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丧事需要放炮吗(丧事路奠一定要放鞭炮吗)

办丧事需要放炮吗(丧事路奠一定要放鞭炮吗)(1)

所谓“路奠”,口语中常说为“摆路奠”,内涵意义是指在出殡的路途中设奠祭拜逝者。现实生活中,在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家有丧事,“路奠”都是必经程序和规定动作。届时,娘家人、已嫁女家人、以及其他吊丧亲戚亲朋等,在送殡路途中祭奠逝者。但不知从何时起,放鞭炮成为路奠的一般操作手段,很流行。而且越放越复杂。由鞭炮发展为焰火,甚至“二踢脚”“钻天猴”等等,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解释说是为了先上天报个信报个到。

“路奠”一定要放鞭炮焰火吗?我们结合古法礼仪规范文本的规定,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首先必须清楚的是,“路奠”是古礼,不是民俗,礼仪典籍礼从来就没有“放鞭炮”的说法,放鞭炮是当代习俗,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形成的

古法礼仪规范文本《仪礼--既夕礼》有:“至于邦门,公使宰夫赠玄纁束。-----主人哭,拜稽颡。宾升,实币于盖,降。主人拜送,复位,杖。乃行。”大致意思是:送葬行至城门,国君遣宰夫赠送黑色和浅黄色束帛;丧主哭踊,伏地稽颡。宰夫登上柩车,置束帛于棺盖之柳中,然后下车。丧主拜送,返回车后之位,拿起丧杖,旋即柩车继续前行。

城门奠丧,这就是“路奠”的来源和出处。

《朱子家礼----丧礼》有:“亲宾设幄於郭外道旁,驻柩而奠。”幄是帷幄、帐幕的意思,也就是在路边搭个帐篷,放个桌子,摆上祭品祭物,在送殡路途中祭奠逝者。

古典名著《红楼梦》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路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作者用一个回目的篇幅写秦可卿出殡的“路奠”。

可见,古法社会条件下,“路奠”是丧礼的重要内容。但所有典籍文本资料,都没有关于“路奠”放鞭炮的记述。恰恰相反,“路奠”是较为肃穆庄重雅静的活动,放鞭炮坏了气氛。

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路奠”都没有放鞭炮的要求和讲究。大约是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好了,买点鞭炮焰火是小钱零钱,无所谓的,有人放鞭炮,一家看一家,于是都放了起来。

办丧事需要放炮吗(丧事路奠一定要放鞭炮吗)(2)

2、由“路奠”放鞭炮,看古今丧事的文化差异

在社会形态上,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家庭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单位和生活单元。家庭作为一个特定的生产单位和生活组织,需要秩序与和谐,应当规矩和有序,所以“仁”和“礼”是家庭存续发展的两大元素。“仁”即爱人,爱人者位“仁”。“礼”即尊敬,敬者为尊,尊者为敬。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上,传统中国人,只是家庭一分子,社会一分子,家庭和社会重要,自己不重要。自己的一些都是为了家庭,为了社会。所以有杀身成仁,有舍生取义,有视死如归,而且认为这些是崇高伟大的,天经地义的。

因此,在文化形态上,古代中国人以“修身”为做人的根本,强调自律和奉献,性格较为躬卑和谦逊。在丧事祭祀礼仪方面,古代人认为逝者重要,列祖列宗重要,香火传承重要,所以,立碑祭祀的,只标注墓主人名讳,立碑人不落款。古语有“逝者为大”,基本的内涵意义是一切以逝者的需求为基准。

近现代以来,我们由农耕文明逐步进入和实现工业化的现代文明。相应的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发展和变化。在效率优先的竞争环境中,强调个性,强调自主,强调自由。传统文化的谦卑自己和尊重他人,逐步演进为展现自我和相互竞争。所以重法律轻礼仪,重索取轻奉献,重自己轻他人。从丧祭礼仪方面说,立碑不落款感觉自己吃大亏了,太没有面子了。什么“逝者为大”,一切以自己好办事为大。

出殡摆路奠,吊丧人觉得放炮仗有响动,挺好的,所以就放了。大家都是这样的想法,感觉也不错的,所以大家也都放了,于是形成了习俗。至于在规范礼仪上,死人上路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氛围,就不重要了。

这就是古今文化的嬗变与差异。

归根到底,礼仪是对别人的一种尊敬和尊重,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律和要求,没有强制性。就是说,你讲究就有,不讲究就没有。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礼仪也应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与跟进。

放鞭炮通常是喜庆之事,所以呀,从礼仪的角度来说,我们不提倡和推介“路奠”放鞭炮,但“摆路奠”一定要放鞭炮的,放就放吧,随你。

办丧事需要放炮吗(丧事路奠一定要放鞭炮吗)(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