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经典思想(道德经之思其二)

《道德经》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怎么理解?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解此问题,不得不 “为” 之,而且这 “为” 的终极目标是其他人无需再“为”,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道德经中的经典思想?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道德经中的经典思想(道德经之思其二)

道德经中的经典思想

《道德经》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怎么理解?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解此问题,不得不 “为” 之,而且这 “为” 的终极目标是其他人无需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的解释一般有如下三种:

1 按规律规矩做人做事,不强为,不妄为,就是无为。无为不是啥也不干,听之任。正因不妄为,万物才能有序生长。

2 无为是一种实践,就是把人为的东西彻底拿掉(比如做事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比如运用技巧、聪明都是人为),就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了。

3 道顺应自然,好像无所作为(不主宰),但万物都因为这个无所作为的道而生生不息,千变万化,那不是无所不为吗?人如何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呢?道在人自身,不应“求”它,而要“行”它。道顺应自然,所以人也应该顺应自然。

其实上面三种解释都暗含了 “无为” 还是要 “为” 的:第1种解释直接讲 “无为不是啥也不干”;第2中解释则说把人为的东西拿掉之后再为;第三种解释认为 “无为是顺应自然,为而不宰”。看起来大家都主张要 “为” 的,但是具体 “为” 什么就令人茫然了:第1种解释在说为“规律规矩”;第2种解释在说为“人为因素拿掉之后剩下的部分”;第3种解释为就是顺其自然。那么,规律是什么?拿掉“人为部分”剩下什么?什么是顺其自然?这些解释都没有说,换言之, “为” 的部分是不可言说的部分。虽不可言说,但这三种解释都试图去言说之,或许言说的目标是不说吧。

总之,这三种解释,有深有浅,有宽有窄,不一而同,它们主要讲“要为” 与 “怎么为”。愚以为,这种解释思路是在求 “无不为” 的方法,属 “求道” 的部分,有“人为” 的一面。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句经文千载越过,无论怎样解读都感无所适从,不可言尽,这正好与 “道性” 相通,或许道就在此语中,也或许此语在道中吧。循道释语意,仍然在“为” 与 “不为” 之间 。

显然,“无为” 与 “为” 是同出而异名,一体而两面,相生又相灭的关系。因此讲 “无为” 必然涉及到 “为”,反之亦然。二者相辅相成,“无为” 可以达成 “为”,“为” 亦可达成 “无为”,这就像 “鸡生蛋” 与 “蛋生鸡” 的关联。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无不为” 中找到线索。在数学里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而 “无” 与 “不” 就是 “为” 的两个否定前缀,于是 “无不为” 就可以解释为 “为”,即 “无不为” = “为”。只不过这个 “为” 是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的 “为”。基于此,“无为而无不为” 就可以理解为 “无为而为”,即通过无为达到为的效果。

看起来,从 “为” 到 “无为”,或是从 “无为” 到 “为”,都是可行的,但是如何达?就很难言说了,虽然难言说,但还可以说,比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 就有通过授之以渔的“为”达到某种“无为”;比如 “行不言之教” 就有通过不言的 “无为” 达到某种 “为”,诸此,等等。

行到此处,观 “为” 与 “无为” 的循环往复,仿佛使我看到禅宗的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