和FePc的XRD图谱。b. FeAB-O和FePc/AB的XPS Fe2p谱。c. FeAB-O,FePc/AB,Fe和Fe2O3的Fe K-edge X射线近边吸收谱。d. FeAB–O、FePc/AB和Fe2O3中Fe K edge的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光谱。

XRD表征确定了成功制备了FePc和碳的复合催化剂,X射线光谱表明Fe-O配位的构建。XANES的边前峰说明这种轴向配位可以打破铁酞菁的平面对称性,在Fe K edge的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光谱发现制备的催化剂中Fe的配位数高于完美四配位Fe-N4的FePc低于六配位的Fe-O6的Fe2O3。

配位化学应用相关文献(中南刘敏课题组)(4)

▲图3. a. 57Fe穆斯堡尔谱。b. 氧气吸附-脱附试验。c. 大气中的TGA曲线。d. FeAB-O和FePc/AB的O2-TPD曲线。

Fe的穆斯堡尔谱再次证明了Fe-O配位的构建,并且这种配位可以提高催化剂对氧气的吸附。氧气吸附-脱附试验和O2-TPD结果表明这种简单的轴向配位可以增强氧气的吸附。

配位化学应用相关文献(中南刘敏课题组)(5)

▲图4. ORR活性测试:(a) FeAB-O在N2饱和和少量O2溶解的0.1 M KOH中的CV曲线;(b)FeAB-O、FePc/AB和Pt/C在O2饱和的0.1 M KOH中的极化曲线;(c)在0.88 V时的半波电位和JK;(d) Tafel曲线;(e)FeAB-O和Pt/C的电子转移数和H2O2产率;(f)I-t计时电流曲线。

在0.1M KOH溶液中测试催化剂的ORR性能。FeAB-O的CV曲线显示,在N2饱和的电解液中进行,只有简单的Fe氧化还原产生的峰,而在~0.9 V附近出现了明显的新还原峰,归为氧还原峰。LSV曲线表明,FeAB-O的半波电位高达0.90 V,在0.88 V时动态电流密度高达24 mA cm-2,远优于FePc/AB和Pt/C催化剂。此外,通过拟合LSV曲线得到FeAB-O的Tafel斜率仅为27.5 mV dec-1,远低于FePc/AB和Pt/C,证实了FeAB-O对O2吸附/活化和ORR的动力学过程的增强作用。RRDE测试表明,与Pt/C相比,FeAB-O有着更高的电子转移数和更低的H2O2产率,为典型的4e-反应途径。长期催化稳定性测试表明,在0.4V下,FeAB-O的ORR电流密度在工作10000 s后仍保持了原始电流的99.2%,超过了Pt/C催化剂。

总结与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种配位诱导的电荷重分布策略,来优化FePc中FeN4位点对O2吸附和活化能力以提高ORR性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轴向O配位打破了FeN4的对称电荷分布,并促使Fe位点的电荷局域化。X射线光谱、穆斯堡尔光谱和O2吸附-解吸过程表明Fe-O配位的形成有利于氧气的吸附,ORR催化活性的提高源于催化剂对O2吸附能力以及Fe与O2分子间的电荷转移能力的增强。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这种具有轴向O配位的FeAB-O表现出超低的Tafel斜率,为27.5 mV dec-1,半波电位高达0.90 V,远优于传统的商业化Pt/C。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用于调节催化活性位点的电荷分布,从而影响反应中间体的吸附和活化并加速催化反应。

作者介绍

配位化学应用相关文献(中南刘敏课题组)(6)

刘敏 中南大学 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入选国家引进海外杰出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首席科学家,湖南省杰出青年,湖南省“青年百人计划”,湖南省科技创新平台与人才计划,长沙市国家级领军人才,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微结构与超快过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化学电源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成员。湖南师范大学理学学士、硕士,中科院电工所工学博士。2010-2013年日本东京大学Kazuhito Hashimoto(桥本和仁,现NIMS理事长)研究室特聘研究员、2013-2015,东京大学Kazunari Domen(堂免一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2015-2017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Ted Sargent组博士后,之后加入中南大学。近年来在能源转化、催化材料及器件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Joule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论文他引>7000次,H-因子为38, 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被 Science Daily, Science News, Phys.org, 福布斯等新闻媒体报道。担任20余个国际主要学术期刊审稿人。申请中国、加拿大日本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13项已经授权。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2011年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