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腊月三十晚习俗(潮汕习俗除夕之夜)

除夕

潮汕人俗称“过年夜”

主题是除旧布新,团结喜庆主要习俗活动有祭祖、贴春联、围炉、送压岁钱、守岁、辞岁等

潮汕腊月三十晚习俗(潮汕习俗除夕之夜)(1)

贴春联、门神

潮汕腊月三十晚习俗(潮汕习俗除夕之夜)(2)

新春伊始

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

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

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毫

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潮汕腊月三十晚习俗(潮汕习俗除夕之夜)(3)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

传说古时候,有神荼、郁垒两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辟邪。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潮汕腊月三十晚习俗(潮汕习俗除夕之夜)(4)

在潮汕的春联中

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福龛上

贴着斗大的一个“春”

“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

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

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

祭祖首先必须“拜公祖”(祭祖宗)

除夕前一二天

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红龟粿、壳桃粿

菜头粿(萝卜糕)、共同糕(土豆粿)

甜粿、鼠壳粿、米粿、虾枣……

潮汕腊月三十晚习俗(潮汕习俗除夕之夜)(5)

春节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斋品:便当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饼等物,以及除夕自制的各样斋菜。

因为据说此日弥勒佛座位,故用斋餐。

到初二还要再次祭祖,这一次才用荤菜,如鱼、猪肉、鹅、鸡、鸭等,故清乾隆《普宁县志》云:“元日,祀祖先用素,初二祀祖先用荤。”

以前,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荤菜,但有些地方还要再加上五种斋菜。在年三十下午,家庭主妇会摆开八仙桌,从神龛上请下祖宗香炉,恭恭敬敬地摆放上祭品祭祀先人。

潮汕腊月三十晚习俗(潮汕习俗除夕之夜)(6)

祭祖时

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

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

这充分表现出潮人

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祭毕

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

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坐

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潮汕腊月三十晚习俗(潮汕习俗除夕之夜)(7)

围炉

对于潮汕习俗,除夕夜就是“过年”

所以

外出的家人这天都得赶回家团聚

晚上全家吃团圆饭

基本都是吃火锅,即“围炉”

饭后也不得先行离桌

意为团团圆圆

饭菜也必须有剩

且不能倒掉

意为年年有余

等到全家人都吃完

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

分发“压岁钱”

潮汕腊月三十晚习俗(潮汕习俗除夕之夜)(8)

守岁

除夕晚上家里水缸要贮满水

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

还要在米缸、锅鼎压钱和大吉

象征“岁岁有余”

“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

守候新春来临

熬甜汤、鸡鸭鱼

拜天公、灶神

地主爷、床婆婆

当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放鞭炮

潮汕腊月三十晚习俗(潮汕习俗除夕之夜)(9)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是绝对不能忘记的。

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红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不过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好像越来越少这样子做啦!

潮汕腊月三十晚习俗(潮汕习俗除夕之夜)(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