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徒步攀爬经典线路(冬日行走京西古道)
上周全家人本着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的初衷,徒步行走了京西古道其中的一条道路,就是王平到圈门这一段。我们从苹果园地铁站附近乘坐929路公交车,一路坐到王平村下车,往西过桥洞,然后沿着道路向南涧村的方向一直步行。
步行了大概20分钟,走到路边一个拐弯的地方,那里停着几辆车,不少人提着塑料桶往下走,还有人扛着装满了泉水的塑料桶往上走。顺着那条土路下去,就进入了徒步的路程。
途中遇到的接泉水的人,他们说这个泉水可以直饮
京西群山,是太行山脉的一部分,构成了京西屏障。群山间的道路是北京和山西、蒙古连接的动脉。说不清从哪朝哪代开始,这些遍布群山的山间小道,把北京、黄土高原、蒙古高原连接在一起,成为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商贸、文化交流的通道。
京西古道不是一条道,而是遍布京西山区众多古道的统称。这些古道当初都是做什么的呢?主要用途有以下几个:
一是运送西部山区生产的煤炭、木材到京城。根据《析津志》记载,元朝大都城盛行用煤炭取暖,所以拉煤运货的骆驼马匹成群结队,往来于西山和京城之间。
二是商贸。当时除了漕运,还有陆路,分别是和东北相通的山海关、古北口;和山西、蒙古相通的居庸关、京西古道天津关。据说京西古道热闹的时候,每天有几千匹骆驼、骡马在路上行走,可见当时的繁华。
三是烧香拜佛的香道。京西山区,有千年古庙潭柘寺和戒坛寺,还有著名的妙峰山庙会。古时候,京城权贵们、老百姓蜂拥而至,成为北京最热闹的活动场所。走的人多了,路也就踩出来了。
综上所述,京西古道像一棵布满枝干的大树,把北京和外部世界紧密连接起来。
京西古道王平段的瀑布
似乎专业徒步者都叫这一段花沟,至于为什么这么称呼,我们也不知道。今年北京雨水丰沛,所以一路小桥流水,溪水潺潺,山涧里的瀑布一个接着一个。冬天都如此好看,想必夏天一定更美吧!
京西古道王平段的瀑布
京西古道王平段的小桥流水
行走在古道上
我们的装备是一人一个登山杖,每人背一个包,每个包里有两瓶水和一些食品。一共带了三瓶功能性运动饮料,除此之外的大保温杯里携带了热水,还有个保温杯里是热咖啡,疲劳的时候,可以提神醒脑。全家人都穿着防风防水的冲锋衣,运动鞋。
行走前,在一个叫“六只脚”的APP上做了攻略,有些博主很负责,写了详细的路线,在每个关键的位置点都拍摄了照片给予指引,这给我们这种“自由行”的徒步家庭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这条古道在徒步线路中属于简易型,虽然如此,考虑到父母的年龄,一切安全第一,累了就慢慢走,不要一味地使蛮力。
实际上,当我们行走在古道上时,时不时看到沿途两岸的树枝上绑着不同颜色的丝带,仔细看才发现,这是各个户外运动团体做的标记,给后面路过的人以道路的指引。这些帮助,无疑也是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前半段路程一路河水潺潺
水面的倒影十分美丽
沿途风光不错,走走停停,拍拍照片。但是看朋友圈里朋友发的照片,市区大雾能见度很低,可是我们行走的地方,阳光明媚,河水潺潺。感慨运气真好,遇到了一个好天气。
西山山脉
走了两个小时,在河边看到一个供路人休息的圆桌,我们在这里进行了野餐。考虑到冬天野外还是比较冷的,所以带了自热米饭,尽量吃口热乎的。一盒酸豆角肉沫饭,一盒鱼香肉丝饭,还准备了补充能量的巧克力和香蕉等食品。
吃饭的时候,环顾四周环境,这里以前应该是个村庄,如今已经荒废了。实际上,我们这一趟感觉经过好几个荒废的村庄,想必当年繁盛的时候,这里商人、马队来来往往,中途一定不少驿站,供这些旅途的商客们休息、整顿。
远古的烽烟、繁忙的商道、筑城戍边以及数不清的传奇故事散落在古道两侧,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足音也都淹没在这千年古道上。
吃完饭后,我们带走了自己产生的垃圾,空盒子和果皮。只有爱护环境,大自然才会赋予我们美景,让子孙后代继续享用。
午餐后前行没多久,又是一个瀑布,在这个瀑布的旁边,就是第一个断崖索道。
断崖旁的瀑布
第一个断崖索道
我和父亲觉得还好,但是母亲似乎有些害怕,但她还是勇敢、努力,小心翼翼地爬了过去。这个索道看起来很难,其实还好,主要短、踩点多,再加上有铁锁链和打进石头里的铁扶手,相对比较安全。父母常年在家附近的各个公园、郊野公园走路锻炼身体,平均每天1万多步,所以体能相对要好。
这段石阶的前方就是第二个断崖的索道
爬过了第一个断崖,没走多久,就到了第二个断崖。这个看起来要比前面那个陡峭一些。我们在徒步的过程中,遇到了4个中年人,两男两女,他们在第二个断崖那里返程了,不再往前走。
第二个断崖看起来似乎有90度,其实并没有,有一种山崖上凿出了一条道的感觉。之前在网上看到当初没有锁链,徒步者徒手攀爬的照片,感觉他们真是很厉害。如今多亏有扶手、铁链子,不然我也不敢爬。有了铁锁链,再加上中间能踩的石头很多,所以也是很顺利地就爬过去了。
这里要给60多岁的二老点赞,他们也攀爬了过去。不过这里还是要提醒后来者,一定要量力而行,身体不适,腿脚不好,或者有恐高症的,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强身健体不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老父亲和老母亲
快爬到顶的老母亲
爬上去后招手的母亲
翻过了断崖后,后面就是平坦的石路了,相对轻松。听说今年雨水充沛,今年夏天,前面有段路被水淹了,很多徒步者都过不去。我们经过的时候,水已经都退了。
山中能见度非常好,忘记在哪里了,能看见远处山顶的雷达站。
走啊走,这一段觉得有些累了
努力走
继续走
终于走到了一个指示牌,告诉我们,左边是黄石港村,右边是谭王路。我们按照计划,走了黄石港村的一条小路,经过一个养鸡厂,一路向上攀爬。这条路不好走,一是感觉一路脏、野、破,荒凉,心里没底儿,特别害怕走错了。二是都是上山的小道,碎石多,走的人累。好在这条路上,一路都有户外运动者绑的丝带标识,证明这条路是对的。所以我们三个人咬紧牙关,拧成一股劲儿,一路走上来,终于看到了峰口庵。
峰口庵
峰口庵山垭口处建的关城,至今犹存。关城西侧为一块平地,为峰口庵庙堂遗址和马王庙遗址。马王是主管大牲畜的神灵,而大牲畜是山区的主要运输工具,故而京西山区多处建有马王庙。峰口庵关城原来是古道之上收税的卡子,为了保证京城的煤炭供应,官府特别规定,免征煤炭运输税。
峰口庵的不远处就是蹄窝,它俩不在一个方向,蹄窝的方向再往前一直走就是潭柘寺。我们在这里遇到一个红衣服的小伙子,他说自己徒步走的路线是:圈门——潭柘寺——峰口庵——圈门。真是厉害啊!
蹄窝
蹄窝
古道上的蹄窝是怎么来的呢?石质的道路上真的会被用来驮运的牲畜踩出这样的蹄窝吗?带着疑问,我上网查询了一下,专业人士人士撰文写道:“如果仅仅是骡马或驴子的角质本身踩踏,只能在土体道路上留下蹄坑,难以将白云质灰岩磨损出明显的滑动沟槽及深坑。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凡是长途运行劳作的骡、马、驴、牛,都要挂上铁掌,以避免过度磨损牲畜的蹄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北方农村到处都有马车以及驮畜,甚至仅仅是种田的牲畜都需要挂掌。其中,牛挂的是两片双掌,而驴马骡则挂的是半圆形铁掌。”
这么一解释,就明白了。
另一个角度拍摄的蹄窝
我们看完蹄窝,又返回了峰口庵的那条道。走过去,道路开始变成一条很宽的一直盘旋向下的石头路,这条路也叫天梯,我感觉不好走,硌脚,不舒服,比古道难走。
老父亲
老母亲
走了好久好久,终于走到了山下的道路上。接着走,经过拉拉湖。这时,如果继续沿着公路走,走到圈门的话,需要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在父亲的带领下,徒步横穿山沟,从山沟里过去,节约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沟里也看到很多户外运动者绑的丝带,看来我们的选择是对的。
从山沟里上来,看到几个徒步者在攀爬另一个有名的天梯,这是在一面大石壁上凿出了一道道石阶,没有锁链。听当地老乡说比较滑。由于我们是从山沟里横穿过来的,所以就没有冒险爬这个天梯下来。
下来看到的天梯
天梯
从这个天梯走到圈门牌楼需要56分钟,途中经过天浮桥村,还有一个叫“国砚山庄”的地方,有民宿、会议室、户外拓展什么的,看样子曾经应该很热闹,估计是受疫情影响,当下感觉很荒凉。路灯亮起,天色慢慢暗下来,我们一直埋头赶路,也没有好好看两边的风景。终于在下午5点多走到了圈门牌楼跟前的公交车站。
这一路,我们顺利地走完了王平到圈门牌楼的全程。这不是一次即兴旅行,按照计划,想看的点都看到了,总体来说是轻松愉快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