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中的残忍真相(是性欲还是绝望)

#01

不是性欲是绝望

在这个滋生焦虑的年代,啪啪啪似乎能解决很多问题。没有爱的性,听起来似乎很“快感”,至少啪啪啪带来的快感,能瞬间消化一切不适。有些人啪啪啪是为了满足快乐和放松;但有些人是为了逃避痛苦与恐惧,抑或控制焦虑、维持自尊、补偿羞愧。有人称这个行为为强迫性啪啪啪(一如强迫性买买买)。当性成为泄压工具时,它就成为了防御机制的一种,成为我们应对压力的一种自发形式。帕特里夏 · 迈克尔文 · 赫恩曾报告一系列与性有关的,但听起来有点离奇的事件:性保守、返乡参加父母或近亲葬礼的妇女,出乎意料地跟陌生人或偶遇的朋友发生性关系;罹患严重冠心病的男子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抚弄妻子的乳房、急切地要求ML;一名男子当儿子因白血病即将去世时,开始了乱交。强迫性性欲与孤独感以及抑郁情绪相关。学者Erika HJelm根据研究发现,孤独感越强的人往往越容易进行高风险的性行为。有些人可能容易使得自己与他人之间制造一种爱欲气氛,而不管这些人是不是真的特别吸引他们。事实上,当一个人不得不用调情、暧昧、ML来与人建立关系时,这往往是一种防御机制启用的表现。但从对抗焦虑的角度来说,没有比自我防御机制更省事的方法了。它的省事之深,以至于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类,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在使用它。

两性中的残忍真相(是性欲还是绝望)(1)

#02

防御机制是一把保护伞

就像是《黑客帝国》中的经典一幕,红蓝药丸的选择,防御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蓝色药丸,当我们遇到难以面对的问题时,它们是我们心理上的安慰剂。

两性中的残忍真相(是性欲还是绝望)(2)

防御机制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人不是在释放防御机制,就是在接受防御机制的路上。比如:和男朋友大吵了一架,被惹了一肚子的气,没地方发泄,就把床头的合照摔个稀巴烂;

比如逛街的时候看见一款十分心水的项链,但是一看下面的价格,发现自己囊中羞涩,然后突然意识到其实这条项链其实也不是那么独特;

比如邀请心仪对象出游一直没有得到明确回复,于是开始想象对方的手机可能突然坏掉了;

一个出轨了的丈夫总觉得妻子对自己不忠;

突然想要和另一半出去约会,但另一半已经有安排,于是觉得另一半不关心自己。但在与恋人相处时,时常看起来“颇为有效”的方式,却在一直破坏两人的关系。比如恋人可能受不了你因为“压抑”而拖延做家务的时间;或者在TA想要和你认真谈点什么时,你却开始无意识的转移话题。

两性中的残忍真相(是性欲还是绝望)(3)

防御机制在很多时候都能“保护”我们,却不利于我们发展亲密关系。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抱着与恋人好好沟通的愿景开始对话,但最后总是以升级版的焦虑与内心冲突收场。这是由于在我们与恋人的互动中,内心底层感到焦虑的时候,而这时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利用防御机制。

两性中的残忍真相(是性欲还是绝望)(4)

#03

防御机制保护你,却不保护关系

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压力的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而现代的心理学家们,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新版的理解。事实上,每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都很有个性,能部分反应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情绪状态,认知结构及发展。南京师范大学的郭本禹等认为,防御机制可以看成是个人关系及人际关系的动能系统,其主要作用是为了:① 保持自我认知的稳定性;② 抚平伴随而生的情绪。根据现有的认知情感图式(cognitive-affective schema),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定的认识与看法,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的能意识到,比如我很有能力,我很外向;有的则不太能意识到,比如我很小气。根据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人更喜欢积极地看待自己,或者说体会到“积极的自己”。

而且不那么喜欢老改变对自己or对外界的看法——怀疑自己。

两性中的残忍真相(是性欲还是绝望)(5)

(我怎么又变了,我是不是有人格分裂...)

而防御机制在更好的自我呈现方面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短期来看,运用防御机制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它可能使你感觉很好,因为你似乎既“处理”了问题,又不用怀疑自己。但长期看来,它即不利于你变成更好的人,也不利于你发展更好的亲密关系。换言之,你可能自己感觉棒棒的,却没发现,你的TA正因此离你越来越远。所以,防御机制从短期来说,不失为一个可选的应对方式;但如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你对自己,对外界的看法可能会因此离现实情况越来越远。这可能使得你难以与他人良性沟通,所以最后,不出意外,那种你想逃避的焦虑,还是回到你身上,期待你正视它,并且有可能,你的TA也会离你而去。下面我们来看看几种典型:回避没有谁是完美的,面对感到颇有压力的事情,总想拖延个一二三个小时。回避作为防御方式的一种,说的是忽略需要面对的事情,保持不回应的态度,抱着“时间能解决一切”的幻想。但幻想终究是幻想,该解决的问题还在等待被解决。事实上,很多时候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所言所行,正在给对方多少点暴击,如果我们采取“默默忍受”的方式,让问题得过且过,我们就放走了一次很好的双方互相了解的机会。否认面对对方的抱怨,热暴力,冷暴力;面对朋友发过来的可能的出轨的证据;依然坚信这段关系是没有问题的。

两性中的残忍真相(是性欲还是绝望)(6)

代偿

借酒消愁,愁更愁。但你有时候是不是依然发现,与其正面沟通,不如自己喝点酒,或者干点别的什么。理想化

有时候我们会过分积极地看待自己或他人。这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着迷时,特别容易发生。当它成为一个人的防御机制时,这个人可能在追求对方时,觉得另一半什么都好,简直完美;而相处之后,就发现对方简直一无是处。

两性中的残忍真相(是性欲还是绝望)(7)

利他这个防御方式与其他的有点不同,因为表面来看,它看起来并不如其他的那么“欠揍”。利他指的是在感到关系压力时,向对方示好,表达体谅。如果你的另一半让你很不开心,你不热战也不冷战,反而让TA感到你是很好相处的一个人。久而久之,即使不是对方的意愿,TA也很有可能利用你的“善良”“好说话”,进一步为所欲为。投射你是否特别不喜欢对方身上的某些特质?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能把自己对这方面的担忧,投射在对方身上。比如:你可能担心自己对对方不够,而当对方不回信息的时候,你就感到特别烦恼。

两性中的残忍真相(是性欲还是绝望)(8)

#04

防御机制的最毒境界

事实上,在防御机制的作用下,它不仅仅代表了特殊压力情景下的反应方式,而且还影响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基本模式。因为在投射(project)的助攻下,你往往会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判断别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对恋人,对密友会出现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牙痒痒的心态。

两性中的残忍真相(是性欲还是绝望)(9)

(为什么你不这么做……?气死了气死了……)

根据社会感知领域的新近研究发现,投射往往能影响对个人的同理心走向。当你哭着对恋人说:我在公司忙到“猝死” 嘤嘤嘤~;恋人却觉得这很正常。这是因为TA不爱你了吗?不,TA这么低情商的回应,可能还和TA怎么看待压力有关。一项来自以色列的相关研究表明,面对压力,人们会出现两种相反的与压力相关的思维定势。(stress mindset)一种是积极迎接型(stress-exhilarating),另一种是消极回避型(stress-debiliarating)。研究者认为,在投射的助攻下,一个人往往会把自己的思维模式迁移到另一个人的身上。比如:当你觉得跳槽是一件好事的时候,你可能就理解不了为什么对方一直抱怨工作,却总不辞职。而如果你觉得长期加班简直是“恶魔”,那么在你看来,长期加班的另一半可能太辛苦,进而发现不了TA投入在工作时的快乐。

两性中的残忍真相(是性欲还是绝望)(10)

当你兴高采烈地告诉密友,你要探险时,而TA可能正在为你的安全担上一百个心。曾经看到一句话是:以你期待TA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TA。不少人认为这种态度能减缓人际冲突,但个人觉得如果改为——以TA期待你对待TA的方式,对待TA——可能更好。因为如上所述,你期待的方式,可能并不是别人期待的方式。比如,你是一个喜欢冷笑话的人,但对方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也许你会发现,你无意说得一些自认为很好玩的段子,却像冰锥一样戳到了对方的心思。而对方各种细节上的担忧,在你看来都有点“呵呵”。发展长期的幸福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诚地接纳对方。但在投射的存在下,我们往往失去了共情的视角。

两性中的残忍真相(是性欲还是绝望)(11)

#05

如何找到防御机制在保护什么

如上所述,防御机制在临时帮助自己减轻焦虑,抚平忧伤,泻火,维护自我形象方面功不可没,但却不利于我们的长期个人发展及亲密关系的发展。要有效控制它,首先得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在哪些方面最容易感到焦虑与不安。心理学家Joseph在书中谈到,我们内心创伤或者说内心最脆弱的领域,往往是运用防御机制最频繁的地方。在他看来,我们内心的担忧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 人际关系的依赖性——比如,能不能做到从容自如地依赖他人,或独处。

2. 与自己的情绪相处——比如,能不能从容自如地表达愤怒。

3. 发展强健的自尊——比如,能不能从容自如地处理拒绝。

一个在人际关系依赖性上有问题的人可能要么特别独立,要么特别依赖;一个与自己情绪相处有问题的人则可能要么特别情绪缄默,要么特别容易激动;一个发展自尊方面有问题的人,则要么特别自恋;要么特别自卑。

增强自己的自我觉察,往往是发生改变的第一步。如果防御机制已经成为你日常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不如从这三个方面开始,进一步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