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与sim卡有区别吗(eSIM的时代终于要来了)
作者 | 路遥
前段时间发布的iPhone14系列,实现了不再拥有SIM卡槽,用户只能使用eSIM(嵌入式SIM),不过仅限于美版,紧接着又有网友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留言询问了关于eSIM卡的问题,“我国是否有eSIM手机卡的推广计划?”
话题一出,便激起不少网友的讨论,也把沉寂了好一段时间的eSIM重新带回大众视野里。
其实早在2011年,苹果便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也就是eSIM的雏形,而到了2018年iPhone XS系列上,其就已支持单实体SIM卡 eSIM卡的双卡双待功能。
而国内,直到2021年7月,北京移动才正式上线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支持带有蜂窝网络版本的Apple Watch等设备开通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
图源于网络
可以看到,即便是用于可穿戴设备的eSIM,都是花了这么长时间去运作才正式上线,那么适用于手机的eSIM,我们还要等多少年呢?
一、eSIM在国内现状事实上,早在2018年,三大运营商就开始了eSIM业务的试点和布局。5月,中国移动物联网推出国内首款eSIM芯片,随后中国移动在上海、广州、天津、成都等7个城市正式推出“eSIM一号双端”服务。同年,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也推出了eSIM服务,但最初这些应用服务仅限于相关的定向语音和短信服务。
目前,如果手机只配eSIM卡,一旦手机出现问题,我们无法像以前一样取出SIM卡并立即联系他人,只能等待运营商重新发送新的eSIM。
更重要的是,eSIM的安全机制还有待完善。
由于eSIM终端依靠远程访问获取数据,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发送方和接收方都可能受到中途入侵或干扰,导致用户数据泄露。另外,目前eSIM功能无法实名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同时,不同的运营商有自己的技术准入标准和门槛。现阶段,直接在手机上操作不同运营商之间的“携号转网”功能虽然已经上线,但是依旧没有太多人愿意尝试,原因就是你的号码独一无二,并且绑定了众多业务,怎能轻易割舍。
2020年,三大运营商均已获得工信部批准“在互联网等领域开展eSIM技术应用服务”,运营商已为其他可穿戴智能设备启用eSIM业务功能,只需通过eSIM功能与手机绑定,即可使用同一手机号下的数据服务。
而针对国内手机究竟多久能用上eSIM的问题,工信部答复称:
“我部高度重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坚持在确保用户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目前,我部正组织相关单位,研究推进eSIM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及智能手机设备上的应用,待条件成熟后扩大eSIM技术应用范围。”
图片来源:IT之家
或许再过几年,国内eSIM手机就能真正的应用到手机上了。
二、eSIM 填写 IMEI 就能换卡?会不会导致盗号猖獗?eSIM并不是无SIM,其本身就是一块芯片替代了过去插槽 卡(芯片)的模式,这几十年的技术差距,eSIM这颗芯片本身可以做到难以破解,就像银行卡的芯片一样。如果能轻松复制,那么过去几年欧美的eSIM推广应该早就暴露出问题了。
eSIM数字授权的机制也可以通过运营商后台直接撤回,难以被犯罪分子盗用。
而且要激活eSIM 需要IMEI和EID,其中EID是eSIM芯片的序列号,你可以虚假 IMEI,但是EID是加密的,这个不好擦写。
同时还具有多个优点:
(1)节省空间没有实体卡,不需要在所有硬件终端设备中预留卡槽空间,手机卡发着就可以考虑把更多而位置留给电池、摄像头等其他硬件。
(2)更强的稳定性因为是嵌入到芯片中的,所以抗震性更强,耐高温,稳定性更强,防水性能更好。
(3)一号多端就像前面说的那样,eSIM对于硬件设备制造商来说,不需要连接各种运营商,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对于用户来说,eSIM卡可以只用一个号码共享用户的所有设备。
(4)连接起来快速灵活eSIM允许用户远程下载和安装运营商配置文件,可以通过一个号码管理单个用户下的所有设备,某个运营商信号不好时,就可以切换到其他运营商。
三、写在最后虽然eSIM似乎可以替代笨重的物理SIM,但这种微小的变化可能会产生更大的链式反应。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的传统角色将被重新定义,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运营商只选择开放可穿戴设备eSIM的原因。
目前来看,运营商已经具备了在把控安全的情况下开放手机eSIM业务,但问题是用户并没有eSIM手机的刚需,也就是说,未来还是要根据需求和技术发展来决定eSIM的应用,就像前几年的苹果一样,支持SIM eSIM的模式,把难题留给运营商,如何有利的的推广将是关键。
参考链接:
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13721.html
https://www.ithome.com/0/641/140.htm
来源: 51CTO技术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