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关于利的思想(墨子简析022025.天志)

墨子关于利的思想(墨子简析022025.天志)(1)

022~025.天志:实为墨子之志

——墨子《天志》简析

《天志》为上、中、下三篇,共24章;其中《天志上》7章,《天志中》9章,《天志下》8章。“天志”即“天”的意志。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喜欢“义”,憎恶“不义”;希望人们相互帮助、相互教导,反对人们相互攻击、相互敌视。可见,所谓“天志”,实际上就是墨子之志。它是墨子用以和当时统治者进行斗争的一种武器。《天志》上、中、下三篇的要旨是:

一、《天志》上、中、下三篇的不同

(一)《天志上》

尊天是墨家十大主张之一,《天志上》篇阐述这一基本观点,文章认为,天是人世间最高的裁判者监督者。天的意志主要是“兼相爱交相利”。顺天之意必得赏,反天之意必得罚。古之圣王禹汤文武和古之暴王桀纣幽厉就是正反面的事例。文章把“天志”作为衡量世上一切是非的标准,就像匠人的规和矩一样。可以说,“天志”是墨家推行其思想的工具。

(二)《天志中》

《天志中》篇是上篇的发挥。篇幅更长,论述更充分。文章认为,天贵于天子。天意的内容除上篇所提的“兼爱”外,还包括“非攻”、睦邻、爱民、强力等。除继续举禹汤与桀纣等为事例之外,还引用《诗经》、《尚书》作为书证。把“天志”的工具性适应范围也予扩大:“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

(三)《天志下》

《天志下》篇的前半部分在上篇、中篇大致已有论述。后半部分着重论证何以说天之意在兼爱百姓,尤其反对侵略战争。有些文字接近《非攻》上篇。文章指出,凡不与其劳而获其实,非其有而取之者,都应受到处罚与谴责。从劳动理论和所有权方面,阐明了掠夺行为的非正义性。

二、《天志》的要旨

(一)指出当时的人“知小不知大”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若处家得罪于家长,犹有邻家所避逃之;……非独处家者为然,虽处国亦然。处国得罪于国君,犹有邻国所避逃之;……且语言有之曰:“焉而晏日焉而得罪,将恶避逃之?”曰:“无所避逃之。”夫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于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天志上》)

首先指出天下人只知不要得罪于家长、国君,却不知不能得罪于天,可谓“知小不知大”,因为得罪家长及国君时,仍有邻家及邻国可以逃避,独独当得罪天时,是无所逃避的,因此无论如何是不能得罪于天的。

(二)由“义”与“天“的观念起,讨论一些问题

1.指出上天喜好“义”,憎恶不义:

“天欲义而恶不义。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然则何以知天之欲义而恶不义?曰: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天志上》)

上天爱好义而憎恶不义。既然如此,那么率领天下的百姓,用以去做合乎义的事,这就是我们在做上天所爱好的事了。我们做上天所喜欢的事,那么上天就会做我们所喜欢的事。那么我们又爱好什么、憎恶什么呢?我们喜欢福禄而厌恶祸患,如果我们不做上天所喜欢的事,那么就是我们率领天下的百姓,陷身于祸患灾殃中去了。那么怎么知道上天喜爱义而憎恶不义呢?回答说:天下之事,有义的就生存,无义的就死亡;有义的就富有,无义的就贫穷;有义的就治理,无义的就混乱。

2.“义”是用来匡正人的:

“且夫义者政(政;通“正”)也。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是故庶人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士政之,士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将军、大夫政之;将军、大夫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三公、诸侯政之;三公、诸侯竭力听治,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子政之。”(《天志上》)

“义”是用来匡正人的。不能从下正上,必须从上正下。所以老百姓竭力做事,不能擅自恣意去做,有士去匡正他们;士竭力做事,不得擅自恣意去做,有将军、大夫匡正他们;将军、大夫竭力做事,不得擅自恣意去做,有三公、诸侯去匡正他们;三公、诸侯竭力听政治国,不得擅自恣意去做,有天子匡正他们;天子不得擅自恣意去执政,有上天匡正他。墨子认为,义是用来匡正人的。在上者匡正在下者。由天子下至三公、诸侯、将军大夫、士、庶人一层层匡正下去,最后则“天子未得次已而为政,有天政之。”是说天子不能擅意独断地统治百姓,而还要由上天来督导,为什么?因为我们都见到三代圣王祭祀上帝鬼神,求福于天,却未见天反而下来求祈福于天子的事,所以知道天是更高于天子的指导者。

3.要顺“天意”: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天志上》)

顺从天意的人,同时都相爱,交互都得利,必定会得到赏赐;违反天意的人,分别都相恶,交互都残害,必定会得到惩罚。为了将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墨子列举了历史上的史实来说明:

“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其得赏者何以也?……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然则桀、纣、幽、厉,得其罚何以也?子……其事上诟天,中诟鬼,下贼人,……故使不得终其寿,不殁其世,至今毁之,谓之暴王。”(《天志上》)

从前三代圣王禹、汤、文王、武王,这些是顺从天意而得到赏赐的;从前三代的暴王桀、纣、幽王、厉王,这些是违反天意而得到惩罚的。……那么禹、汤、文王、武王得到赏赐是因为什么呢?墨子说:“他们所做的事,上尊天,中敬奉鬼,下爱人民。……那么桀、纣、幽王、厉王得到惩罚又是什么原因呢?……他们所做的事,对上辱骂上天,于中辱骂鬼神,对下残害人民。……所以使他们不得寿终,不能终身。人们至今还在毁骂他,称他们为暴王

(三)“天志”的“志”是标准的意思

墨子在论述“天志”的过程中,多次提到“天之意”、“天意”。例如前面的两例,此中“天意”、“天之意”很明显是天的意志、思想,既有“意”,又何必再反复说明“天志”的“志”,这个“志”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们认为“志”是标准的意思:

“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圜,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详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其于仁义,则大相远也。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 (《天志上》)

墨子说道:“我们有了上天的意志,就好象制车轮的有了圆规,木匠有了方尺。轮人和木匠拿着他们的规和尺来量度天下的方和圆,说:‘符合二者的就是对的,不符合的就是错的。’现在天下的士君子的书籍多得载不完,言语多得不能尽计,对上游说诸侯,对下游说有名之士,但他们对于仁义,则相差很远。怎么知道呢?回答说:我得到天下的明法来衡量他们。”墨子认为他所掌握的天志就像匠人持有的规矩,找到标准就可以衡量天下的是非对错。具体来说:

“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大人为行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观之言谈,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反天之意,谓之不善言谈。……故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天志中》)

上用以量度天下的王公大人施行政事,下用以量度天下的民众发布文学与言谈。观察他们的行为,顺从天意的,就叫作好的意识行为;违反天意的,就叫作不好的意识行为。观察他们的言谈,顺从天意的,就叫作好的言谈,违反天意的,就叫作不好的言谈。观察他们的刑政,顺从天意的,就叫作好的刑政;违反天意的,就叫作不好的刑政。所以把天志设为法则,立为标准,拿它来量度天下王公大人、卿大夫的仁与不仁,就好象分别黑白一样明白。墨子把天志作为衡量善意行的客观标准,上至王公大人,下至平民百姓,在这一标准面前都可以找到善意行的尺度。很明显,墨子认为天下之人的言行、刑政皆以天志为标准,都应该按照天志来行事,即“天志”是人世间唯一的标准,是绝对的法则准仪。墨子还说: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天志上》)

顺从天意的,就是仁义政治;违反天意的,就是暴力政治。从中可看出,墨子认为,天有一定的行事规律,能对人的行为赏赐和奖罚,即天有意愿,人应按天行事,即符合“天志”,也就是天的标准,以此来得到奖惩,把天之“志”看做衡量人类善恶是非的尺度。实际上墨子把自己的主张诉诸于天,提出“天意”、“天志”,借助平民百姓信仰,为人的行为制定外在的标准,希望促进社会发展。

(四)批评各家言论不能把握住仁义的真正道理

“当若天子之贵诸侯,诸侯之贵大夫,傐明知之。然吾未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也。”(《天志中》)

“且夫天下盖有不仁不祥者,曰:当若子之不事父,弟之不事兄,臣之不事君也,故天下之君子,与谓之不祥者。”(《天志中》)

“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圜与不圜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圜;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圜。”是故圜与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圜法明也。”(《天志中》)

第一则应当天子比诸侯尊贵,诸侯比大夫尊贵,这是确然明白知道的。但是我不知道上天比天子还尊贵而且聪明。这里批评的是“未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

第二则而且天下有不仁不祥的人,即如儿子不侍奉父亲,弟弟不服事兄长,臣子不服事君上,所以天下的君子都称之为不祥的人。这里批评的是“天下之君子,与谓之不祥者”。

第三则现在轮匠拿着他的圆规,将用以量度天下圆与不圆,说:“符合我圆规的,就是圆;不符合我圆规的,就是不圆。”因此圆和不圆,都是可得而知的。这其中的缘故是什么呢?是因为确定圆的规则十分明确。这里批评的是“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圜与不圜”这个不讲自明的问题。墨子一方面批评各家言论不能把握住仁义的真正道理,一方面认为自己已把握住规正天下的明法,这个明法,就是天志。并且他把这个“天志”模拟为工匠的规矩,合此者是,不合者非。可谓已把“天志”拿来作为仁义问题及国君为政的最后标准了。

主要参考文献

[1]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蒋振远.墨子箴言九十条.滕州.山东滕州市墨子中学校本教材.1995.

[3]蒋振远.墨子寓言故事选.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

[4]蒋振远.墨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滕州.第四届墨学国际研讨会.1999.

[5]蒋振远.墨子教育思想解读.吉林.《东疆学刊》.2006年第一期.

[7]蒋振远.墨子教育新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

[8]蒋振远.蒋振远读墨子.滕州.待出版.2016.

[9]蒋振远.二十一世纪的育人要略.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2.

[10]蒋振远.新课程下适时施教的艺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11][美]李绍昆.墨子:伟大的教育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2]任继愈 李广星.墨子大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3]孙中原.《墨子•经上》和《经说上》的逻辑.毕节学院.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1期.

[14]孙中原.《墨子•经下》和《经说下》的逻辑. 毕节学院.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2期.

[15]邵长婕.墨子研究论丛(十).济南.齐鲁书社.2013.

[16]邵长婕.墨子研究论丛(十一).济南.齐鲁书社.2016.

[17]孙中原.墨子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6.

[18]邵长婕.墨子研究论丛(十二).济南.齐鲁书社.2017.

[19]墨子研究中心编.科圣墨子.济南.齐鲁书社.2017.

墨子关于利的思想(墨子简析022025.天志)(2)

蒋振远在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座谈会上

●作者简介:蒋振远,中共党员,中学特级教师,“适时施教”理论创立者,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墨子研究学者。曾任:中国西部教育顾问,中国教育学会“高效阅读”课题组特聘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适时施教”课题组组长(课题批准编号:13010488B ),山东滕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从教50年,精心致力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多次承担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有着丰富的理论建树和创新实践经验。主要论著:《适时施教的艺术》、《二十一世纪的育人要略》、《墨子教育思想解读》、《墨子寓言故事选》、《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适时施教的感悟》、《墨子教育新论》等。第一个提出墨子为世界首倡“义务教育”的观点,编著的《墨子箴言九十条》、《墨子寓言故事选》填补了墨学研究的空白。现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研究(适时施教)”(课题编号:中基课2016197)课题组组长,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适时施教(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论研究,墨子思想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