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

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1)

前段时间,清宫剧《延禧攻略》火了。

这部剧火了之后,不断有记者打电话采访张宏杰。

张宏杰,《乾隆:政治,爱情与性格》一书的作者。书中有个章节叫《皇帝的爱情》,专门讲述了乾隆和孝贤皇后的感情生活。

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2)

张宏杰与秦岚合影

大学时期,张宏杰读了戴逸的《乾隆帝及其时代》。戴逸的这本书,虽然没有专门写乾隆的感情生活,但它分析过乾隆政治风格的变化始自乾隆十三年,诱因之一是孝贤皇后的去世。

张宏杰受此启发,遍寻资料,然后详细地叙述、分析了乾隆和孝贤皇后的爱情。

市面上写乾隆的书,多写乾隆的文治武功、杀伐果断,或者将其塑造成风流天子。区别于这类书籍,张宏杰首开乾隆深情人设之先河。

言人之所未言,光凭这点,就足够了不起。

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3)

1990年,张宏杰考上了大学。文史哲专业素来面临就业难等问题,在父母的要求下,他进入了投资管理系。

倘若看过电影《中国合伙人》,就会发现80年代大学之宽松氛围,和今天没什么两样。

90年代亦然。大学生旷课,是家常便饭。张宏杰也经常旷课,只不过,别人旷课是泡录像厅,他是泡图书馆。不知不觉中,他的知识储备扩大了N次方。

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4)

张宏杰游玩日本大阪城

早在初中阶段,他就迷上了阅读。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初中生课业压力轻,课余时间多到让人怀疑日子总过得太慢。

为了打发时光,张宏杰就在辽宁省朝阳市图书馆办了借书证,他在父亲的单位也办了借书证。单位有工会,工会配置图书馆,他三天两头往那跑,去那读《参考消息》、《新华文摘》……

那个年代,几乎没有所谓的“轻阅读”、“软阅读”,更没有网文、朋友圈爆文,张宏杰所接触到的都是世界名著,诸如《基督山伯爵》、《鲁滨逊漂流记》、《名利场》……

张宏杰调侃自己“爱装”,爱把自己弄得与众不同。所以,越难读懂的书,他越要读。

他在《历史的局外人》中提到两件小事:初中时,他曾一连几天占领公园里的长凳,强迫自己读《小逻辑》;某年夏天,他去北戴河旅游,坐在大巴前排,手捧一本《愤怒的葡萄》,因为读不懂而愤怒了一路……

上大学以后,课余时间更充裕了,张宏杰可以尽情地看书。机缘巧合,他在大连市图书馆读到了戴逸的《乾隆帝及其时代》,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历史的看法,也为他多年以后研究乾隆埋下了伏笔。

历史曾是张宏杰最讨厌的课程之一,他觉得,历史教科书就像把一盘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好菜冷却、风干,分解成各种原料:维生素、糖、盐、味精,让你一样一样地吃下去。

而戴逸的《乾隆帝及其时代》像一剂瘾,让张宏杰疯狂爱上了历史。他又惊又喜地发现,原来历史还可以这么写!戴逸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代、地名、索引,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活生生的人。

除了这本《乾隆帝及其时代》,张宏杰的启蒙书还有《草原帝国》、《万历十五年》……他半开玩笑地说:“这些都是有点散文笔法的读物。如果一开始就让我啃好多历史方面的学术著作,可能我对历史也不感兴趣了。”

曾看到过一句对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作者)的评价:文学英雄的力量能够重新点燃世界的阅读兴趣。

张宏杰对历史的兴趣,正是由黄仁宇、戴逸等人点燃的!

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5)

大学毕业后,张宏杰供职于辽宁省葫芦岛市某家银行。

彼时,银行工作流程简单,一周的工作,仅用一两天就能完成。同事们会用报纸糊起窗户,通过打牌来消磨时光。张宏杰再次不走寻常路,他通过写作来打发时光。

张宏杰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3年内写出30万字。如果这30万字都不能发表,他会永远放弃写作。

这并不意味张宏杰对兴趣的坚持是以3年为限。其实,这3年是试错的过程,是自我认知的过程。

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6)

当被问及“身为一名历史作家,您认为天赋和勤奋各占多少”时,他坦言:“天赋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勤奋。”

然后,他指了指面前的茶杯:“就拿我面前的这杯茶打比方,勤奋是水,天赋是茶叶。没有茶叶,加多少水,也成不了茶水。”

不管有没有才华,3年也能看得差不多。好比走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告诉自己往前走3公里,再看不到什么东西就返回,不可能漫无目的地走下去,要懂得及时止损。

立下3年之约的不久后,张宏杰的才华如锥处囊中,露出了尖尖角。他的作品先后刊载在《鸭绿江》、《钟山》等重量级期刊上。

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7)

作品刊载以后,张宏杰希望同事,某天能在某本杂志上突然看到自己的名字。

年轻时,希望自己写的文章一鸣惊人,这是很正常的心态。张宏杰表示现在早就不这样想了,但如果时光倒流,回到青年时代,他还会这样想。

某次偶然机会,张宏杰身处的银行的行长王毅,读到了他的一两篇文章。

起初,王毅是持不屑态度的,因为当地不乏文学青年搞创作、自费出版,但水平一般。王毅刚开始觉得张宏杰也可能是此类人,但在读过他的一两篇文章之后,改变了看法。王毅觉得他的文章挺好读,且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基于这点,王毅给张宏杰提供一点便利,默许他每周只需上班一两天,其他时间可以待在家里写稿。

当然,这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公心。公心倒不是说基于银行发展的考虑,王毅可能只是朦朦胧胧地觉得,这对社会来说是好事。

“我们银行里头这么多人,也不缺你张宏杰一个干活的。但如果社会上能多一个作家,可能是一件好事。”

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8)

在行长王毅的默许下,张宏杰每周能有四五天待在家里,闭关创作。

张宏杰在《历史的局外人》中记录了那种状态:每天清晨醒来,他先出门跑步,然后回家洗澡。洗完澡,邻居陆陆续续出门上班了。然后,泡上一壶茶,书房静得能听到电脑开机的响动。伴随着茶烟升起,一天的创作开始了。

可以说,王毅给张宏杰提供了极其便利的创作环境,但如果张宏杰的生命历程中没遇到有情怀的王毅?抑或是张宏杰毕业后,没进入银行工作,做的是另一份“不清闲”的工作,他还会走上写作这条路吗?

张宏杰笃定地回答:“应该会。好比一个机器里头有很多零件,我属于不很符合规格的那种零件。放到哪,它都会从机器里掉出来。然后,自己走自己的路。”

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9)

张宏杰创作,需要一个“静”的环境。外头有人聊天或者播放音乐,他都写不下去。

这个“静”,不仅指安静,也指心静。

婚后,因为妻子的意愿,张宏杰一家定居北京。北京生活压力大,需要琢磨房子、这个那个,人心浮躁,很难全身心投入创作。

相比北京,张宏杰更爱待在故乡——辽宁省葫芦岛市。在这座小城,饭后可以散步,街上行人也不多。走不远,有山有海,“感觉特别好!”所以,他没事儿就回趟故乡。

早些年,张宏杰曾在老家附近的树林里开过一片菜地,颇有几分“种豆南山下”的韵味。

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10)

张宏杰游玩云南碧塔海

不光是向往自然,写文章也很“自然”。

在《历史的局外人》自序中,张宏杰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两个成语来形容自己的写作。

“今天对这个题材感兴趣,写一篇;明天对那个题材感兴趣,写一篇。有时是穿插着写,这个题材写乏了,放下,再写另一篇。两篇文章之间完全没关联,题材也不同。”

他的成名作《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就不是一本“主题先行”的书。他写了十几篇历史人物随笔后,才发现其中7位生活在明朝,恰好又是不同身份,放一块儿,遂成了《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张宏杰从不“为了写而写”。

他几乎不开专栏,即便开,所发文章也都是之前写好的。“不像金庸写小说,报纸在那等着,必须写出来。”

他曾经运营过微信公众号,那一个月,他的心态很不平稳。因为在微信公众号上写文章,会在意阅读量和留言评论。如果当天数据不好,就会想明天写一篇点击量更高的,或者不自觉地追热点。这样的话,文章内容会停留在浅层面。文章的生命周期也较短,再过一两年来读,可能就没有价值了。

为了正儿八经地搞创作,他暂停了微信公众号。

但这并不代表张宏杰与社交平台绝缘,他其实是微博的爱好者。因为微博几乎不消耗时间,茶余饭后,甚至如厕,只要有两三分钟间隙,就可以瞄一眼,发一条。

在微博上,你能感受到他的平易近人。

他在微博上和读者互动频繁,别人提及他的书,或者有什么评论,他几乎都会转发、回复。

浏览他的微博,时不时会被逗乐。比如他最近发了张图,配的文案是:连续两次都是这样,看来四大发明之一真的够呛了。

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11)

再比如他开完讲座,顺手发了条微博:这是我讲座当中很特殊的一次,女性观众多于男性。末了,配一个“大笑”的表情。

哪像个高冷的学者啊?!

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12)

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13)

张宏杰身为学者,文字却一点都不“高冷”。

“历史比小说更有趣,我想做到的就是这一点。历史事件在史书中已经被风干,成了脱水食品。我的努力就是给这些食品浇了一壶清水,让它们又一次翠绿可人。”

张宏杰戏称自己是一名“半路出家(非学院出身)”的历史作家。他原先注意到很多历史作家是“半路出家”的,易中天、吴思(《潜规则》作者)、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作者)、当年明月……这些人都不是“科班出身”(历史专业)的。

“半路出家”的,这类人本身对历史感兴趣,且是纯粹的个人兴趣,没有外力去强迫他们。一开始吸引他们的那类书,应该都是易读的。受这类书启蒙,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也比较易读。

相反,“科班出身”的,因为受过专业训练,一写就是学术的题材、学术的腔调。好比做科学实验,为了达到实验推导的结果,忽略了过程是否好看。普通读者难免有阅读障碍,“中间隔了层毛玻璃似的”。

“半路出家”的张宏杰,反而不受学术条条框框的束缚,字里行间个性洋溢,笔下人物血肉丰满。

莫言如是点评他笔下的吴三桂:

在我们心目中汉奸的代名词“吴三桂”三个字,经过他的笔墨滋润,一变而成了一个“外表兼具北雄南秀”的美男子,一个在战场上冷静、坚决,无与伦比的战士,一个曾经视荣誉如生命的忠臣孝子,一个在历史的夹缝中被挤压、被扭曲的痛苦灵魂。

对了,忘记说,这段话出自莫言的一篇文章,文章标题跟莫言钟爱的黄土地一样粗犷直白,就叫《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好看?》

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14)

不仅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点赞了,印刷厂工人也点赞。

学者丁东写过:他把张宏杰的一篇文章推荐给《社会科学论坛》,当刊载张宏杰文章的那期付梓时,印刷厂工人竟然读张宏杰的文章入迷了。印刷厂工人说,整本杂志就数张宏杰这篇好看。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一句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这句诗是唐宣宗写给白居易的,夸赞白诗通俗易懂。

相传白居易写诗,追求“老妪能解”,每写完一首诗,都要询问老妇女能否读懂,不懂就改。

白居易的读者人群覆盖之广,上至皇帝,下至妇孺。然而,这丝毫不掩其文学价值。

同样,如果能让历史写作既通俗易懂,又兼具史学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十点人物志 x 张宏杰 对谈

十点人物志:左宗棠的功业、才干,不在曾国藩之下。为什么曾国藩入选了“两个半完人”,左宗棠却没入选?

张宏杰:实际上,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曾国藩入选了。或许是因为曾国藩把自己的缺点表现得比较明显,起码在《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中,曾国藩是敢于袒露缺点的。

左宗棠身上有传奇性,很单纯、很刚烈、很纯净,非常适合写进戏曲和小说。跟左宗棠相比,曾国藩更复杂,也更有弹性。

为什么说曾国藩是圣贤?一方面,曾国藩在理学方面的修养更深。另一方面,曾国藩的道德境界比左宗棠更宽阔。曾国藩能容纳左宗棠,但左宗棠容纳不了曾国藩。

我刚出版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写到了曾、胡、左、李之间的关系。曾左晚年失和,闹掰之后,曾国藩从未说过左宗棠一句坏话,还嘱咐自己的孩子:“我跟左宗棠有矛盾,那是我们上一辈人的事,你们这代人该怎么尊重左宗棠,还怎么尊重。”

十点人物志:为什么市面上的成功学著作关于曾国藩的多,关于左宗棠的少?

张宏杰:可能跟《曾国藩家书》的影响有关,因为《曾国藩家书》写得比《左宗棠家书》更用心。

曾国藩把人生经验写给弟弟、儿子,其家书质量远高于左宗棠。

《左宗棠家书》除了告诫家人勤奋、节俭之类的老生常谈,剩下的就是骂孩子。

而曾国藩把自己的人生心得写进了家书,现在很多成功学的书,其实是在分析《曾国藩家书》的内容。

十点人物志:您觉得曾国藩身上的特质,和哪几位历史人物有相似之处呢?

张宏杰:用人方面像刘邦,谨慎性格像郭子仪。另外,他和王阳明多少有相似之处。俩人都是理学家,既有理论,又能把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

参考书目:张宏杰 著 《历史的局外人》

访谈中,某些对话内容过于口语化,所以没有完全遵循原话整理,而是转化为书面语。有删减。

十点人物志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十点人物志授权

延禧攻略沉壁为什么害璎珞(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15)

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皇帝的政治、后宫与人生。

读懂了这个人,

你就读懂了中国历史,

读懂了中国政治。

他是人类历史上实际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人类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君主之一。

他身高一米六六左右,有81.25%的满族血统,6.25%的蒙古族血统和12.5%的汉族血统。他风度翩翩,举止优雅,武功骑射功夫出众,又文采风流。他是一个重情又长情的男人,与皇后举案齐眉,伉俪情深;但又一生宠爱无数,后宫收藏了天下各地的美女。他是父亲雍正最器重的儿子,然而登基后马上推翻了父亲的政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也曾残酷无比,杀人如麻。

他一生拥有多重角色——既是政治家,又是学者,同时还是诗人、旅行家和猎人。

乾隆皇帝,本名弘历,姓爱新觉罗,1711年八月十三日,出生于北京,属兔。九岁到二十五岁,是皇家私塾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十七岁,与出身名门的富察氏结为夫妇,伉俪情深;后又陆续添置配偶二十八人,育有子女二十四人,其中十六子,八女。二十五岁登基,正式开始皇帝事业——给父亲雍正的政敌们平反,豁免了全国的农业税,博得宽大仁慈的美名。四十九岁,平定新疆,威名远播,达到其个人职业生涯的顶峰。工作六十年之后,八十五岁,为了不超越其祖父康熙工龄六十一年之数,办理了离休手续,在他禅位后第二年,华盛顿宣布拒绝担任第三任总统。八十九岁去世,最后一个职务是太上皇。去世四十一年后,当年曾受过他接见的英国人小斯当东推动英国议会通过了发动鸦片战争的提案,掀开了中国百年耻辱史的序幕。

扫上方二维码即为京东购书页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