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全文(素书居安思危)

原文:“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畏:担心、害怕。例句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商君书·错法》)

“安”:词典《尔雅》的定义是“定”;《说文解字》解释:“安”是“静”。

居安思危全文(素书居安思危)(1)

无论是“定”还是“静”,都是泰然屹立、悄无声息、没有变化的意思。

存:在。例句有:“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范缜《神灭论》)“畏危者安,畏亡者存”的意思是:担心危情险境,心存危机感,时时小心,处处设防,就能防范危险的发生。站在国家层面,如果为君者常怀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常备不懈,防患未然,就能国存民安。简而言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说的就是“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是保证国家安全、人民安康的重要治国理念。

“居安思危”这一成语源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 年,郑国受到以晋国为首的各诸侯国的进攻,郑国为了自保,派大夫子展出城,与当时强大的晋国缔结同盟。然后晋悼公派人说服各诸侯国释放郑国俘虏罢兵息战,郑国得以保全。

郑国为了感谢晋国,就送给晋国许多礼物,其中包括歌钟、镈和磬,女乐两行十六人。晋悼公决定把乐队的一半赐给为晋国的强大作出重要贡献的魏绛。魏绛连忙辞谢,对晋悼公说:“同戎狄讲和,这是国家的福气。八年中间九次会合诸侯,诸侯顺从,这是由于君王的威灵,也是由于其他人员的功劳,下臣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罢了。”接着,魏绛话音一转,说:“然而下臣只是希望君王既安于这种快乐,而又想到它的终了。《书》上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晋悼公说:“您的教导,岂敢不承受命令。”(原文是:“子之教,敢不承命。”)这就是“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两个成语的由来。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与“畏危者安,畏亡者存”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都是告诫主宰国家命运的君王,在胜利面前,在成绩面前,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要常怀忧患意识,保持高度警觉,做到丰年要想到灾年,和平时期要看到还有战争威胁的存在,千万不可麻痹大意、妄自尊大,这样就不会发生祸从天降而无法应对的危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