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

王先生,今年55岁,作为一名销售主管,日常的工作是十分忙碌的,一日三餐常常不按时吃,而且会有大大小小的应酬场合,所以陪客户喝酒吃饭到凌晨已是家常便饭。

长时间下来,便透支了自己的健康,而王先生因为经常大鱼大肉,经常出现腹泻的情况,但每次都不当回事,自己去药店拿点止泻药,便不了了之了。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1)

但近期王先生发现自己在大便的时候有便血出现的症状,而误以为是自己痔疮犯了,便买了一些痔疮药膏,但是过了几天,情况并没有有好转,同时王先生还出现了腹痛难忍,便来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发现王先生是患有增生性息肉,由于长期慢性的炎症刺激导致的,并不完全排除癌变的发生。

很多人对于肠内息肉并不了解,这是一种危险的疾病,因为它们会有癌变的概率。因此,大家有必要了解有关疾病的信息,以便人们及早发现并进行适当的治疗。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2)

一、什么是肠道息肉?

肠息肉是出现在大肠或直肠内壁的生长物,结肠中可能有 1 个或多个息肉,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息肉的大小可以不同,肿瘤越大,它就越危险,它也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不同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肠息肉都会变成癌症,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几年时间。此外,如果早期发现疾病,息肉可以完全切除,一般复发的可能性很小。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3)

大多数结直肠息肉是良性的,但有癌变的可能性,因为当肿瘤生长得太快以至于无法控制和未分化时,它就会变成恶性。

在年轻患者中,息肉通常在大肠的左侧部分形成;在老年患者中,通常在右侧部分,而结肠息肉在女性中比男性少见

良性结肠息肉有两种类型: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良性息肉不太可能变成癌症。有可能变成癌症的群体包括导管息肉、绒毛状息肉或息肉。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4)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肠息肉;而遗传了导致肠息肉的基因突变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就会更高,所以筛查和早期发现有助于预防这些癌症的生长和扩散。

再者如果多个家庭成员患有息肉,出现结肠息肉的风险会更高。

还有,息肉在 50 岁以下的年龄组中相对罕见,但在 60 岁及以上年龄组的人群中发生率较高。息肉和结肠癌在西方工业化国家比其他国家更常见;70 岁以上的人中约有 50% 患有肠息肉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5)

所以,医生建议患者在50岁之后要及时的进行结肠息肉筛查。由于结肠息肉通常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但有些人会出现便血或粘液和/或消化系统疾病(腹泻),有时会出现贫血或因息肉非常大而导致的肠梗阻症状。

但是人们很容易把这些症状当成其他疾病,导致错过了治疗时机,增加了人们患癌症的风险,所以及时地了解结肠息肉的症状是十分重要的。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6)

二、肠内有息肉,身体会有什么症状?

1、直肠出血

患者可能会突然注意到内裤、大便或卫生纸上有血迹,这个体征可能是从许多疾病中诊断出来的,例如痔疮、肛裂和带有息肉的结肠癌。因为结肠内的息肉其实是很有弹性的,而且布满了很多血管。

当人体肠蠕动或者是粪便进行反复摩擦以及压迫的时候,容易出现糜烂,从而导致直肠出血的情况。

所以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大家不要忽视,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检查,比如结肠镜检查等,以确定息肉的具体位置以及数目和大小,可以医生会对其进行治疗,帮助大家及早恢复健康。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7)

2、大便颜色改变

血液可能会在大便中显示为红色条纹或使大便呈黑色,颜色的变化也可能是由某些食物、药物或膳食补充剂引起的。

所以大家会忽视这种情况,因为当肠内出现息肉,人们在正常排便的时候,粪便可能会对息肉造成挤压,从而容易使息肉掉落。

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出现便血的情况,但是患者不会有疼痛的感觉,很容易和痔疮的便血混淆。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8)

3、排便习惯的改变

持续超过一周的便秘或腹泻可能表明存在较大的结肠息肉或癌症。然而,许多其他情况也会导致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说人们的饮食习惯,所以大家很容易忽视这种症状,但是当肠内出现息肉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症状,所以大家要重视起来。

4、疼痛

大的结肠息肉会部分阻塞人们的肠道,导致患者出现痉挛性腹痛。所以,人们如果出现腹痛的情况,要及时就医接受检查。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9)

5、缺铁性贫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息肉会慢慢出血,粪便中没有可见的血液。慢性出血会夺走人们的身体所需的铁,这些铁可用于产生允许红细胞将氧气输送到大家身体的物质(血红蛋白)。导致缺铁性贫血,这会使患者感到疲倦和气短。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10)

三、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法

结肠息肉通常通过结肠镜检查或一些检查、CT 扫描等来诊断,并且通常通过内窥镜切除术或有时间进行手术治疗。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11)

1、检查方法

结肠镜检查:结肠直肠息肉和癌症最敏感的测试。如果发现息肉,医生会立即将其切除或采集组织样本(活组织检查)进行分析。

虚拟结肠镜检查(CT结肠成像):一种使用CT扫描查看结肠的微创检查,虚拟结肠镜检查需要与结肠镜检查相同的肠道准备。如果在CT扫描期间发现息肉,需要重复结肠镜检查的肠道准备,以检查和切除息肉。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12)

柔性乙状结肠镜检查:其中将带有灯和摄像头的细管插入直肠,以检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最后三分之一。大部分结肠未通过此筛查测试进行检查,因此可能无法发现某些息肉和癌症。

基于粪便的测试:这种类型的测试通过检查粪便中是否存在血液或评估人们的粪便 DNA 以获取结肠息肉或癌症的证据。如果患者的粪便测试呈阳性,将需要在不久之后进行结肠镜检查。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13)

除此之外,检测息肉和直肠肿瘤,确定良性或恶性肿瘤的最准确方法是应用直肠内窥镜检查。当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医生会对整个大肠内部进行结肠镜检查。完整的检查将有助于发现更多的息肉,因为患者通常会有不止一个息肉,任何息肉都有可能导致癌症。

当怀疑患者患有直肠癌时,结肠镜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通过抽取组织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检查以寻找癌细胞来进行活检。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14)

2、治疗方法

内科治疗:对于轻度病例,医生通常会开一些常见的抗炎药。然而,这种药物只是暂时的,如果患者停止服用,疾病会正常发展。

息肉切除术:如果息肉太大而无法用这种方法去除,可以在其下方注射液体以提起息肉并将其与周围组织隔离,以便将其去除。

微创手术:过大或在筛查过程中无法安全切除的息肉通常通过手术切除,这通常是通过将一种称为腹腔镜的器械插入腹部来切除肠道的患病部分来进行的。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15)

结肠和直肠切除术(全直肠结肠切除术):如果人们患有罕见的遗传综合征,例如FAP,可能需要手术切除结肠和直肠,以保护患者免于患上危及生命的癌症。

肠息肉患者什么时候要复查肠镜?

如果只有 1 或 2 个小于 5 毫米的息肉,则患结肠癌的风险非常低、结肠镜检查可能会在 5 年或更长时间后重复进行;如果息肉大小为 1cm 或更大或存在多个息肉和/或病理结果异常,则患结肠癌的风险为中等,有必要在 3 年或更短时间后返回进行后续内窥镜检查

对于大息肉和/或提示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发现,可能需要在 1 年后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果切除息肉没有可见的结肠框架(急诊手术或结肠含有许多无法观察到的粪便)或需要结肠镜检查,建议在 3-6 个月后检查。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16)

更多特殊情况:有息肉家族史的患者应在发现后每 1 至 2 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结肠癌的人应该在被诊断患有癌症时提前 10 年进行筛查。

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诊断 8 年后,应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17)

四、预防肠息肉的方法

1、养成健康的习惯

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不要吃大量的脂肪、动物脂肪和红肉。根据研究,人们可以通过添加抗氧化因子如维生素 A、C、E 和钙来预防结直肠息肉。

2、适量运动

保持心情放松,避免压力,进行科学活动,经常进行散步、瑜伽、跑步等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健康,同时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也可以减少代谢紊乱、内分泌紊乱——患肠道肿瘤的风险。

如果人们的身体超重,通过运动也可以控制体重。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18)

3、考虑高风险选项

如果有结肠息肉家族史,请考虑进行遗传咨询。如果人们被诊断出患有导致结肠息肉的遗传性疾病,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胃肠内窥镜检查以筛查疾病,有助于有效预防疾病。

早期发现疾病是使治疗过程更有效的金钥匙,尤其是对于结肠癌。因此,对结肠癌或一般胃肠道癌进行早期筛查是该疾病高危人群的合适选择。

肠长息肉的症状有哪些(肠内若有息肉)(19)

总结:王先生经过病理检测,发现增生性息肉是良性的,之后医生对此进行了手术切除,目前王先生已经康复出院了。所以建议大家如果发现自己有肠息肉的症状,比如说像上文介绍的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地就医检查。因为随着时间的增长,息肉可能会变大,会增加人们癌变的风险。对于肠息肉患者而言,需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资料:

[1].《什么是结肠息肉?原因、症状和治疗》医学审查人Katherine Marengo LDN, R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