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平津战役(48年平津战役爆发)

了解平津战役的人都一定知道,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历时64天。取得了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余人,解放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等重要城市的巨大胜利。

此文不再赘述这一战役的概况,介绍的是有关这一战役的另一面的内幕........

1948平津战役(48年平津战役爆发)(1)

80万人马的队伍,各种大炮、辎重,数不清的汽车载着弹药、物资拥挤在1600余公里路上。

东北野战军向关内进军,蜿蜒成一部艰难的行军史。兵车拥着队伍,队伍裹着兵车。部队开进了长城的怀抱。

坐镇北京城内的傅作义,对林彪麾下的这支拥有几十万人的大军,也并未遗忘,更不敢轻视,时刻都在窥测着它的动静。

傅作义几乎天天派飞机在长城内外侦察,有时飞得很低,机翼都快擦着城墙了。可是,它始终没有发现东北野战军的行踪。

傅作义的眼睛里蒙着一丝不易觉察到的阴影。他虽然得到了统治华北、坐阵北平的地位,但他一日比一日更强烈地感到自己是坐在了火山口上,地位使他欣慰,危机使他心焦。

蒋介石为了稳住傅作义在北平,支撑华北半壁江山,很慷慨地将华北的党、政、财权完全交予傅作义。

北平对傅作义是有吸引力的,这也是平津战役初期傅作义的心理。而此刻,世界上专门有人琢磨傅作义。

那就是毛泽东。

他坐在西柏坡的小屋里指挥着三大战役。此刻他要拿出很大精力对付傅作义了。

这是个宁静的长夜。桌头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旁边是一份作战材料。

毛泽东在又一份电报稿上打了个句号。他常常在深夜拟定发往前线的电报。这种时刻更容易把他那思虑已久的战略决策和盘托出。

一份又一份电报发给东北野战军的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1948平津战役(48年平津战役爆发)(2)

但没有料到的事情在不该发生的时候发生了:林彪他们把西柏坡的电令当成了一张废纸!

12月5日,东北野战军后尾3个纵队没有绕道走热河境内——这是预先测定规定了的路线。却沿北宁路直接插进山海关,大摇大摆地入关了。

就这样,东北野战军大举入关的行动暴露在了敌人的眼皮之下。

傅作义的飞机枉费心机的侦察变得多余了。它们成群结队地在长城线上低低飞旋,轰炸,躲不及的队伍被炸滥.......

事前没有请示,事后来个报告。这是林彪的性格,也是他的诡诈之处。

林彪给军委的电报上这样写着:

“由于山海关以北地区及平泉至遵化这条路上人烟稀少,所过部队太多,同时我们大量军队经长途行军南下,每日每夜均有敌机侦察轰炸,已无秘密可言。昨已令我最后3个纵队经山海关入关。”

毛泽东接到林彪的来电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谴责违背军委命令的东北野战军的首领们。谴责已经迟了,现在生米煮成了熟饭,最主要的是如何处理这“熟饭”。

他沉思片刻,稳定了一下情绪,拿着电报来到了周恩来的住处。

毛泽东直出直入地说:“林彪没听招呼,5日已命令3个纵队由山海关入关,我军入关的意图一旦暴露,很可能把敌人吓跑.。”

毛泽东与周恩来商议后,决定先让东北野战军已入关的两个纵队协同华北部队进一步包围。这样一来,傅作义会不顾一切地从北平调兵西援,他们就可以争取时间,完成对平津之敌的大包围。

此时的林彪继续按他的预定方针,走着他预定的路线。他表现得极为镇静,颇有点义无返顾、不受任何干扰的气度。

1948平津战役(48年平津战役爆发)(3)

军委命令他的部队隔断平津,包围唐山,歼灭塘沽、芦台之敌。他却另有蹊径,下令要他的两个纵队赶往南口,歼灭敌16军。

毛泽东伸出手,截住了林彪将要投下的这一棋子:走不得,打草惊蛇。

林彪固执得像一头犟牛,他给军委发去电报称:“我已令两个纵队全力向南口前进,抓住南口之敌,并防止北平之敌北援。”

当这份电报放在毛泽东的桌头时,3纵、5纵已经疾进在去南口的路上了。还是老一套:先斩后奏。

毛泽东虽然对林彪的屡次不打招呼不甚满意,但此刻责备、懊恼是无济于事的。他在认真地想着:林彪为什么非要把这一个棋子投放在南口呢?

毛泽东立即给林彪回电:“3纵不应去南口。理由另详告。”

5纵呢?他没有提。显然是默认了。他采纳了林彪的合理建议,修正了自己的疏漏。

林彪服从了:留下5纵队按原定计划继续行进。3纵队改变了行军方向。

紧跟着那份简要的电报,毛泽东给东北野战,军总部发去了一份长长的电报,详细地对平津战役的重心兵力部署和歼敌先后顺序做了具体明确的指示。

1948平津战役(48年平津战役爆发)(4)

也就是后来编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中的《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

现在该包围天津了,它是与切割和包抄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守敌的战略行动同步进行的。

东北野战军6纵20余万人马,从12月中旬开始兵分4路,协同华北解放军逐个扫荡唐山、芦台、汉沽、军粮城、北塘、新河镇、海滩、杨村、宜兴埠、北仓、南仓、天齐庙、静海、独流等城镇的守敌,完成对天津的四面包围和对墉沽海港的三面包围。

交战的双方都在调兵遣将,一切既紧张忙碌,又显得静悄悄的,不动声色。

林彪面壁而立,仰首望着地图。这是他的又一习惯,常常就这样在地图面前一呆就是几个小时。

身边的人都很了解他,不会有人去打搅他的。

他扭过头,看了一眼坐在对面的聂荣臻。看样子有话要说,却没有张口。聂荣臻显然没有发现林彪要对自已说什么。他依然翻着一摞文件、电报。

前线总部有一个无形的大字:静。

1948平津战役(48年平津战役爆发)(5)

这种静肃有余的气氛使人强烈地感觉到:一个重大战役的部署正在这间陋室里孕育、成熟。

“报告!”门外的声音打破了这宁静的空气。

林彪转过了身子,他看到是1纵司令员李天佑站在门口。他很高兴地伸出了手走上去迎接。

“噢!天佑同志。你来了,怎么事先也不打个招呼?”

“部队刚到宝坻,离总部很近,我来看看首长,顺便汇报一个情况。”

林彪拿来一个在农家常常可以看到的那种板凳,让李天佑坐下。

一向比较冷漠、严厉的他,今天却表现得异乎寻常的热情。大概他需要他这时候来,再有,李天佑是前线总部成立后第一位光临这里的纵队领导。首者,总是应该受到厚爱的。

李天佑和聂荣臻谈起来。1945年4月间,李天佑就在延安杨家岭见过聂荣臻。

这次在平津战场上重逢,自然有许多话要说。战争要求人们必须加快一切节奏,聂荣臻扯了几句,就说起了当紧的事:“硬仗给你留着、有你啃的。这回可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了!”

李天佑能掂得出这句话的分量,说:“只要首长给任务,1纵的全体指战员从来都是不带含糊的!”

这时林彪站起来,走到地图前,用手在地图上的张家口处摁了一下,又在新保安处摁了一下。说:“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我们。目前对付敌人的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有些则是隔而不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平津之敌,不使其北逃。待我军部署完成之后,再将他们各个歼灭。”

李天佑没有说话,只是仰头望着林彪,等着司令员给他下达任务。

1948平津战役(48年平津战役爆发)(6)

林彪不往下说。他总是这样,在给部属交代任务或做指示时,都要给对方一个思考的时间。在你心领了意图之后,他才把要说的话和盘托出。

待他认为李天佑已经思考得差不多了,才接着说了下去:“你们纵队要尽快插到北平、天津之间,隔断敌人。不让他们收缩,也不让他们突围!”

他讲得很干脆,还带着一个劈斩的手势。

新保安、张家口之敌被迅速歼灭。傅作义在华北的嫡系主力丧失殆尽。至此,平绥线全部为解放军控制。

大胜利换来了大祝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1948年12月30日给华北前线发去了“大捷电”。

从平津前线总部到前沿阵地战壕里的每一个指战员,他们知道:平绥全线的解放使北平之敌西逃的希望变成了泡影,但是却增大了敌人从海上南逃的漏斗口。

为此中央军委电令东北野战军,要求他们务必刻不容缓的攻占塘沽,天津,切断敌人东逃之路,把北平变成又一个四面无缘的孤岛。

但是第1枪打向哪里?是塘沽还是天津?前线总部在思考,总部里的首脑们在研究。

没有料到,就在他们的答案即将产生的时候,中央军委来了电令。提出了具体部署,明确规定:先打塘沽、后取天津。

1948平津战役(48年平津战役爆发)(7)

林彪提出了否认意见,他认为不能先攻打塘沽。

东北野战军的领导人连夜起草了一份紧急电报,发给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他们提出改变原定攻取塘沽的计划,建议我军拟以5个纵队的兵力包围天津,进行攻打天津的准备。

毛主席完全同意林彪等人的建议,军委立即复电:

“放弃攻击塘沽计划,集中5个纵队准备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

就这样,刘亚楼率领5个纵队、22个师及2个炮兵师共34万余人,转兵包围天津!

天津外围的黄土地上留下的象征这座名城即将苏醒的第一行脚印。是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踩出来的。他们的第一个落脚点:宝坻县。

至此,攻打天津的战斗揭开了序幕。

陈长捷的部队把守着每一个入城处。到处是堑壕,到处是枪口。先头探路的侦察部队受到了阻击。

就在此时,8纵队接到新任务:攻占天津周围的敌人要点。

最终,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杨村守敌全部被歼。少将师长宁海潮被战士们生擒。

杨村解放了。它切断了天津守敌与北平守敌互相串通以至汇合的路。

关节点之二:白塘口。攻取了白塘口,就能堵死天津的敌人逃向大沽口的退路。

8纵的另一路部队完成了此项战斗任务。他们进行的完全是一场闪电战。不容敌人犹豫、徘徊,也不容自己人犹豫、徘徊。

1948平津战役(48年平津战役爆发)(8)

这场战斗出奇地顺利,未遇上像杨村那样的顽强抵抗。

关节点之三:军粮城。这是占领的天津外围的第3个点。天津的敌人如向塘沽突围,必经此地。陈长捷本来是有这样的打算的,但当8纵占领了军粮城之后,陈长捷的梦便宣告破灭。

林彪反复讲过这样的话:我们改变了先打塘沽的计划,并不是说可以忽枧塘沽之敌东逃以及天津之敌向塘沽逃窜的可能,绝无此意。

本来有几分麻痹的部队,经林彪这么一点,清醒了。8纵抽调一定的兵力,沿着津塘公路两侧构筑起了十分坚固的工事。

此处的工事似乎比别处的工事都要坚固,战士们风趣地说:“我们是给陈长捷挖坟墓哩!他们逃多少,我们埋葬多少!”

1948平津战役(48年平津战役爆发)(9)

林彪仍然不放心,又下令将12纵调往天津与军粮城之间,防止守敌向塘沽逃窜........

看起来,林彪敢于向军委的命令提出挑战,只是具体作战计划上的决策分歧,总的作战企图还是一致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