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户籍制度分析:从宋朝兴盛的娱乐场所
在《水浒传》里,经常会提到瓦舍勾栏,如在提到高俅时,说他“因帮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
与阎婆惜有染的张文远,也是“平昔只爱去三瓦两舍”。
连花荣的清风寨旁,也有几座小勾栏。
从书里的描述来看,也能很清楚地知道,瓦舍勾栏是古代一种娱乐场所。
瓦舍勾栏的出现和兴盛
勾栏出现很早,最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它相当于现在的戏院,是擅长歌舞的伎艺人演出的地方。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就记载:“吐谷浑于河上作桥……施勾栏,甚严饰。”
而瓦舍则要到北宋初期才开始在汴京发端并达到兴盛。用现代概念来理解的话,瓦舍相当于大剧院或娱乐一条街,勾栏相当于里面的一个个剧场或演出场所。
有宋一朝,瓦舍勾栏发展兴盛,里面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小说、杂剧、讲史、武艺、杂技、傀儡戏、影戏、笑话、猜谜等都是其中的节目。
瓦舍的规模,以东京汴梁为例,《东京梦华录》里记载,有瓦舍9处,最大的瓦舍里有勾栏五十余座,最大的勾栏叫“象棚”,可容纳观众数千人,这已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大型剧院。
到了宋室南渡后,临安城的瓦舍勾栏非但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荣,从《咸淳临安志》到《武林旧事》的记载来看,瓦舍数量达到了17-23处,甚至远超北宋,并且从城市为中心向附近发展。
瓦舍勾栏如此流行,成为社会代表性的娱乐场所,它也就是如今剧场的前身。
瓦舍勾栏能在宋朝发展并盛极一时,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
宋朝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政府以坊郭户进行户籍管理,把民众分为城市和乡村居民,市民阶层开始兴起。
相对于乡村,城市的市民有更高的消费能力和娱乐需求,这是瓦舍勾栏兴起的基础。
除了市民的娱乐需求和社会的经济基础,瓦舍勾栏的兴盛,还与宋朝的兵制有很大关系。
宋朝采用的是募兵制。
募兵制是一种志愿兵制度,区别于传统的府兵制,它在唐朝天宝年间就已经出现,但宋朝有点特殊,它是历史上唯一始终坚持实行募兵制的朝代。
军队和瓦舍勾栏看上去毫无关系,它们又怎么会联系到一起呢?
宋朝军队的兵源
首先是宋朝募兵制的兵源,它的兵源基本有四种:
《宋史·兵制》记载:“或募土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
也就是招募的当地人、行伍人家的子弟、饥民、罪犯,这四种人。
这些人中的主要成分,就是市井无赖、无业游民、无地贫民。他们“虽有莱鹜恣肆 , 而无所施其间”。
王安石也说:“宗庙、社稷之忧,最在于募兵 , 皆天下落魄无赖之人。”
这在《水浒传》里也能得到侧面佐证,杨志押运生辰纲时手下不听指挥的军汉,卖友求荣被林冲反杀的陆虞侯,正应了王安石的评价。
为什么要招募这些人,这实际上是政府缓和社会矛盾的一种手段。每当大灾之年出现,总有不少饥民饿汉,流落在社会上,成为不安定因素,放任这些人不管是个隐患,于是朝廷就把他们招募进军队,以缓和社会矛盾。
“收拾强悍无赖者 , 养之以为兵。”
这些兵员,以游手好闲之辈居多。即使进了军队,也不改本色,瓦舍勾栏这些娱乐所在,就成了他们最喜欢的消费场所。如《水浒传》中第二回:(高俅)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 , 每日三瓦两舍 , 风花雪月 。
喜欢归喜欢,瓦舍勾栏毕竟是消费场所,没有钱消费是不受欢迎的。宋朝的军人,恰恰是有点闲钱的。
宋朝士兵的待遇
宋朝国家财政开支里,最大的之处部分就是军费,它要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相当比例。
《皇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自来天下财货所入 , 十中八九赡军。
《宋会要》 :大略官俸居十之一 , 吏禄居十之二 , 兵廪居十之七。
宋朝的军队有多少钱呢,拿禁军来举例。
他们在值夜班,领工资时候,懒得自己动手,都是雇人帮自己扛被子、背粮米。“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兵士们动辄喝酒吃肉,衣着奢华,态度倨傲,“兵人者靡衣侈食 , 蒲博而使酒 , 傲岸踞肆”。
京城的禁军是收入较高的群体,地方上的军队收入也不差。除了正式俸禄,还有各式各样的补助:料钱、月粮、春冬衣、生券和熟券等等,名目繁多。有学者做过统计,一个地方上的厢军兵士,收入就能够养活全家,而且还有剩余。
兵士待遇优厚,也就有了去瓦舍勾栏消费的闲钱。
瓦舍勾栏的消费群体
那么,大兵们的消费,对瓦舍勾栏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个群体,是瓦舍勾栏的重要客户。
就客户群来说,瓦舍勾栏还是属于比较大众化的娱乐场所。它们开门做生意,并不限制进入的人群,但真正的富人和高官们是不大屑于光顾这些场所的,他们有自己的高档娱乐场所,要么是高档酒楼,要么干脆把艺人请到大宅里来表演,比如高俅就是凭借球艺被端王赵佶看重,成为他的私人球员。
高端人群不会光顾,低端群体则没钱光顾。
人数最庞大的底层百姓们,从早到晚要忙于生计。去瓦舍勾栏娱乐,不管从时间上,还是经济上,对他们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能在逢年过节时偶尔娱乐一次,就已经算是不错。
去瓦舍勾栏消费的,主要是以下这些群体:
其一是城镇里的中产阶级市民,他们大部分从事工商业而不是传统农业,这是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
除了市民,还有个群体,在《水浒传》里也有提到:都头雷横、地痞李逵、浪子燕青等人都喜欢在勾栏听书看戏。
如书中第五十一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美髯公误失小衙内”:雷横听了,又遇心闲,便和那李小二径到勾栏里来看。只见门首挂着许多金字帐额,旗杆吊着等身靠背。
这些人的身份是地方衙役、市井无赖、地痞流氓等,他们有点闲钱又不怎么富裕;有些有点文化,有些是文盲,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比较有时间,这些人也是瓦舍勾栏的主要客户之一。
除了以上,还有一个重要群体,就是军卒。
军卒的特点,其实和上面这些人是一样的。相比雷横、李逵等人,军卒们在经济上更加富余,也更有空闲,他们是瓦舍勾栏的重要消费群体。
上文提到过,清风寨设在只有几千人家的小镇清风镇上,那里也有勾栏。
《水浒传》虽然是小说,却也反映了现实社会。这种军寨旁的勾栏,重要客户不言而喻就是军卒们。
除了经济上有消费能力,士兵们对于娱乐的需求相比其他人来得更大,因为宋朝禁军的军事政策是更戍法。更戍法是宋太祖采纳赵普建议所设,把禁军分为屯驻禁军、驻泊禁军与就粮禁军来进行轮流更戍到其他地方,一般以三年一次进行轮换,更戍期间家属不得随行。
三年期间,士兵孤身屯驻外地,难免孤独,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说:“制更戍之法,欲其习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兼外戍之日多,在营之日少,人人少子而衣食易足”。
这种情况下,瓦舍勾栏就成了最好的消遣娱乐场所。
军队和瓦舍勾栏的关系
讲到清风寨,又要提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勾栏要设在清风镇上,清风寨和勾栏又有什么关系。
因为宋朝的军队是允许经商的。
宋朝商业发达,鼓励商业贸易和生产,对军队也不禁止经商。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军队上下经商是常态。
军士们“售工于外,纳钱本营,以免校阅,谓之买工 ”。军队做的买卖很多,如宋初张永德等大将从事的贩卖木材,到神宗时期的“匠民、乐工、组绣、机巧、百端名目 ”。
瓦舍勾栏本身是娱乐业,里面又有商贩等商业贸易的存在,自然也在军队经商的范围之内。
军队经商,客观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为将帅者,不治兵而治财。刻剥之政行,而挝摩之恩绝,市井之习成,而训练之法坏。二十年间 ,披坚执锐之士 , 化为行商坐贾者 , 不知其几。”但从娱乐业的角度看,它却促进了瓦舍勾栏的繁荣。
甚至,有些瓦舍本身就是为了军卒而创立。比如绍兴年间驻军杭州的杨和王,就在驻地创立瓦舍,供手下娱乐。
《梦梁录》:“杭城绍兴间驻跸于此,殿严杨和王因驻军多西北人,是以于城内外,创立瓦舍,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
依此来看,《水浒传》里清风寨的瓦舍,确实有其现实原型。
对于瓦舍勾栏来说,军队既是其投资方,又是其客户方,身份特殊,更加重要。
军卒这个客户群体对瓦舍勾栏的重要性,还可以从里面表演的内容看出来。
勾栏里的说书者,选择的题材许多都是与兵士相关的内容,如说史书、讲公案、谈战争、论武艺,讲的都是前朝兴废的战事,还有耍刀弄枪的内容,这些都是兵士们所喜闻乐见。此外还有杂技、武艺等手脚功夫,也深受大兵们喜爱。
娱乐业必须考虑客户群体的喜好,这些也正说明军士们对瓦舍勾栏的意义。
小院之观
从北宋到南宋,从汴京到杭州,有宋一朝瓦舍勾栏都兴盛无比,它们是宋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反映出的是宋朝市民阶级的发展和社会的经济基础,对后世的剧场、戏院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它的兴盛和宋朝的兵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又体现体现募兵制的弊端。
宋朝从赵匡胤开始就坚持募兵制,宋太祖自己说“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盖歉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
国家花了大钱养兵,一方面消除了民间叛乱的隐患,稳定了社会形势,另外一方面则造成了冗余的兵力。
这些兵员大多无所事事又有闲钱,这就催生了娱乐需求,推动了娱乐业的发展,宋朝瓦舍勾栏的兴盛,正与此密切相关。
募兵制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负面影响,从瓦舍勾栏的角度来看,这正是它的消极之处之一,对后世也有警示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