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创伤与成长(不可挡的青春㉓在逆境中成长)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4月13日起,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互动专栏,邀请江苏青年学子讲述疫情之下的收获和成长。征文发出后,全省各高校青年积极响应、踊跃投稿。

从今日起,我们精选发布有代表性的青春故事,与读者分享疫情挡不住的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投稿还在火热进行,欢迎发送相关文字、图片或视频到活动邮箱xhrb2018@163.com,我们期待您的来稿

扬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021级 陈莹

我们时常感觉到心里苦闷,感觉自己遇到了磨难,而有人偏偏感激磨难,因为磨难让人有更加坚定的意志,会幻化成强有力的向上的力量激励我们锐意进取。然而在我看来磨难并非自身有意义,如果在面对磨难时,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磨难可能会让人一蹶不振。

这三年来,有的人面对疫情久久抱怨,有的人却把它当成一次沉淀自己的机会,有的人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要说的就是第三种人。

这段时间,日子变得单调了,甚至是枯燥,我也时而感到彷徨不安,但我非常的庆幸的是,我有我的导师和我的同学。在这段日子里,我的导师郭院林教授每天陪我们一起学习,鼓励我们,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

逆境中的创伤与成长(不可挡的青春㉓在逆境中成长)(1)

今年3月,我完成了我的第一篇论文。记的寒假刚开始写论文时,我思路不够清晰,学术语言也不太会表达,理论支撑度更是不够。当我把写的不成型的论文交给导师时,他很仔细地进行了批改,提出了修改意见,例如主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些别人都知道的或者跟文章关系不大的内容尽量不说,这让我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回到学校之后我继续改论文,半个月之后,我内心非常忐忑地把改完的论文交给了导师,在等待导师回复的这几个小时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怕我改得不好,让他失望。几个小时后,我非常意外地得到了导师的肯定,他说相比上一次的写作,内容好了很多,基本上达到了发表的水平,以后写论文就按照这种方法来。此时我内心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欣喜,更感谢我的导师,二稿结束之后,我继续按照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一周之后我把改好的三稿交给了导师,从论文交上去到导师批改完,前后经历了四个多小时,郭老师在四个多小时里,逐字逐句看完了我的论文,大到文章的写作思路,框架的搭建,小到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拿到修改完的论文,我非常感激,他怕我有疑惑,又立马打电话过来,告诉我接下来哪些细节需要注意,应该怎么修改,通话结束后,我感动哭了,我的导师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给了我方向,我想到苏轼对恩师欧阳修的感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如声”,这大概就是一个温润如玉,不温不愠的君子给我们的教诲。

如今我又开始写第二篇论文了,除了写论文,我每天在导师的带领下坚持晨读,过去任中敏先生在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前身)时,就有带领学生晨起读书的做法,如今郭院林教授也带领自己的学生在特殊时期晨读,希望我们不虚度光阴,强植根基,加固学养。未来能够厚积薄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疫情终将过去,失去的时光一去不返,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在这特殊时期,依旧心存感恩,坚守初心,奋发向上,等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回顾这一段岁月,我们会感激现在努力的自己。

逆境中的创伤与成长(不可挡的青春㉓在逆境中成长)(2)

总策划 顾雷鸣

统筹:顾敏 陈立民 杨频萍

本期整理:叶真

美编:杨晓珑

编辑: 谢诗涵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