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注释(红色诗词鉴赏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红色诗词注释(红色诗词鉴赏假使我们不去打仗)(1)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作者:田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作者简介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徽无为人。1933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次年加入“左联”,参加《文学丛报》《新诗歌》的编辑工作。1935年任《每周诗歌》主编,创作并出版处女作《未明集》。1936年出版短诗集《中国牧歌》和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1937年赴日本,抗战爆发后,回到上海、武汉等地参加救亡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解放区,一边做行政工作,一边创作。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协创作部副部长、河北省文联主席等职。代表作有《给战斗者》《赶车传》《戎冠秀》等。

创作背景

1938年春,田间来到延安,日趋严峻的民族危机使诗人忧心如焚,沉重的责任感迫使他寻找更为有效的宣传武器。于是他同柯仲平等人发起并组织了街头诗运动。街头诗,顾名思义,就是把诗歌贴在街头上,写在墙头上,给大众看,给大众读。街头诗的兴起,一方面是顺应抗战宣传的需要,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广大群众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故而鼓励并激发群众的抗战热情,就成为了文艺工作者战时的创作任务;另一方面,边区纸张紧张且印刷困难,这是催生街头诗的另一个原因。田间在根据地的街头诗运动中起着提倡和示范的作用,有“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等美誉。他的名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正如警世洪钟,声声震耳,召唤大众奔赴战场保家卫国。

红色诗词注释(红色诗词鉴赏假使我们不去打仗)(2)

这首诗篇幅短小,只有六行三十四个字,但意义完整,饱蘸着浓烈的民族义愤和爱国情感。第一句以假设起头,抛出了一个战争年代摆在全民族面前必须回答的问题:“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没有铺叙,没有过渡,没有迂回,没有委婉,中间两句诗直截了当地给出了答案:是刺刀刺进胸膛!是敌人血腥的屠杀!肉体的毁灭已经令人胆寒,然而诗人还要用一声“看”警醒“我们”:忍让和懦弱只会助长敌人的嚣张气焰,不去战斗、苟且偷生的后果,不仅是个体无意义的死亡,还会连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遭受羞辱和嘲弄。最后两句含义深刻,极具份量。尤其是“指”这个动作,活脱脱勾画出侵略者轻蔑又骄横的姿态;而一声“奴隶”更反衬出任人宰割的被杀者可怜又可悲的境遇!“不去打仗”导致的结局是任何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都不能忍受的,那么应该怎么办?诗人没有继续说下去,但结论已经不言自明。只有去打仗,去同侵略者搏斗,同仇敌忾,血拼到底,才不至于国破家亡,人民的尊严沦丧。

红色诗词注释(红色诗词鉴赏假使我们不去打仗)(3)

在艺术方面,首先,这首诗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街头诗虽然与政治口号、标语有相同意义,但它更加具体生动,善于将深刻的民族大义溶于生活细节中,以直观的图景描绘唤起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以论辩的形式展开,用反证法推演出我们必须去打仗的结论,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同时又借助民族感情的因素,激起读者的内心风暴,引发强烈的震荡,继而起到宣传鼓舞作用。其次,这首诗突出了明快质朴的风格特点,朴实通俗的描述和昂扬激越的格调相得益彰。用闻一多的话来说:“这里没有‘弦外之音’,没有‘绕梁三日’的余韵,没有半音,没有玩任何‘花头’,只是一句句朴质,干脆,真诚的话,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由于街头诗的受众以普通市民和乡村农民为主,为了便于传播和接受,它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往往比较简单。但在形式上又有设计。《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全诗连缀起来就是一句话,但通过诗句分行,造成朗读的中止和间歇,就形成了急驰的旋律。在旋律的起伏中,读者的呼吸也紧张起来,读者对诗歌的情绪获得了更强有力的感应。同时,这首诗犹如进军的战鼓,行与行之间通过字数变化形成顿挫,特别是中间夹杂着“看”这个鼓点式的词语,不仅使读者把注意力引向“看”的内容,更使诗歌在节奏感之外又增强了气势和力度,使短小的诗行充溢着战斗激情。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张岩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