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摄影十大核心理念(街头摄影是什么)

搜集了色影无忌论坛里面关于街头人文摄影的一些探讨帖子,觉得不错,转发大家欣赏。里面的街头作品都是我的习作。

两袖清风:个人认为有两种适合街头摄影,一是袖珍一些的旁轴;二是在不会影响到拍摄对象的地方架起长焦镜头。用旁轴,接近被摄者时放慢脚步对准被摄者。用长焦时,你就可以躲在隐蔽的地方抓住你想要的镜头。

尚书:街头摄影比纪实摄影宽泛的多记录性、复制性是摄影与生俱来的特性,照相机、感光材料本身就是欧洲近代艺术思想和科学思想的物质产物,布勒松先生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是纪实摄影,他是形式和风格的大师,他的作品超现实主义的意味很浓,他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不是几何学家,无权进来》;马克。里布也是,他曾在访谈中郑重否认自己的作品是纪实摄影,他说他的作品只说明了“彼时彼地”他的所见所思,再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了,他也是形式和风格的经典摄影师。

以下摘自马克。里布接受采访的言论:

——“......其实,不论在摄影或其他事情上,都没有客观这回事......”

晨光的街头

王二:没满意的作品是你在街上老不敢拍,你总是错过,或者你不敏锐,没窍门。

竹山:我也喜欢街头摄影,刚开始学,的确不敢对着别人举起相机,还没有这个勇气。感觉一般街头摄影的色彩都不会很丰富,所以改用黑白的话,图象可以去除色彩的干扰,更有冲击力一些。

我很认真:把相机挂在脖子上,悠闲自在一些,拍片的时候需要放松。相机挂在脖子上,是块招牌,表示,“俺在拍片呢”,不用回避。如果心里紧张感觉不自在,或者老是担心影响别人引起别人的不快,考虑用50或者以上的镜头,退远一些,一来距离远了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二来,即便引起别人的注意,距离那么远,管他呢,扭头走人了事。如果心里不紧张,尽管用广角超广角,贴近了拍,只要你能控制得了。用超广角有一个好处,即便是离得很近,由于涵盖角度大,可以先用眼睛构图,然后,尽可以先把主体人物放在取景器的角落里观察、等待,这时候镜头并没有正对主体人物,那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在被拍,等到有了好的表情动作,稍稍偏移镜头按下快门搞定。

faust:因为在城市的时间远多于旅游,所以手头的相机的利用率不是很高,现在也琢磨起来PAW,就是天气还可以的情况下,背上机子,走到哪拍到哪。机子是一台手动盘轴加35/2,体积和重量都易于携带,为追求外观简洁、平实,减小重量和杜绝马达过片噪音,也不配马达,当然还有严重的手动过片情结在作怪。在街头巷尾,感觉盘轴确实很好用,一是不会引起注意;二是快门声轻,有次拍几个巷尾玩耍的小孩,他们围拢过来让我拍照,嘴里却说“你没有拍!你骗人!”,哈哈,我都过了两次片了(偷偷和缓慢地);三是时滞短;四是>100%的取景,还没有眼前一黑的那一刻。35mm小广角能提供较好的景深和视野,变形还能控制,人物不至于太小。相机一般是挂在脖子上,这样可以减轻手的负担,还有个好处就是盲拍,同时左右手可以根据已测好的环境光,再调整光圈和速度,以适应不同的拍摄需要,时不时也端起来假装测测光,调调焦,通过取景屏观察周围的变化,快门随时可能触发。俺一般把自己当作一个外地游客,这样可能心里会轻松一点

黑马:1.必带一个长焦段(105,135),而且长焦段虽然就使用的方便性来说变焦胜出,但是无论是N的XGP还是C的XB还是S的XH…,呵呵,拿出来会被人怀疑是在搞暗杀,所以,定焦推荐105,大小已算适中啦!理由:虽说离炮火越近越好,但有时即使胆子够了,还得考虑对被摄体的干预因素。而且,找一个好位置远远的锁定被摄体等待精彩瞬间的出现实在是一种乐趣。2.必带一个小广角(24.35),正如“我很认真”DX所说的“顾左右而突然言他”之技法用的还是非常多的。而且广角挂在脖子上,可以适当用夹克衫遮挡,当然F5.1V这类“铁块”不太适用,那么大个家伙怎么着都没用,而且挂在脖子上时间长了还容易影响颈椎,不过F型的专业级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加腰平,因为太贵,老百姓不说它。3.拍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得活泼开朗,不仅是轻松,而是要面带微笑--注意是有笑姿而不是笑容,否则人家会以为你在嘲笑他。表现出亲和力,让人家以为“这本来就没什么,一笑了之的事情而已”。这一点简直太重要了,所以心情不好的时候不适合去抓拍,我就曾经有一次表情严肃深沉的去拍一个买水果的小贩,结果闹得人家连同顾客都为这我苦苦相求:“别发了,俺们赚点钱也不容易…”唉,我本来想表现的也是个体业者劳动的辛苦,结果搞得像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官僚…

4.在举起相机按下快门之后,如果被人发现,尽量保持下一个动作的连贯性,比如紧接着摆弄相机,或者看看手表什么的,这时候千万别抬头和人家对视,因为这时候可能被摄体也不确定你拍没拍他,对视就等于先承认了。

现代汉语:我的方法是用995猛按!大方、大胆。还有个小方法就是带上家人,在给她取景的时候,看见有趣的东西转身拍就是了。

墨玄:玩儿数码相机已经11个月了。拍了不少照片,各种各样的。年初,读了林路先生写的《都市灵魂》后,又把我重新拽回了都市题材的拍摄上。近一年的时间,对手头这把“数码武器”的性能也了解得八九不离十。昨天看到这张帖子,兴奋得不得了——终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玩纪实摄影第一条,就是要疾恶如仇。纪实摄影不仅是客观更是你自己的主观表达

这也是自然主义摄影与纪实摄影的分野。”个人认为“纪实摄影”的第一条,并不是“疾恶如仇”。纪实的范围很广,街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在“街头摄影”中,“疾恶如仇”也未免偏激了些。我倒是更愿意将“淡默入世”作为街头摄影的心里起点。毕竟心气不盛才更容易冷静,看到的东西更多。往盛满水的杯子里倒水,水就会满出来。“守猪待兔”也是我常用的方法,而且非常有效。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我并不躲避隐藏。现代都市的人们都挺匆忙,大都没有闲工夫管你是干什么的。在街上拿着相机的人也有很多。人们看惯了,就没什么了。对于街头的摄影者来说,这可是件好事。想让人不关注你的存在,最好的方法也是“淡墨入世”,自己的心态平静了,别人也就不太会注意到你了。如果事事“疾恶如仇”,周围的人当然会注意到你,呵呵,这是真的。

街头摄影十大核心理念(街头摄影是什么)(1)

格桑花开了

马克:我发现就是过年的时候街头抓拍最痛快,大家都非常配合,而且喜气洋洋,不管用长枪短炮都不会引起反感,平常的时候就需要讲究点策略,非长即短,中间端不好发挥作用。

黑马:街头摄影更多的是一种关注,一种对身边周围所有的一切从整体到细节的关注,就象是让你尽情欣赏一个漂亮的美女一样,从长相到体型,这些都是最直观的东西,然后你就会幻想他要是我的LP多好,想到这里,你又会关注这个美女的内心世界,纯不纯洁?善不善良?…打住!怎么说到这儿来了?我想说的是:街头摄影其实跟新闻摄影还不一样,街头上发生的事情只是一件美女的衣服,重要的是要表现美女的风情!如果做不到,那么至少要在这种尝试的表现活动中,表现自己的特点。

街头摄影十大核心理念(街头摄影是什么)(2)

民工

曾阿牛:因为我自己不动手制作黑白,所以只好一直用负片来拍一些比较随意的东西,其余的用反转片。

你提到色彩的问题,我想关键部分可能在冲洗和扫瞄。我的这些照片是用富士100负片,用富士魔术手直接底扫出来的,没有经过PS,所以一般来说会比洗出照片然后用普通平扫出来的效果要好些是不奇怪的。拍这几张街头小品我用的是尼康F601+尼康AF50/1.8标头拍的,这是个便宜的好头,用A档,先左顾右盼,拿着相机对着经过的旁人点测脸部,取得曝光参考值后再根据拍摄对象所处的光线情况考虑补偿,然后就是想办法在不惊动而靠近主体,我的办法是把相机单手抓着自然垂放在腿旁,靠近,依经验选择好这个焦距短应该处于的距离,依经验移动角度构图,然后看着对象的旁边,不注视他,但是其实注意力是在她的身上,选择适当的表情时机按下快门,OK,转身窃喜走开。

以上就是我的经验。希望大家也多多介绍自己的街拍经验,大家交流一下。

sisuzuozuo:我认为街头摄影时机很重要,为了强镜头,有时会不注意别的要素,构图,光线,色彩效果,这在彩照里尤为重要,黑白往往具有简单概括的特点,黑白灰容易凸现主题,而彩色有时会把主题掩埋,这是我得观点.工你猜考,我拍了一些彩照,发现不是很满议.

四平八稳:今晚我刚从"非典"重灾区北京回来,拍了些"口罩"大军的记录片片,快到深圳时车停在"平湖"车站,不进深圳.这时广播说有位疑似病人已在安徽下车了,市卫生局要对我们检查身体,副市长都来了.我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拿出相机就照....全副武装的医生用红外枪测体温...医生发药....车外的保安...等等.最后中止我拍照的是乘警,还要取走胶卷,我说这是好事,是市政府关爱市民的表现等等,最后胶卷没拿,拿着我的证件去请示领导,回来后把证件还给了我,但我也没再拍.只有十几张.

在拍摄过程中,也有医生,乘务员等说"别拍我"等等,我的策略是1.拍一张就换一个地方,在他们没反应过来时我走了.2.边拍边劝,什么留个历史的纪念,就一张等等.3.尽量别用闪光灯,今天没办法,晚上十点多了.我认为拍这种片最主要就是自己的心理素质,首先自己不紧张别人也认为正常,他一看你,你一哆嗦他马上认为你在做坏事.另外你还得想一下为什么人们都怕扛摄像机的,见到在拍没人敢问. 再有如果被拍的人发现了你,惊恐了,愤怒了,你敢不敢先向他走过去?!

qnmiss:我今天看了许多关于街头摄影的问题,主要是用“偷拍”的办法实现街头摄影。我看以前的摄影书里介绍过直角偷拍头的相机附件,在相机镜头前加了这个附件后,不用正对被摄对象,就可以用慢慢地构图、摄影了,现在应该有这个附件卖,好象DX们没有注意到这个秘密武器。

街头摄影十大核心理念(街头摄影是什么)(3)

小贩

v4:街头摄影技巧其实就是抓拍。抓拍是不干涉拍摄对象活动情况下的拍摄。这是抓拍与其它拍摄方法的基本区别之一,也是这种方法的明显特征。抓拍的对象是处于自主自然的运动状态。这是抓拍的又一特征。抓拍是以抓住对象的典型神态或动态的典型瞬间为目的的。所谓的运动状态即以动体自然必然的动态为对象,包括跑、跳这样明显的、剧烈的肢体运动,包括心理活动引起的面部及肢体的微妙变化,如眼神、手势。心理活动虽然表面看起来不是那么激烈,实际上有时也是汹涌澎湃的。还包括进入画面、瞬息万变的各种要素的相互配置与照应。两人交谈,需要考虑交谈者动作眼神的呼应;匆匆的人流中,需要等到从空隙中拍到主体的刹那;光线、黑白……也在不停的变动中。

用“稍纵即逝”来形容抓拍对象的动是很恰当的。对抓拍来说,最满意的底片在一次拍摄里往往只有一张,要不就是“一失时机成千古恨”。运动越是快,越是难抓。而越是难抓,就越能激发起摄影者的拍摄欲望。这种体验,抓拍实践多的人都有过──对方越是动,越是动的快,越是想抓住。一旦对方静了下来,任你去拍摄,拍摄的兴趣反而索然了。抓拍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尊重实际,在客观实际中发现新题材,发现美。深入生活,是抓拍的灵魂和真谛。

二分五:街头抓拍,手头得极其的快。刚掏出相机,被摄者就注意到你了。现在的人非常的奇怪,相机对任何人,他们都很不情愿,特别是拍一些个体经营者,晨练者,走路的人,等等各种人,好象大家心里都有鬼似的,都怀着的戒备的心里,好象俺是记者来着,来曝光的。莫非大家心里都有亏心事。当把相机对准外国人时,从没这种情况,他们都很愿意而且非常配合。从取景器中看到他们面貌都是健康的。那中国人到底在戒备什么呢?

mjw132:把这个帖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觉得DX们聊着聊着就跑题了,从街头抓拍到记实摄影,最后竟然到了在街头拍MM,,我觉得街头抓拍就是在街头拍一些有趣的或者值得令人思考的场景,只要场面好,或者人物表情好,构图有冲击力就是好片子,拍摄者不一定要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和经过,而记实摄影,就是要求拍摄者能够深入进去,把其中令人感动的东西用图片来表达出来,然后去感动观看图片的人,摄影者起的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作用,同时也起着表达自己思想作用,至于在街头拍MM,我个人觉得是浪费胶卷。

街头摄影十大核心理念(街头摄影是什么)(4)

标语

zhsteve:抓拍技法(上)

(源自蒋铎先生的《抓拍实践》)

抓拍,是民俗摄影常用的技法。

摄影对美学的贡献或者说摄影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贵在真实──以生活自身的形式表现生活自身的内容和意义;贵在动态──通过人物及其生活的活的、有动态的、 真情实感的形象来表现人物及其生活; 贵在瞬间精华──固定在照片画面上的是人物及其生活的动态形象的瞬间精华或典型瞬间。而这三个主要特征是由抓拍来实现的。摆拍对于表现民俗摄影的美学特征也有贡献,但要表现的自然、真实、生动、则要具备一定的导演技巧。一个民俗摄影工作者,除非必须运用摆拍手段外,应尽量使用并熟练掌握抓拍的基本技术与技巧,以适应深入各民族拍摄各种不同题材的需要。抓拍,应该成为民俗摄影工作者的一大基本功。 抓拍并不神秘,但作为一种拍摄技法,它确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要正视它,研究它,认识它。这对于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一技法,提高民俗摄影水平,将是大有益处的。

一、抓拍的由来

在摄影史上,摆拍先于抓拍,是毫无疑问的。这是由摄影器材的历史局限所决定的。最初的银版法,后来的湿版法、干版法,因相机笨重,镜头进光量小,底片感光度低等原因,一般只能用摆拍法拍摄。抓拍,是随着小型相机的出现,感光材料感光度的提高,及摄影面向现实生活而发展起来的。尽管在小型相机发明前人们也进行过抓拍的探索。

历史上抓拍的三个基本方法,是这样先后出现的:

纳达尔法──在拍摄对象与人谈话的过程中, 抓拍人的活的形象。1886年8月31日,纳达尔对法国科学院院长、 百岁老人谢弗勒尔进行“摄影访问”时,让他的儿子保罗在谢弗勒尔谈话时拍照,取得了成功。

巴雷特法──偷拍法。1908年10月24日,伦敦治安法庭对妇女参政运动的三位领袖审判时,法庭禁止拍照。英国记者巴雷特把相机藏在帽子里,偷拍了被告三个女性的活的形象。但是,偷拍不是从1908年开始,而是有了手持、可以夹在腋下的相机之后,就开始的。《世界摄影史话》(英·兰福德著,谢汉俊译)103 页刊登的《孩子们在等候一个盛大的游行》照片,是1893年P·马丁偷拍的。

沙乐门法── 开始于1928年。 沙乐门最初也用隐藏相机的方法偷拍法庭审判的情况。但是,他的成名还是因为创造了新闻摄影技法,即在新闻现场,用小相机+现有光+不干涉对象的方法,拍摄新闻照片。

直到现在,这三种方法还经常被人们采用。

19世纪30年代,莱卡(135)和禄来福来相机(120)进入中国市场,我国的摄影家如陈传霖,就提倡用小相机抓拍。张印泉1932年开始用莱卡抓拍。他最满意并认为是其代表作的《力挽狂澜》与《雪地惊鹅》等照片以及许多他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照片。沙飞拍摄的鲁迅与木刻家的谈话,用的就是沙乐门式抓拍法。许多业余摄影爱好者反映“一二.九”、“一二.一六”及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照片,许多摄影界老战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拍摄的大量历史性照片,都是抓拍作品。 由于抓拍能把人的神态和人的生活朴素如实地表现出来,比起细节清晰而人物呆板缺乏现场生活气息的摆拍,有更强的真实感、亲切感,更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性趣,更能激起人们的强烈感情的反映。所以,抓拍作品一经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响和重视。后来,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日益为抓拍提供了便利手段。目前,抓拍法已成为世界摄影技法中一种主要的潮流。

街头摄影十大核心理念(街头摄影是什么)(5)

电动车

二、抓拍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抓拍?1972年7月12日, 周恩来总理曾批评摄影记者:你们“提高得不快”。“摆好了给你们照,你们不会照活的。不是你们服从人家,而要人家服从你们”。(蒋齐生:《新闻摄影论集》) 周总理的批评中,就有抓拍的定义。这就是:在生活现场,不干涉对象,拍摄对象活的形象。并明确指出了抓拍的基本特征:

1.抓拍是不干涉拍摄对象活动情况下的拍摄。这是抓拍与其它拍摄方法的基本区别之一,也是这种方法的明显特征。

与抓拍相区别的是摆拍。摆拍也是一种常用拍摄方法。摆拍要求被摄者按照摄影师的设想、意图为拍照片而组成某种画面,做出某种动作、神情。还有一种拍摄方法叫“摆摆抓抓,抓抓摆摆”、“摆中抓,抓中摆”,实际上属于摆拍。与摆拍不同,抓拍的对象的活动、情绪、神态全是客观的、自在的。摄影者的智慧、精力不是用在组织、摆布、导演上,而是用在认真观察被拍者的活动和情绪上,用在选择理想的画面上。长期这样做,就会养成拍照不干涉拍摄对象活动的习惯。

2.抓拍的对象是处于自主自然的运动状态。

这是抓拍的又一特征。“抓”者,“捕捉”也。静止的对象是无需抓的。拍天安门前的石狮子就用不着抓。抓拍是以抓住对象的典型神态或动态的典型瞬间为目的的。所谓的运动状态即以动体自然必然的动态为对象,包括跑、跳这样明显的、剧烈的肢体运动,也包括心理活动引起的面部及肢体的微妙变化,如眼神、手势。心理活动虽然表面看起来不是那么激烈,实际上有时也是汹涌澎湃的。在文学作品、戏剧、绘画、音乐中,这类心理活动的描写,往往更能打动人。动,还包括进入画面、瞬息万变的各种要素的相互配置与照应。两人交谈,需要考虑交谈者动作眼神的呼应;匆匆的人流中,需要等到从空隙中拍到主体的刹那;光线、黑白……也在不停的变动中。

用“稍纵即逝”来形容抓拍对象的动是很恰当的。对抓拍来说,最满意的底片在一次拍摄里往往只有一张,要不就是“一失时机成千古恨”。运动越是快,越是难抓。而越是难抓,就越能激发起摄影者的拍摄欲望。这种体验,抓拍实践多的人都有过──对方越是动,越是动的快,越是想抓住。一旦对方静了下来,任你去拍摄,拍摄的兴趣反而索然了。

3.抓拍的本质特征是从实际出发。

抓拍不是先在屋子里想好点子,然后到生活里去套,让生活里的人物当演员,去装样子,让客观适应主观。抓拍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尊重实际,在客观实际中发现新题材,发现美。深入生活,是抓拍的灵魂和真谛。那么,到生活里去要不要有个想法呢?是盲目的去碰、去等,还是应该有个目的呢?盲目当然不可取,大体的想法不但应该有,而且必须有。但这个想法必须是来自客观实际的,并非凭空乱想;这个大体的想法是否正确,是否行得通,还要在深入生活的实践中予以检验,并视情况调整。构想不合实际,或构想虽大体符合实际,但出于种种原因,在采访实践中未出现预想的情节、动作、神态,因而空手而归的情况,相当多,那怕千里迢迢,耗费了时光。这种现象看来不正常,其实是正常的。主观设想怎么可能百分之百地实现呢?在这种情况下,或者继续等待、寻觅、观察一番,或者改变原来的想法,或者放弃原来的想法。如果是抓拍,千万不要以“构想符合实际”为由,无中生有的硬去制造。当然,没有什么具体设想,在某种场合,碰到值得拍摄的事情,“顺手牵羊”拍到照片的情况也不少。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你苦苦追求,却一无所获;有时候,无意中,“题目”会主动跑到你面前,把你拦住。不论是事先想到的,还是没有想到的,都必须以客观实际为出发点。以从实际出发为本质特征的抓拍,必然遵循下面这两个规律:第一、在时间上,严格地遵循现时规定性。抓拍只能表现“现时”的事物。从实际出发的“实际”是“现时”的,是正在进行着的事物。对于抓拍来说,这是十分严格的,毫不含糊的,是一种规定性。这同文字报道、故事片显然不同。文字报道、故事片可以描写历史,可以表现“过去”的事物。焦裕禄逝世以后人们照样可以写出精彩的长篇通讯。抓拍则无能为力。漠视这个规律的拍摄方法,就不属于抓拍了。违背这个规律,硬要补拍历史,结果当然难免造成照片中人物神态失真,装模作样,假里假气,经不住推敲。因为事过境迁,人物情绪已不一样了,也造成失实。人家早已举行过婚礼,为了拍照,再组织一个婚礼场面,这不是失实么?

严格的现时规定性要求抓拍者反应敏捷,闻风而动。要求抓拍者不辞劳苦,不分季节,不分昼夜,什么时候有情况,什么时候就出发。

第二、在空间上,严格地遵循现场规定性。明确这一点,是有重要意义的。它说明,一个坚持抓拍的摄影者必须自觉地深入现场,不论多么艰险,多么困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一切有成就的、真正的摄影者,都是这么做的。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起了为抓到新闻照片而倒在拍摄现场的许许多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先躯、前辈和同行,想起了以拍战争新闻照片闻名,最后因拍照片而死在战场上的罗伯特·卡帕的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从实际出发,严格遵循现时规定性和现场规定性,要求抓拍者相机不离身,把相机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以便及时抓拍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的、可遇而不可求的题材。很可能,九十九天都身带相机,但无事可拍,有一天未带相机,就那一天有难得的情况,多么遗憾。不干涉拍摄对象,面对运动的目标,从实际出发,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抓拍的基本特征。

记述法国划时代的雕塑家罗丹艺术观点的《罗丹艺术论》,有这样一段对白:我(葛赛尔,书作者)向他(罗丹)说:“使我惊异的就是你的做法完全和你的同行不一样。你的同行我认识不少,而且看见他们的工作,他们叫模特登上台子,吩咐他们摆出这样那样的姿态,甚至随心所欲,时常要去弯曲或伸直模特儿的臂和腿,全凭自己的意思……完全像摆布有关节的木头人一样,这样,他们才开始工作。你呢,相反,你等模特儿做出一种有意思的姿态,然后把这姿态塑了出来──这样,好像是你服从他们的命令,更甚于他们听从你的吩咐”罗丹说:“我不是服从他们的命令,而是服从自然的命令。我的同行,像你所说的那样去工作,当然有他们的道理,但是那样粗暴地对待自然,把活人当作木偶,他们拍出的东西,恐怕要有做作的死板的那种危险。”罗丹还说:“我把观察到的活生生的运动捉住,而不是硬做出这些运动。”罗丹这里所说的“自然”,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生活”。他的雕塑方法和艺术见解,为我们摄影术中的抓拍作了一个恰当的、生动的注解,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抓拍,很有启发。作为一个用泥巴或石头塑造人物形象的雕塑家,敢于说、而且做到了把“活生生的运动捉住”(有他的作品《思想者》、《巴尔扎克》和《老妇》等为证)。何况今天我们这些手里有具备高速快门的相机、高速胶卷、百分之一秒就能解决问题的摄影者呢?我们应该作罗丹式的摄影者,立志捕捉活生生的运动。

街头摄影十大核心理念(街头摄影是什么)(6)

小贩

文字来源于色影无忌网站论坛,摄影作品作者简介:宋渭涛,笔名骊泉,陕西临潼人,中共党员,经济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渭南市摄影家协会理事,摄影作品和文章多次发表于《人民摄影》、《中国金融工运》、《中国保险资产管理》、《照相机》、《渭南日报》、《华商报》等报刊杂志网络,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渭南分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