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心里的电影(在场电影内外)

放在心里的电影(在场电影内外)(1)

《八月》海报

一部美好、充满诗意又颇具电影魅力的影片,张大磊的《八月》作为2016FIRST秋冬“在场”沙龙的收官之作,于10月19日在FIRST青年电影馆进行了放映和映后交流。

无论是叙事意图的有意缺失,还是对再现“童年记忆”这一单纯目的的绝对专注,都赋予这部影片一种少见的自在。它所能传达的感受也因此而回味悠长。《八月》以某种“流水账式”的单纯提示着观众,影像本身在娱乐、教化、记录存档这些功能性的意义之先,那个更为原初的、纯粹于影像表达的“再现”使命。

放在心里的电影(在场电影内外)(2)

《八月》剧照

影片再现的第一个层面,是记忆里的时间,是1991年小雷假期里的那整个八月。影片再现的第二个层面,是记忆本身,是导演张大磊关乎于那段时光的念念不忘。它像是一场无意识却不断反复的年少之梦,最终在岁月流逝的延时中为自己涂抹了一圈又一圈亦真亦幻的光晕。

《八月》的难得,便在于导演经由对自身感受的准确而克制的再现,拍出了时间在记忆中的缓慢流动。在这样的流动中,这部不依托于任何一个主线故事的影片,以其独特的仅属于记忆的温柔视角,带着散淡 、无用和抽离掉所有意图的干净,赞美着父辈在面对逝去时那种看似极为被动又过于平凡的从容;赞美着在岁月的沙漏里看似早已消弭却永不落幕的过往。

在场

10月19日

《八月》张大磊

放在心里的电影(在场电影内外)(3)

《八月》海报

导演 Talk

这个放映厅不大,像回到若干年前的班里一样,我是穿着“校服”来的(导演指着印有FIRST字样的T恤衫)。

首先很感谢大家,能这么安静的把片子看完,说实话看下来也需要大家的耐心。影片其实在说我的感受,我的一些记忆碎片和一直念念不忘的东西。最开始想到这个剧本是2008年,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不久,很长时间没有回过老家。08年有一天的中午我回到呼和浩特的姥姥家,那里跟这个影片里的院子规模差不多,甚至会更大一些,它有一个非常大的空地可以夏天种点菜和果树。那天我吃完饭特别闲,躺在那个院里,就像小雷躺在葡萄架下,晒太阳。我突然感觉时光又回去了,很久很久没有过的完全松散下来、能够感觉时间在眼前过的那么一个片刻,我突然很感动。当时我的姥姥就像片儿里的太姥姥一样,卧病在床,她的子女们,也就是我的母亲和舅舅在轮番照顾她。我就感觉很有意思,突然就想起了好多好多过去的经历,也是我热爱的那段时光。既然是做电影的,我就应该用电影去呈现自己忘不掉的事,于是决定写成剧本。写剧本之初只有一些很细碎的片段,我把能想到的都写下来。这样的工作做了一年。当我真的想把它捏成一个完整的可以拍摄的剧本时,感觉太难了,全都是琐碎的事。我拿给好多朋友和老师看,希望能帮我提一些建议,但大家都觉得这事儿太散了,什么事情都有,有些他们会有同感,有些他们觉得很无聊,建议我删掉。但是我怎么也删不掉,放不下。

我就琢磨,到底应该继续做么?然后就突然想起上小学时在姥姥家,我姥爷——跟片儿里的老头形象、身份都差不多——给舅舅们的孩子和我留了作业,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姥姥家或奶奶家”。我的妹妹和姐姐们都写的特别好,她们都写奶奶家很温馨,他们如何教育我们、影响我们。我姐姐写她要当市长,让所有人的家庭都像我爷爷家一样幸福,志向特别远大。我却写了篇流水账,写姥姥家有几个房间,第一个房间谁住,第二个谁住,第三个房间放了什么东西、几床被子,包括院里面种了几排果树、几排庄稼,茄子是什么样的。我写完这个被姥爷狠狠批评了一顿,说我没希望了,这叫豆腐帐、流水账。我突然想到这篇作文,觉得这就是属于我的语言,我要表达的就是这个东西,这里面是有感情的。所以总结来说的话,我现在的创作有一个基础,就是,我要相信我的直觉。

放在心里的电影(在场电影内外)(4)

“在场”电影沙龙《八月》导演张大磊电影阐述

放在心里的电影(在场电影内外)(5)

“在场”电影沙龙《八月》放映现场

映后对谈 & 观众Q&A

我记得这个影片一开始叫《昙花》,而全片也似乎只有昙花这一个看上去能具象投影的意象,让片子聚拢在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状态里。后来片名改成《八月》,昙花的意象就弱化了,电影关于那个年代的意念也不强烈了。您是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转变?

昙花是真有其事。小时候我们家院里有一朵,夏天开放时院里的邻居们都来合影,很温馨。不久后就很难见到那样的场景了,很让人遗憾。其实开始是有一个依托于昙花的主线故事的,关于旧生活逝去了而新生活到来。改了名字后,也就放弃了这个主线。因为我在这个片子里要抒发的情感,或者说我要去赞美的,实际上是那段时间,而不是某件事或某种具象上的东西。所以就想在名字上更靠近那个时间感,便有意把昙花这个含义确定的东西拿掉。

放在心里的电影(在场电影内外)(6)

《八月》剧照

感觉你很大的一部分精力会花在片子的美术上,另外你当时拍的场景都拆了吗?

我们还比较幸运,拍完之后很多场景两三个月之内全拆完了。但当初找这些场景时并不难,因为呼市不大,我又喜欢去老旧的小区转悠、待着。片中的衣服、陈设很多也都是自己留着的,或垃圾堆捡的。所以美术方面其实不难,只是好多场景后来都拆了这很遗憾。

放在心里的电影(在场电影内外)(7)

《八月》映后讨论环节,左起:影展策展人王一舒、导演张大磊、影展策展人高一天

好像这两年大家都很倾向于回望八九十年代,去呈现具有那个年代质感的东西。但与当下的普遍现象不同,这部片子里没有很刻意的符号,它设置的很合理,不突兀。这个是不是跟影片中的孩童视角有关系?

其实并不是想从孩童的视角去看,同类型的片子很多都是通过少年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而我希望的观察角度其实是作者的,是我的,或者说是每一个观众的,孩子只是其中一部分。这部片子所表现的,更多是一个作者的角度。说到年代符号,我其实并没有要一个特别具体的准确性,那个年代的东西几乎都是从直觉来的,甚至很多不是视觉,是听觉。包括像姜文导演《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有句台词:我好像闻到了烧荒草的味儿。我对每个季节的味道也是有感觉的,只是说不清、呈现不出来。片子里面对于年代的一些把握,好多都是听觉。我对这个的记忆很深,一个旋律出来,我就能想到很多当年的场景。

放在心里的电影(在场电影内外)(8)

《八月》映后讨论环节

Q

我在里面看到很多熟悉的电影、熟悉的场景。想说您的电影做的特别自然,连梦境这部分都特别自然,就是小孩子他会反复的梦见一个事儿。这是不是您的个人经历?另外舞厅里的场面感觉您有借鉴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aeki)的一些片子。

我也很喜欢考里斯马基,他的作品也挺影响我的。但舞厅里那种镜头的感觉,因为在那个场景出现的时候就应该那样吧。当然他也会经常拍到舞厅,而且他拍得对,所以多少也算致敬了,因为太喜欢他。梦里的东西确实是记忆点。我老家是河北,就总觉得自己回过河北。记得在那里的河边,一群乡亲们就像影片里那样杀羊。我总觉得是真的,反复跟父母印证,后来证明它没发生过。但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它是真的,但它就是一个梦。至于电影里那些影片,确实看过,也看过很多遍。那时候国产电影非常少,在院里看电影也不花钱,所以天天都去看感觉都能背下来了。虽然当时不懂,但也都是记忆里面的东西。

放在心里的电影(在场电影内外)(9)

最后出现父亲彩色小片儿的时候,对比前面的黑白,真的感觉很棒。您为什么想用黑白镜头来阐释这个片子?这跟记忆有关,还是黑白更能代表那个时代的色彩?

写剧本时脑子里出现的画面就是黑白的,它很简单,没有过多的色彩信息,也没有其他符号的干扰。因为影像里东西是从记忆里捡的,它们离我很远了,而黑白则能让我感觉它们离我稍近一些。但是拍的时候其实做了两手准备,是后来调色时才更确定用黑白,它更接近我感受中的那种感觉,又像是个梦境。

放在心里的电影(在场电影内外)(10)

《八月》映后观众提问

Q

我对片中父亲的角色印象很深。这个形象跟您的父亲有关系吗?

我的父亲不完全是这样。片中父亲所表述的是一个笼统的父辈吧。我身边的叔叔们都是从事电影这个行业的。那时候他们很纯粹,其实比现在的一部分创作者更执着也更专注于创作,但当整个环境改变,他们是挺痛苦的,有的人就颓唐了,而大部分人往往是从容的接受了生活。我是把经历了这个改变的一些形象集中在了“我父亲“这个形象里,也可以说他身上集中呈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最让我欣赏和尊重的一点。当然也或多或少表达了我的一种愿望,我希望我是“我父亲”这样的人。

放在心里的电影(在场电影内外)(11)

您是从圣彼得堡毕业的。不知道您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对俄罗斯电影传统有什么学习和借鉴?这个片子的配乐给我的感觉完全应该跟叶塞尼的诗相匹配,感觉特别诗意。

我上学时很少看俄罗斯电影,那时看得更多的是电影史里的片子。俄罗斯影响我的,其实是离家远了之后对家和对过往时光的那种感觉。俄罗斯的冬夜很长,冬天放学后偶尔会看到某一家亮着红色的灯泡,它跟我在家乡时的某些记忆是不谋而合的。这种在异国他乡的似曾相识是在俄罗斯学习时对我影响最大的。反倒是现在我开始看很多俄罗斯电影也听很多俄罗斯音乐,因为现在离那里又远了,它变成了我的一个新的乡愁,一个记忆点,所以又去找寻那个感觉。

放在心里的电影(在场电影内外)(12)

《八月》映后观众提问

王筝:我跟大磊是老乡,已经十几年没见了,以前是一起玩音乐的,那时候大磊有个自己的乐队。我到现在还很激动,心跳得很快,他电影里的画面是我真实感受的内容,这个电影带我回到了过去的时光。

张辉:我们是2003年最后一次见,之前一起搞音乐,四个人高马大的像唐朝乐队似的,后来大磊就去圣彼得堡上学了。这个片儿真的很接地气,很多就是我们当年生活的场景。片子里也有很浓重的大磊个人特色的东西,它呈现的是大磊心里对往事的一个回忆。

塔娜:就从观众的角度说一句,我从小在电影院里长大,也在呼和浩特生活了十几年。身边人都知道我是个没什么回忆的人,但很感谢大磊,把我带回了那个年代、那个地方。我很激动,观影时几乎一直是那种喉咙很胀的感觉。我一直都看很多电影,但这样让我震撼的,这几年来是第一次,真得非常感谢。

放在心里的电影(在场电影内外)(13)

《八月》映后交流现场

放在心里的电影(在场电影内外)(14)

“在场”电影沙龙《八月》导演张大磊为海报签名

《八月》温暖而平视的黑白影像,尤似一个温柔缱绻而充满诗意的梦境。在这场梦里我们看见迷离的光影,看见美好的记忆,看见真诚的影像。当灯光亮起,影片结束,这个关于电影的温柔的梦却会一直存留在我们心间,在一部部影片、一场场放映中串联下去。今年的“在场”已落下帷幕,然而在这个小小的场域内分享过的有关影像的观点、体验与记忆,亦将在我们的生命之中,留下一道温柔的印记。期待明年的“在场”,与你再度相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