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教程(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

前言:

“有病早治、无病早防;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是水产养殖预防疾病的指导方针,也是蚌病群体控制技术的基本理念。采用群体控制技术理论的预防性控制策略和措施,可以更好地达到生态健康养殖的目的。

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教程(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1)

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疾病群体预防性控制技巧,高效实用

一、环境因子稳态的保持

由于集约化高密度被动吊养,改变了育珠蚌原有的生态习性,所以往往更容易受到环境各种胁迫因子的影响。由于对蚌病病原生物和流行规律的不断认识,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采取各种健康养殖手段,生产上完全可以做到预防蚌病发生,以此来提高珍珠的产量和质量。

(一)、适宜的养殖水体选择是关键

实际生产中,那些珠蚌生长快、珍珠质量好的水域,往往也是很有风险的场地。主要是一些地势平缓的水体,像河流一般的小外荡,由于这种水体有微流水,而且水源来自农田、村舍,有充足的饵料生物。但缺点是水源复杂,各种致病原生物也多,所以容易诱发蚌病。

从实际出发,虽然不可能全部选择有自然微流水的水体,但要选择有稳定水体的水域,要求能保持溶解氧5毫克/升,周围环境不应有陡峭的山崖、高大建筑或树荫。大水库坝下的冷水流区、黄土坡的中央区都是不适宜养蚌的区域;农田开挖的面积小、水位浅的鱼池,更不适合养珠蚌。

总的来说,蚌的养殖环境要求比养鱼更高。选择好养殖水体,无论是防治蚌病还是优质高产,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吊养方式和密度

一般水体吊养密度以1.5万~2万只/公顷为宜,穿孔吊养应改成网袋或网夹为好。吊养深度以25厘米适中,并根据水温变化而进行上下调整。

(三)、鱼类混养

适当搭养一些滤食性鱼类,一般年产量在3000~4000公斤/公顷以内。以草鱼、白鲢、鲫为主,同时适当混养一定数量的鳢、鳜鱼等凶猛鱼类,以控制小杂鱼的数量。也可适当的搭养少量的花白鲢,既能鱼蚌混养,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压力,控制藻类数量。

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教程(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2)

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疾病群体预防性控制技巧,高效实用

(四)、合理施肥

造成营养元素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了单一种类的有机肥,也是水华产生的重要因素。施用畜禽肥的同时,应结合施用高科技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商品有机肥及无机肥,并且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可以取得较好的珠蚌饵料藻类培养效果。以锋哥所在的地区做法为例:春秋两季水温适宜时施用有机肥为主,夏季高温时期可施化肥或定期泼洒豆浆。施肥原则也应根据气候、水色而定,少量多次。特别是有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在发酵坑中堆放发酵化成液浆状为好,使用前再拌生石灰消毒,严禁将新鲜有机肥直接施入池塘。水体的透明度最好保持在30厘米左右,水色以黄褐色、黄绿色为佳。

育珠手术后的60天内,如能坚持泼洒豆浆,施用肥水素,保持水质清新,又有丰富食物,不仅可以减少发病率,也能提高珍珠的质量。

同时结合生石灰消毒,定期补充钙质。生长旺季每10天1次,春秋两季15~20天1次。每公顷施用150公斤和300公斤交替使用。如果水源含钙量高,次数可减少一半。生石灰应充分化浆泼洒,沉渣应集中倒入池中,保持pH值为70~7.5左右。并且每两个月增施1次以微量元素、矿物盐为主的营养素。

(五)、使用微生物制剂

光合细菌等活菌微生物制剂,能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因子,改善水质,保持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光合细菌在其多数生长期使用,具有活力好、增殖快的特点,避免一般生物制剂商品存在复苏率不稳定、难以保证质量的问题。在每年的5~10月,每月补充1次,补充量可根据天气和水质适当调整,一般为正常用量的60%~80%。常年使用微生物制剂,能保持水体系统的优良生态环境,是健康养殖的有力措施。

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教程(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3)

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疾病群体预防性控制技巧,高效实用

二、应用手术操作系统化消毒技术

提高珍珠质量,降低珠蚌死亡率,是育珠生产的关键。在大规模淡水育珠生产中。采取严格的系统化消毒程序,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成活率甚至可超过98.66%。气温最高的8月,死亡率也不会超过1.53%,一般在0.02%左右。并且细胞小片与育珠蚌组织愈合快,珍珠囊形成迅速,珍珠生长快(2个月平均2.4克),成珠圆度好。由于手术后珠蚌体质恢复快,也大大降低了育珠养殖生产中的发病率。手术操作系统化消毒技术,成为蚌病综合预防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

三、病原生物的流行病学控制

春秋两季(水温15~20℃),每隔半个月入池检查,如果发现有少量珠蚌腹缘滴流黏液,即需用杀虫药1次。4~6月、9~10月,每个月择时进行一次杀菌消毒。定期入池检查,及时发现疾病苗头,及时预防是关键。珠蚌生长良好,一切正常时,不需过多使用药物,以免产生副作用。

四、育蚌机能稳态的保持

使用有效的药物防治传染性蚌病,迅速控制死亡率,促进病蚌康复。根据养殖经验,定期或不定期口服豆浆药饵,可以大大提高育珠蚌的免疫力,增加其生产性能,提高珍珠蚌的积累产量。定期补充矿物盐和微量元素,可维持育珠蚌正常的矿物质代谢,进而维持育珠蚌旺盛的生命力和高效的珍珠质分泌功能。

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教程(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4)

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疾病群体预防性控制技巧,高效实用

五、水华的控制

(一)、水华的主要存在形式

淡水育珠池的水华虽然多种多样,但微囊藻水华和裸藻水华则是水华的主要存在方式。

1、微囊藻水华

微囊藻水华以铜绿微囊藻及水华微囊藻为主。呈现翠绿云斑状,随水波漂浮在水面或悬浮在水中。

2、裸藻水华

裸藻则以裸藻为主,早期为蓝绿色漂浮物,中后期表现为早呈铁锈色,水体透明度低。裸藻水华能比较容易地通过显微镜镜检作出判断,具体方法如下:

(1)、初期 以小形态、游泳快、仅眼点红色的裸藻为主的是生长初期,是水华前兆的特征。

(2)、高峰期 以较大形态、游泳慢、藻体后部转红的棵藻为主的是水华高峰期的特征。

(3)、晚期 以球形态、不运动、通体发红的裸藻为主的是藻种老化、水华晚期的特征。

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教程(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5)

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疾病群体预防性控制技巧,高效实用

(二)、水华产生的原因

水华是由于珠农养殖管理不科学,造成水体生态环境失衡所引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频繁施用大量高氮磷、高有机物肥料致使水体富营养化 铜绿微囊藻在夏季分层期以前主要集中在水底土壤中,随着水温分层期的出现和底层水缺氧后,一旦施进高氯(如碳氨)、磷(如磷酸盐)肥料于育珠池内,促发了微囊藻细胞的活性,使伪空胞的容积增大,因而群体浮到水体上层,开始迅速繁殖。到秋季上下水层混合后,许多群体被带到深屋,由于水压力增大。部分伪空胞破碎,浮力减少,再使群体沉到土中,并在土层越冬。

(2)、施肥种类单一化 不注重配比,造成水体中各种营养元素比例失调。

(3)、水体缺少某些微量元素 部分珠蚌饵料藻类及珠蚌生长受到抑制。

(三)、水华对育珠蚌的危害

淡水育珠池水华的存在,会从多方面影响育珠生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华藻类大量繁殖后继而大批死亡 特别是微囊藻水华,其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各种有毒物质,不仅会使育珠蚌停止摄食或壳开不闭,体质下降,导致死亡,还会毒死鱼类。如水中浓度达到100万个/升群体以上,则青鱼、草鱼、鳙、鲢都会大量死亡。

(2)、育珠蚌对微囊藻类难以消化吸收 镜检粪便能见到完整的微藻团块;裸藻类对于珠蚌而言营养价值也不高。所以,水华水体会造成育珠蚌营养不良,蚌体偏瘦,生产力下降。

(3)、微囊藻多具伪空胞 可以通过增减伪空胞的数量调节浮力,使身体在各水层垂直移动从而有效地吸收养分,造成水体清变,育珠蚌饵料供给不足,体质下降。同时,在生产中还发现水华藻类高度集中在水表时,阻断阳光射入水体,使得其他藻类浮游动物很难繁殖起来。

(4)、光合作用 在强光照射下,微囊藻的光合作用可以使水体pH值上升,表层水甚至可达到10左右,使育珠蚌产生严重应激反应、并且极度影响珠蚌珍珠质分泌。鱼类也会躁动不安而搅浑水体。

(5)、裸藻适温范围比较广 无明显季节性,常年可以发生,危害时间长。

总之,水华造成水体物质、能量流阻断,生态失衡,育珠蚌营养不良、蚌体消瘦、育珠生产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失调等,容易诱发各种蚌病,从而给育珠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教程(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6)

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疾病群体预防性控制技巧,高效实用

(四)、水华的综合治理措施

淡水育珠池水华问题由来已久,且有日趋严重的势头。生产中许多养殖户采用生石灰的灭藻措施,不仅未取得良好效果,pH值上升还促使藻类进一步繁殖,使微囊藻危害进一步加剧。根据多年的病防治经验和生产实践,已摸索出一套综合治理淡水育珠池水华问题的操作措施,在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彻底清淤,严格清塘,搭养滤食性鱼类 根据水体肥瘦程度,每亩搭养白鲢80~150尾、鳙30~50尾。这样既能鱼蚌混养,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压力,控制藻类数量。

(2)、科学施肥 在生产中大量施用单一种类的有机肥,营养元素往往会出现结构失衡,也是水华产生的重要因素。施用畜禽肥的同时,结合施用高科技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商品有机肥及无机肥,并且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可以取得较好的珠蚌饵料藻类培养效果。

(3)、药物控制 选择睛天有风的天气,在下风口水华藻类密集处用灭藻类药物泼洒,注意浓度不可过量,并及时将藻类尸体排放。使用药物时要防止水体缺氧,慎用生石灰。换水1/3,数天后再抽入藻相良好的水体,重新培养良好的藻相。

(4)、使用微生物制剂 光合细菌等活菌微生物制剂能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因子,改善水质。扶植有益藻相的建立和增殖,以其群体扩增抑制有害水华的蔓延,实现“扶正祛邪”。同时,其本身营养丰富,是淡水育珠蚌的优良饵料。

(5)、使用矿物元素 在老养蚌池,适量增施矿物元素和各种微肥,既可调节水体藻相结构,又可促进珍珠生长。

总之,由于生产管理操作模式的特殊性,淡水育珠蚌养殖水体往往容易出现水华,从而给育珠生产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生产管理上更应做到严格科学管理,积极预防。

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教程(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7)

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疾病群体预防性控制技巧,高效实用

六、鳑鲏鱼卵对育珠蚌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鳑鲏是一种小型的杂食性淡水鱼类,在全国各个水系均有分布,在天然水域(包括河道、湖泊、外荡等)野杂鱼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在养蚌水域中鳑鲏鱼不仅与珠蚌争食,消耗水体的溶氧,而且鳑鲏的繁殖必须要将受精卵寄生于贝类鳃瓣上才能进行繁衍后代。这严重影响了蚌体的呼吸,导致蚌体体质下降,从而间接引发或加重蚌病,甚至直接导致珠蚌死亡,严重影响育珠的生产。防治鳑鲏鱼害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彻底清塘 将鳑鲏鱼杀灭,并按每亩用生石灰100~170公斤均匀泼洒,带水清塘或干塘曝晒等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2)、严格过滤进水 在进、出水管口套用20~40目的过滤网,并且定期进行清理。

(3)、放养适量的凶猛鱼类 如鳜鱼,放养的鳜苗体长可选8~10厘米,每亩密度在20~30尾较为宜。

(4)、使用药物杀灭 选用某些对蚌体无害,又可杀死野杂鱼的药物,在蚌塘四周均匀泼洒,如茶粕等均可起到较好的灭杀效果。

(5)、人工捕捞 可采用捕捞工具虾笼(内放诱饵)或丝网进行捕获。

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教程(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8)

健康生态养殖育珠蚌关键技术,疾病群体预防性控制技巧,高效实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