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超时无应答率(器官移植为患者按下生命)

器官移植超时无应答率(器官移植为患者按下生命)(1)

中大五院手术室中,医生正在为一名患者进行肺移植手术。南方日报记者 钱文攀 摄

器官移植超时无应答率(器官移植为患者按下生命)(2)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30万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病人。图为人体器官移植等待者预约名单系统。南方日报记者 钱文攀 摄

从刷爆朋友圈的“四城接力换心”到感动无数人的“割肝救子”,器官移植这项稍显陌生的手术术语已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作为一项救命的手术,器官移植实际上距离人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今年初,中大五院作为珠海首家器官移植医院,获得肝肺肾三项器官移植资质;3月以来,该院陆续开展了器官移植手术,目前肝肺肾已各完成两例。数天前,该院还举办了对接“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启动仪式,为器官捐献志愿者搭建了平台。

聚焦器官捐献移植话题,无论是宏大的伦理道德和大爱延续,还是微观的医疗技术和暖心故事,都值得每位公民讨论和思考。

●南方日报记者 黄鹤林

为什么需要器官移植?

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希望

“如果没有肺移植手术,我们只能等死。”68岁的珠海唐阿姨,被肺纤维化晚期的疾病困扰5年后,通过肺移植手术,迎来了自由呼吸的生活。在此之前,医生告知唐阿姨,她的存活期仅有1年半。“器官逐渐衰竭后,她只能在家卧床休息,连出门走动一下都会喘不过气。”唐阿姨的女儿雪丽(化名)说。

与唐阿姨一样患有肺部疾病的珠海人罗女士,两年前检查出特发性肺胸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由于胸膜的不断增厚导致的呼吸衰竭,让仅30余岁的罗女士不得不借助轮椅来减少活动量,减少肺部负担。长期的吃药治疗并没有让病情有所好转。“换肺是唯一的治疗办法。”她说。

通过器官移植的换肺手术,唐阿姨和罗女士不仅迎来了自由呼吸的新生活,还获得了重生,让生命得以延续。“针对终末期患者而言,器官移植可以说是唯一的治疗手段,是一项旨在救命的手术。”中大五院胸外科主任曹庆东说。

器官移植,是把人体中的某一器官转移到另一个人体内的过程。目前,中国器官移植手术中,可移植的器官多为肾脏、肝脏、心脏、肺、胰腺等。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器官衰竭者都能够接受器官移植,例如晚期肝癌患者就没法再接受肝移植;同时,部分器官衰竭患者除了器官移植这项最为理想的手术外,也可以通过一些医疗手段延续生命。

以肾移植为例,一般而言,常见的治疗方式有三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但是进行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患者,生活质量很低。”中大五院泌尿外科主任戴英波说,控制水分是透析患者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方面,“这些患者不仅要来回奔波医院,连水都不敢喝多。”

所有终末期肾病的病人都可以考虑肾移植。戴英波表示,从存活率来看,肾移植的患者存活时间要更长。数据显示,肾移植患者1年存活率约90%以上,3年存活率85%,5年存活率70%。“肾移植术后存活二十多年的患者比例很高。”

针对需要移植的患者而言,合适的手术时机直接关系着移植手术的效果。曹庆东表示,中国的肺移植不像肝肾移植那样被广为知晓,许多患者和家属都等到病人无法救治时,才接受肺移植。“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基础疾病多,术后恢复期也将面临极大挑战。”

因此,对于不可逆的器官衰竭患者而言,尽早选择移植时机也需要成为患者的共识。

器官捐献从哪来?

推动器官捐献志愿群体不断扩大

“没有器官的捐献,器官移植就成为了‘无米之炊’。”中大五院器官移植科筹备办主任兼肝胆外科主任李坚说。推动器官捐献的事业发展,是让器官移植手术造福更多患者的关键所在。

2005年,中国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十几年间,中国探索建立了一套公平公正的器官移植捐献体系,包括器官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器官移植临床服务等。

然而,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制约,中国虽为人口大国,推动器官捐献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瓶颈。目前,中国的器官移植供需比为1:30。“排除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中国每年约有30万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病人。但2018年,全国具备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共完成器官移植手术仅2万余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说。

为促进珠海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发展,加强公民器官捐献理念宣传,数日前,中大五院举办对接“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启动仪式,珠海市民可以通过该院微信、网站或者电话的方式,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与完成器官捐献,是两个概念。”黄洁夫表示,志愿登记表达的是一种支持的态度和意愿,是一种弘扬大爱捐献、慈悲救人精神的体现。而完成器官捐献,则取决于公民逝世后是否达到了符合器官捐献的临床医学状态,需要公民直系亲属的同意。

“只有扩大器官捐献在公众的普及度及认同度,才能让中国的器官移植捐献事业走在更宽广的道路上。”数据显示,“施与受”平台中,来自全国的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数量已超90余万人。

聚焦珠海地区的器官移植事业,今年初,中大五院作为珠海首家器官移植医院,获得了肝肾肺的器官移植资质。而在此之前,该院就已开始筹备器官移植的相关工作,成立了器官捐献办公室、脑死亡鉴定专家组、器官摘取移植专家团队、移植伦理委员会等。

目前,珠海市累计器官捐献案例近30例,为数十名大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李坚表示,从2016年以来,珠海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已经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这反映出了珠海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温度。”

如何提升医疗服务力?

加快壮大器官移植专家团队

“肺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和开放器官之一,因极易受感染从而导致移植手术的难度剧增。”曹庆东说,再加之患者年龄大、基础性疾病多,“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是生死一线之隔。”

中大五院开展的首例肺移植手术,不仅是68岁的唐阿姨经历了一场命运考验,对于所有参与手术的医生而言无疑也是一次“大考”。在新肺装入唐阿姨胸腔后,接下来是惊心动魄的4天。

循环血压不稳、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痰液堵塞……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摆在了肺移植团队的面前。“器官移植作为外科手术的顶级手术,不仅考验的是肺移植团队,而是依赖医院各个专科的多学科协作。”曹庆东说,这就意味着不仅医院移植团队的水平需要达标,更需要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目前,中国各大医院申请器官移植资质的很多,但实际达标的医院非常少。”黄洁夫说,器官移植手术对医疗技术水平要求很高,今年全国拥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最新数据是169家。并且,这些医院并不是所有的器官移植都能做,有的是肝移植,有的是心脏移植,有的是肾移植。

珠海目前仅有中大五院拥有器官移植资质,在珠中江地区的医疗机构中,也仅有中大五院拥有肺移植资质。“在中大五院,每年进行肾透析的患者就有近千人,这些人都在等待移植手术来救命。”戴英波说。

“从医疗服务能力供给而言,珠海还需要不断壮大器官移植团队,才能够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黄洁夫说。

与此同时,在器官捐献移植的全流程中,除了器官移植手术团队外,还分布着众多至关重要的角色,包括与家属沟通的器官捐献协调员、评估患者临床症状的脑死亡鉴定专家组以及器官获取组织等,这些团队的建立和完善,也是推动器官移植发展的重要“后背力量”。

当捐献者的器官被获取之后,供体器官的数据会录入“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中,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将严格遵循器官分配政策,实行自动化器官匹配,以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和供受体器官匹配的程度等国际公认医学需要、指标对患者进行排序。

目前,珠海已经完整建立了包括器官捐献、获取和移植等在内的一整套专业、公开、公正的流程。“这也将为珠海器官移植事业打下基础,随着未来志愿捐献者群体的扩大和医疗团队的壮大,珠海的器官移植医疗服务能力也将会迈向新台阶。”李坚说。

■相关

珠海患者讲述器官移植

背后的故事

5月10日、14日,在中大五院的手术室里,医护人员进行了3场生命接力,两肝一肺器官移植手术顺利完成。日前,记者在现场探访时了解到,接受器官移植的3位患者在大爱捐赠者的器官捐献下,迎来了重生。

器官的捐献和移植,让这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患者迎来了生的希望,更让大爱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中不断延续和流传,让生命的意义从此变得更加厚重。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等来新生

“所有办法都用尽了,他每次抢救都是从‘鬼门关’拽回来。很感激捐献者和李坚主任团队。”在移植病房内,患者罗某的妻子见到丈夫身体日渐恢复,一度哽咽,流下感恩的泪水。

“他是我们医院的老病号了,长期肝硬化,曾经在外院做过脾切除手术,在ICU躺了一个多月。两年前因消化道大出血,在我们院做过介入手术,移植以前一直服药控制病情。”中大五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坚介绍,患者罗某自两年前发病以来,病情总是反反复复,每一次抢救都很危险。

“我已经下定决心了,可我不知道还能不能等到。”两年前,罗某的资料被上传到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后,他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两个多月前,罗某接到通知,有望近期做肝移植,后因为配型不符合没有做成。他一度很失落,心灰意冷。两个月之后,终于传来了好消息,一名珠海的大爱捐献者的肝脏与罗某配型相符,罗某迎来了“新生”。

数天前,29岁的珠海患者吴某也接受了肝移植手术。他曾在中大五院做过胆囊切除手术,当时,李坚发现吴某已患有肝硬化。

1个月前,他因为肝昏迷入院,列入器官移植等候者名单。其间,他经历了严重的肝腹水、肝昏迷、急性肝衰竭等,黄疸指数一路飙升至正常人的25倍之多,情况危急。

“李主任,今天有没有机会?”他的亲属几乎每日都要向李坚问这个问题。幸运的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等来了新生。

“我会捐出自己的器官为更多人带去希望”

“我想知道捐赠肺源的家人是谁,当面和他说声谢谢。”

“你好好休养身体,早日健康出院,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在接受肺移植后的第11天,珠海人罗女士已经可以简单地进行自由活动。新生的机会来得突然,让她对生活再次充满了希望。

在胸口的位置,跳动的是另一个肺,每当想起这些,她的眼眶就湿润了,“我也曾想过,倘若等不到肺源或者手术失败,我会捐出自己的器官,让它为更多人带去希望。”

“非常感恩给予我第二次生命的大爱捐献者和曹教授的移植手术团队。”年轻的罗女士今年仅34岁。两年前,她出现干咳,随后通过肺活检,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肺胸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于是,她辞去工作在家中静养,虽然口服抗纤维化药物,仍没能完全阻止疾病的进展。

今年3月,她的症状再次加重,干咳、心悸,轻微活动便胸闷、气喘,到医院胸心外科就诊,医生耐心地向她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肺移植手术的必要性。夫妻两人及家属商议后一致决定进行换肺手术。

“通过了全面的评估,她的病历资料被上传至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进入了等待肺源的过程。”曹庆东教授介绍,因为罗女士的胸廓较小,适合的肺源极难寻找,通过了多次评估均无其适合的肺源。

5月10日,罗女士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分配到了珠海一位捐献者的供肺,医院肺移植团队精心维护并全面评估,认为供体可用。

为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效果,中大五院肺移植团队联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院长的肺移植团队。经过一夜奋战,次日清晨5时,ECMO下双肺移植手术顺利完成,患者罗女士被送往重症监护室密切监护治疗。

目前,罗女士已转入普通病房,能正常进食和下床活动,今年34岁的她迎来了自由呼吸的新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