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主要讲无我无相四个部分(无住生心金刚经系列导读之四十三)

于晓非

无住生心

清净心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老师说,须菩提啊,那些大菩萨们,应该按照我下边说的去生起他的清净心。清净心的“心”,指什么心?结合《金刚经》后边的经文,这个心指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通俗地讲,就是成佛的心。当然大乘佛法的成佛,不是自我的成佛,而是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个心是世俗谛菩提心。什么是“清净”?佛教说清净,对应的那个词叫“染污”或“杂染”。那什么是清净、不染污?基于空性而发的菩提心,就是清净的心。所以生清净心,就是生起菩提心。大菩萨们应该怎么样生起菩提心呢?

金刚经主要讲无我无相四个部分(无住生心金刚经系列导读之四十三)(1)

无住生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不管是在十二处,还是十八界里,六尘表征的都是凡夫所感知的自以为存在的外部世界,又叫“外境”。那么大菩萨们生起的菩提心,不住于六尘,不住于外境。为什么?因为在胜义谛上,六尘是空性。因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菩提心是无住而生,也就是基于空性而生,如果有一丁丁点儿的不空,那就是有所住。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基于空性而生起度一切众生的世俗谛菩提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在中国很出名,因为禅宗六祖惠能就是在这句话上见性大悟的。

惠能禅师和《金刚经》这句话很有缘。他老人往昔相似相续的多生累劫的修行,在这一生即将见道了,《金刚经》这句话触发他老人家见性,这是惠能老人家与《金刚经》这句话的缘分,因此这句话出名了。但是,我们看这句话法义的时候,不要因此对这句话作过度诠释,把这句话解释出很多原本没有的法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基于空性而生起度化众生的菩提心。基于空性而发的菩提心是真实菩提心,在大乘佛法里,这是大乘菩萨修行之所依。

《金刚经》第十段的第二部分讲了两件事儿。第一件事儿,菩萨的修行就是庄严佛土,但是庄严者非庄严,只是名庄严。第二件事儿,菩萨的修行之所依,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无住而生的菩提心,是基于空性而生的菩提心。这是这一段的法义。

须弥大身

看第十段经文第三部分: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老师问须菩提一个问题:假如有一个人,身体大得跟须弥山一样,你说他的身体大不大?须弥山是印度古人认为的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最高的那座山。如果用今天的话语比喻的话就是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谁的身体大得会像须弥山一样呢?在大乘佛法里,见道的菩萨、见实相的菩萨,身体庄严无比,大如须弥山王。没有见道、没有见实相的菩萨,他们的身体,跟我们凡夫没有太大差别。真正见道的菩萨,见了诸法真实性的菩萨,用佛陀的二时教法叫见“实相”的菩萨,也就是登地菩萨、修道位的菩萨,从大悲的愿力和修行的无量功德上,会成就法性身,而法性身大如须弥,非常地殊胜庄严,而且对我们凡夫有着巨大的加持力,巨大的摄受力。所以大菩萨讲法对众生是有摄受的。但遗憾的是,菩萨这个大如须弥的法性身,我们凡夫看不见。大菩萨们在我们凡夫眼前显现的是化身,是我们凡夫能见到的肉身。这里讲的“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指的是见道大菩萨的法性身。老师问须菩提,他的身体大得跟须弥山一样,身体大不大?看下边的经文: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哎呦,老师,太大了。

“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即便他身体大得跟须弥山一样,但是佛说根本就没有身,菩萨的法性身,依然是空性,“是名大身”,只不过是佛陀为了度化众生,在名言上说他身大,说他具有大身。

这是《金刚经》第十段第三部分的法义。

总结一下,第十段讲了三件事儿:菩萨听法无所得,菩萨修行无所得,菩萨证果无所得。第十段我们学习圆满了。

恒河沙数

下面看第十一段,老师说: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这句话什么意思?恒河是印度非常著名的一条河,佛陀他老人家就是在恒河边说法。恒河有个特点,就是沙子非常细小。在这里,佛陀说恒河中所有的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恒河里一颗沙子代表一条恒河,恒河里沙子数的恒河。老师问,恒河里一颗沙子代表一条恒河,恒河里沙子数那么多的恒河里的沙子,多不多?看须菩提怎么回答: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老师,沙子太多了,为什么呢?恒河里一颗沙子就代表一条恒河,恒河沙子数的恒河,这恒河数我已经数不清了,更何况我数不清的这么多恒河里的所有沙子,那就太多太多了。看下一句经文,老师说: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老师说,我今天真真切切地告诉你,如果有个善男子善女人,把七宝铺满了前面所讲的恒河沙数恒河的所有沙子数的三千大千世界。前面佛陀有过一段类似的表述,说有一个人的七宝,可以布满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当时说比尔·盖茨跟那位先生一比,简直是穷光蛋。那么那位先生与现在讲的这位先生一比,又是穷光蛋。这位先生可以把七宝布满恒河沙数恒河的所有沙子数的三千大千世界,而且把这些七宝布施了,老师问,他得的福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当然太多了。但是: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主要讲无我无相四个部分(无住生心金刚经系列导读之四十三)(2)

一个善男子善女人,在《金刚经》里哪怕取出四句话“为他人说”——对照梵文,是两个法义:第一是宣说;第二是解释,讲解——如果能从《金刚经》中哪怕找出四句话来宣讲,来为其他人解释,那么所获得的福德,比前面那个把恒河沙数恒河的所有沙子数的三千大千世界里铺满的七宝都布施的人,所获得的福德还要多。

佛陀用了极度夸张的比喻,为什么?佛陀这段话想表达什么法义?在前面佛陀说,有一个人把铺满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了,所获得的福德,比不上给别人讲四句《金刚经》的福德。有人就会想了,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了,不如讲《金刚经》四句话,那如果布施了两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呢?三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呢?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呢?或者布施了一百个铺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呢?是不是福德就可以赶上为别人讲《金刚经》四句偈的福德呢?佛陀在这里用这个极度夸张的比喻,就是让你死了这条心吧。别说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装满七宝布施,一千个,一万个,十万个,百万个,千万个,一亿个,现在说是恒河沙数恒河的所有沙子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死了那条心吧,布施了多少七宝,都不如讲《金刚经》四句偈。什么意思?佛陀想告诉我们,法布施与财布施不是量上的差别,而是质上的差别。

这就是佛陀在经典里反复强调的,法布施为最。对一个发大乘心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修六度,布施度排第一。布施是大乘佛法修行的第一个法门。在布施中,又以法布施为最重要。所以还是强调,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每天都应该问问自己,法布施了吗?当然,如果真正地法布施,还得当没布施。

责编:钱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