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关于男人穷富的八句话(男人常说:只有累死牛)

我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农耕古国,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农耕土地上,诞生了一代又一代颇具智慧和创造力的劳动人民,劳苦大众在劳动生活当中结合实践、根据经验,总结出了很多“看似字面简单,实则内蕴深厚”的民间俗语。只要是能够留存至今的民间俗语,其内在深厚内蕴绝对是值得后人借鉴学习的。正所谓:存在即合理,我想也是这个道理,既然千百年前老祖宗总结出来的俗语能够流传至今,那么其中的重要因素,当然是这些民间俗语经过了后世人的考验和反复验证。

鬼谷子关于男人穷富的八句话(男人常说:只有累死牛)(1)

从很大层面上来说,民间俗语是深谙农耕社会的一种文化,它们都是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沉沉筛选而沉淀至今的。虽然他们是由文字所构成,但这些承载了祖宗们心血的汉字,倒像是我们和老祖宗对话交流的一种工具符号,这些文字载体鲜活的将老祖宗在千百年前的生活实践以及生活经验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时刻提醒着我们,时刻警示着我们。老祖宗们用他们的智慧将一个个通俗易懂且喜能乐见的故事,富有哲理性的给我们讲述了出来。通过民间俗语进行了一次千百年前后的“世纪对话”。

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了一句民间俗语,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能够经常听到,但这句民间俗语也时常被人们“误以为”。“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不知道读者朋友们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当中第一时间又会产生哪些臆想呢?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传统农耕文化,却是极其有讲究的。

鬼谷子关于男人穷富的八句话(男人常说:只有累死牛)(2)

只要一提到“牛和田的关系”,恐怕部分读者朋友们就要想入非非了,但我所要提及的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农耕土地,正如首段我也提到了,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的农耕文明古国,在这片农耕土地上。劳动力和劳动工具发挥着主要的变革作用,而在广袤无垠的农田上,“耕牛”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一种劳动工具,也是劳动人民不可或缺的朋友。人类诞生以来,似乎就和土地深深依存在了一起,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也就不会有生命的繁衍。

人类诞生以来,垦荒种粮就随之开始了,而牛这种动物很快便成为了主要的劳动力。在人类利用的牲畜当中,“牛和马”如今仍然是绝大部分贫穷农村地区使用的劳动工具,因为这两种牲畜耐于训斥和力气较大的原因,所以便成为了几千年来劳动必备之物。

鬼谷子关于男人穷富的八句话(男人常说:只有累死牛)(3)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古来大地属阴,而牛属阳。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后另外一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合而万物生”。不过这种观点似乎并不太科学,总而言之,我在此举例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牛和田”的密切关系,尤其在古代社会,在没有大机器生产的时代背景下,“牛和田”是万万不能分离开来的。

鬼谷子关于男人穷富的八句话(男人常说:只有累死牛)(4)

牛在田地的作用不仅仅只限于耕田,农民在播种施肥的过程当中,很有可能依旧要用到牛的力量。但对于田地而言,牛对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耕田。老牛每日拉犁耕田,春夏耕田播种—秋天收获拉车,恐怕一年下来,老牛只在冬天有三个月的休息时间。一年十二个月之中,大概有九个月的时间老牛都在劳作当中,如此日久天长的循环劳作,很有可能会落得个活活累死的下场。一旦老牛被活活累死,那么耕田的主要劳动对象也就不得不变成了使唤老牛的劳动人民。也正因为如此,为了防止老牛过度劳累而活活累死,所以劳动人民在长久的劳作经验之下,总结出了这句颇具道理的俗语——没有耕坏的田,只有累死的牛

鬼谷子关于男人穷富的八句话(男人常说:只有累死牛)(5)

其实这句民间俗语我们还可以用反问句来转换一下,方便大家更好理解——只有累死的牛,哪有耕坏的田呢?老牛是具有生命力的一个物种,每日需要补充身体能量方才能够充满活力继续劳动,简而言之,老牛在为人类服务的同时要劳逸结合,如果劳作时间太长,而休息时间太短,或者身体供给不足的话,那么老牛很有可能便会活活累死在耕田当场。相反,而田地就算被几十头老牛同时耕作,恐怕也没有“耕坏”的道理,只能说越耕越肥沃,哪有耕坏的说法?

鬼谷子关于男人穷富的八句话(男人常说:只有累死牛)(6)

听过这句话的读者,想必也听过“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这句俗语吧?这两句话在很大程度上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反的,老牛自身当然需要奋力劳作,帮助主人多分担一些苦活累活,但对于农民而言,我们更需要好好照料这个伙伴,不要将过度的劳动都完全施加于老牛一身,那样的话,受到的后果绝对是得不偿失、物极必反的!

想要更加清楚地了解“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的话,可以点击下方搜索卡片进行查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