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怎么斗不过李鸿章(李鸿章的杂碎左宗棠的鸡)

如今在美国比较受欢迎的中国菜,多是19世纪中期,随着金矿华人劳工和铁路华人劳工带入美国的,美国史学界的共识是:第一代中餐馆诞生于19世纪5、60年代的洛杉矶或者旧金山,当时洛杉矶不过是个人口不足5000人的小镇,所谓的中餐厨师,也只是普通劳工里比较会做饭的几个人。

左宗棠怎么斗不过李鸿章(李鸿章的杂碎左宗棠的鸡)(1)

美国本土中餐馆的发端,主要由广东、福建一带下层民众的日常饮食构成,一开始不但完全无法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反而被美国人刻意丑化和嘲笑,19世纪到20世纪交接,美国出现了所谓的排华运动,没有新的华人进入美国,中餐馆的经营逐渐陷入了困境。穷则思变的中餐馆老板们开始花心思提升中餐的格调,具体要怎么做呢?

名人效应。

左宗棠怎么斗不过李鸿章(李鸿章的杂碎左宗棠的鸡)(2)

1896年,李鸿章访美。中餐馆老板们趁机炒红了“李鸿章杂碎”(把自家店改名叫老李记,说是李鸿章的亲戚、后人之类),在中国,杂碎一般指动物的内脏,但美国人不吃这些东西。所谓李鸿章杂碎,只不过是鸡肉、猪肉随便切丝,加上豆芽、胡萝卜、圆椒、豆角等各种菜切丝炒在一起,完全没有技术含量。但因为冠了李鸿章的名,瞬间走红全美,以至当时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特意约姑娘去吃杂碎。

左宗棠怎么斗不过李鸿章(李鸿章的杂碎左宗棠的鸡)(3)

可话说回来,中国人吃到这道菜是什么感触?有一位名气比李鸿章还大的人去吃过。1903年梁启超游历美国,在纽约一家中餐馆品尝到了这道著名的“杂碎”,吃过之后他说:“然其所谓杂碎者,烹饪殊劣,中国人从无就食者。”翻译成白话文是:“这道所谓的杂碎,做的太差,我们中国人是不会吃的。”

又过了几十年,上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访美,吃过这道菜之后,也说:“不好意思,这丝毫没有让我想家的感觉。”

左宗棠怎么斗不过李鸿章(李鸿章的杂碎左宗棠的鸡)(4)

到上世纪2、30年代,洛杉矶发展成了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中餐馆也搭上了这班快车,除了李鸿章杂碎,还发展出了酸甜肉、酱油鸡等多种菜式,这些菜基本都是一个特点:肉多,酸甜口,酱汁粘稠,再无其他。

上世纪中叶,又一道“中国菜”流传到了美国,便是“左宗棠鸡”,据说这道菜是一位原籍湖南的台湾厨师彭长贵做给一位来台访问的美国舰队司令吃的,制作方式简单粗暴,将鸡肉裹粉炸制,淋上酱汁,加干辣椒翻炒,这位司令官吃了觉得很美味,便问彭长贵这菜叫什么名字?彭长贵想了想,抬出清末湘军著名将领左宗棠,由此得名左宗棠鸡。

左宗棠怎么斗不过李鸿章(李鸿章的杂碎左宗棠的鸡)(5)

后来,彭长贵到美国发展,将左宗棠鸡带到了美国,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来他的餐厅用过一次餐,也对“左宗棠鸡”赞不绝口。加之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美国兴起了一股吃中国菜的热潮,这道菜便迅速名扬全美。各地的中餐馆纷纷模仿,不管是不是正宗,皆冠以左宗棠将军的大名。在不断山寨的过程中,原本不甜,重酸辣的左宗棠鸡被强行改成了酸甜口,据说多年后连这道菜的发明者彭长贵老先生都很不满意。

左宗棠怎么斗不过李鸿章(李鸿章的杂碎左宗棠的鸡)(6)

近些年,左宗棠鸡还曾杀回中国,但因为中国好吃的菜式实在太多,根本流行不起来。其他的衍生菜式包括陈皮鸡、西柠鸡无一不是酸甜,重油,大肉,完美符合美国人的口味,至于中国人无法接受,这就根本不是钟爱“中餐”的美国人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