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打工为什么还穷(玩命工作为啥还)

你觉得自己穷吗?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如果不是,请联系我,我就喜欢和有钱人交朋友。

那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拼命挣钱,为啥还是感觉穷?是不够努力吗?还是挣的太少?

都不是。肯定不是不努力,都卷出天际了。钱虽然不多,但也能解决温饱,而且这东西没有够的时候。你问一个月三千的,他觉得穷。问一个月三万的,他还觉得穷,哪怕你问月入三十万的,他依旧觉得穷。

别不信,李诞曾在节目中说过一件趣事:

他有次和一个朋友吃饭,那人很有钱。但李诞看他郁郁寡欢,「不高兴」都写脑门上了。就问啥情况,对方答:最近买了架私人飞机,但是很不爽。

李诞懵了,什么玩意?买了架飞机,还不爽?那让我也不爽一下吧。

那个老哥继续说,他本来很高兴,坐着刚买的飞机去玩儿,带着老婆,出了国,吃着火锅,还唱着歌。

可一落地,发现停机坪旁边是中东王子的飞机。人家是波音747改装的,而且还停着两架。自己的飞机停在旁边,和玩具一样。

一瞬间心态就崩了。本来自我感觉良好,但一对比,原来自己就是一穷鬼……一辈子也买不起旁边那架747啊。

这段子看似荒诞,却又真实。我们现在所说的「穷」,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匮乏」,更多的是一种「贫穷感」

而造成这种感觉的根源,其实就在身边,也就是我们身处的「消费社会」

一直在打工为什么还穷(玩命工作为啥还)(1)

在这之前,我们经历了「生产社会」。简单来说,就是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先有一个「生产者」的身份,才有其他身份。

直到现在,我们还有「生产社会」的遗留习惯。比如陌生人见面,说完名字后,紧接着就会说自己的工作。

在那个时代,你的工作定义了你是谁。但随着信息革命,被机器替代的人越来越多,但又无法改行。

马车夫下岗了,稍微培训一下,就可以去开汽车。但司机下岗了,几乎不可能转头去研发自动驾驶。

工作需要的人越来越少,「无用阶级」越来越多。于是,社会逐渐由「生产社会」转向了「消费社会」。

这时候,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也就变了:

你可以不生产,但必须要消费。消费重新定义了你是谁。

之前获得社会地位的方式是工作,但哪怕你当了总统,也还是人吧。但现在只要消费,你就是上帝。

消费社会也在不断进化,最理想的状态是这样的:

消费者没有可以被完全满足的需求,也没有所谓的终极欲望。只要消费,应该立刻带来「满足感」,没有任何延迟,也不需要做任何准备工作。而一旦消费行为完成,这种「满足感」就应该尽快消失。

消费者同样有理想标准,优秀的消费者应该无法对任何目标保持长期关注和欲望,没耐心,易冲动,还容易失去兴趣。

不过这种理想化的状态很难达到,只能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进。

一直在打工为什么还穷(玩命工作为啥还)(2)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是市场在诱惑消费者,但其实消费者同样「热衷于被诱惑」。

别急着否认。虽然我们都讨厌看广告,但你喜不喜欢逛街,看直播,刷淘宝,抖音,小红书……这无一不是在主动寻求被诱惑。

在正常运转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者会主动寻求被诱惑。他们的生活从吸引到吸引,从诱惑到诱惑,从吞下一个诱饵到寻找另一个诱饵,每一个新的吸引,诱惑和诱饵都不尽相同,似乎比之前更加诱人。

对于成熟的,合格的消费者来说,这是一种强迫症,也是一种必需品。然而可怕的是:

这种「必需品」,这种其他生活方式的「不可能性」,却以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之名展现在人们他们面前。

本来是市场选择了他们,并把他们培养成消费者,剥夺了他们不受诱惑的权利,但每次来到市场,消费者都觉得自己在掌控一切。

他们可以评判、评论和选择,他们可以拒绝无限选择中的任何一个——除了「必须作出选择」之外。

在消费社会,想要寻求自我认同,获取社会地位,以他人认为有意义的方式生活……都需要不断消费。

那我们为啥还会有「贫穷感」呢?

因为你消费的「不够多」。每个社会都有「体面生活」的标准。如果无法达到,人们就会觉得烦恼,痛苦。

贫穷意味着被排除在「正常」生活之外,意味着连「标准」都达不到,意味着你的人生「不及格」。从而导致自尊心受到打击,产生羞愧和负罪感。

更重要的是,贫穷会让你觉得自己和社会标榜的「幸福生活」无缘,每天只是混日子。

但这个「正常」和「幸福」的标准是谁定义的?是消费社会。

我们就像一个跳高运动员,而消费社会是裁判。你每天辛苦锻炼,好不容易跳过了现在的标准,正准备登台领奖。回头一看,他把杆儿提高了。

你永远不可能跃过那个会无限升高的标尺。

一直在打工为什么还穷(玩命工作为啥还)(3)

而且,消费社会告诉你的「幸福」可能并不存在,弗洛伊德曾说:

并不存在所谓幸福状态,我们只有在满足了某个令人烦恼的需求时,才会获得短暂的满足。但紧接着就会产生厌倦。

不过消费市场可比老弗高明多了,它摸索了一段时间后,竟然能创造出这种虚幻的「幸福」。秘诀就是:

在厌倦之前激发新的欲望,在烦躁之前替换新的猎物。欲望永不满足,也永不厌倦。

这才是消费社会的目标,「幸福」触手可及。如果达不到,你只能怪自己不努力,而且还容易成为他人鄙视和谴责的对象。

在这个逻辑下,就会产生一种我们熟知的观念:

如果你觉得一个东西贵,那不是东西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

为了吸引你消费,社会不断制造「需求」「不满足感」,同时淡化和削弱你已有东西的价值。已有的永远不如还没得到的。

但这种制造出的需求是一种「虚假需求」。比如包,或者手机,汽车……几乎任何一个品类的商品。从功能角度来讲,最多有十几种也就够了。但我们看到的是千千万万种。

你可能觉得这是出于「美观」「个性」的需要。但这些东西都是可以被制造和操纵的。

你看现在的广告,几乎都是把产品和「美好生活」「自我形象」绑定在一起。再通过一些洗脑文案,植入你的潜意识。让你觉得,买了这个产品,就拥有了这种生活。

这些坑可能我们都知道,但我就喜欢买买买,我心甘情愿还不行吗?

一直在打工为什么还穷(玩命工作为啥还)(4)

马尔库塞说:不行,因为你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这个代价,就是我们作为「人」的身份。我们会被「物化」,或者说几乎沦为了动物,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说到这里,我们得请出马克思了。这位大神在26岁的时候,写了一本书,主题谈的就是「异化」。我转述不好,还是直接看原文吧: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

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娱乐,最多还有居住、修饰等行为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

这段话的最后,马克思写了两句话:

于是,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了动物的东西。

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感觉振聋发聩,拍了大腿好几巴掌,直呼牛X。

我们现在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工作的时候感觉自己累的像条狗,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只有在休息,娱乐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像个人。

一直在打工为什么还穷(玩命工作为啥还)(5)

那这和我们穷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上面说的是消费社会在刻意制造需求和不满足,让你产生了「贫穷感」。但下面这些坑,可是真的会让你陷入「贫穷」。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好像也在每天努力挣钱,但一年到头,不仅没存下一毛钱,还有好几个分期等着还。

那时因为消费社会创造了一个「完美闭环」

我之前在迪士尼工作的时候,每次发了工资,同事们都会相约去逛园子。我们戏称为「工资回收计划」。基本一天下来,兜里的工资就变成了手中的玩偶,一分你也带不走。

生活中也一样。比如一个女白领,经常加班熬夜工作伤害了皮肤,所以需要购买护肤品。而优质的护肤品又很贵,所以她要升职加薪。这就需要加更多的班,熬更久的夜,皮肤受到的伤害就更严重,于是需要更好,更贵的护肤品,甚至去美容院护理……

在这个闭环中的每一个决定,看似都是自由自愿选择的,但最终却陷入了一种被奴役的处境。

我们不断赚钱——消费——赚钱——消费……陷入了看似自由,实则奴役的生活。

一直在打工为什么还穷(玩命工作为啥还)(6)

那该怎么办?可以试试下面这三个小方法,我用着挺好使。

1、夺回生活的「定义权」

我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脑海里有多少清晰的概念。但现实是,对于一些常见概念,尤其是和消费相关的概念,几乎都被社会重新定义了。

比如已经被用烂的一个词:成功。

什么叫成功?

很多人会说,有钱,有名,有权,迎娶白富美,嫁给高富帅……

但现代汉语词典里给出的解释是:

成功是指获得预期的结果。

那所谓「成功人士」,其实就是获得了预期结果的人。谁还不是个成功人士了?

此外,消费社会还制定了「理想生活」的标准;统一了「精致女孩」的样子;甚至还试图定义什么是「爱」。

任何你放弃定义权的概念,都会被它重新定义。如果不想被消费社会裹挟着前进,就必须夺回这些概念的定义权。

看到那些引发你消费欲望的词汇时,立马提高警惕。不管是奢侈、豪华、高端、轻奢、必备,还是潮酷、先锋、格调、个性、时尚、流行、复古、创意,又或是理想、梦想、仪式感。

这些词汇,必须自己定义。

只有你自己有权定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功,什么有意义,什么有价值,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

一直在打工为什么还穷(玩命工作为啥还)(7)

2、从功能角度看待商品

其实就是看待所有商品的时候,刻意抛开品牌,文化,个性……只看功能。

比如车,只是运输工具。它最大的价值,是把人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至于它是劳斯莱斯,还是二手奥拓,并不重要。包,就是容器,至于它是爱马仕,还是超市买菜送的塑料袋,同样不重要。

这样可以摘下消费社会蒙在你眼睛上的那层纱,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当一个商品剥离了文化属性,只剩功能的时候,也就被祛魅了。

当然,这个需要你进行刻意练习。但想想就会发现,任何对我们有益的事情,做起来都不太轻松。

我们对抗的不仅是消费社会,更多的是人性。

3、消费理由从「想要」变为「需要」

可以看看你身边的物品,想要的有多少,需要的又有几件?你可能觉得好像都需要,那是错觉。

判断一个东西是否需要的标准很简单:

如果这个东西可以原价返还,你还愿意再买一次吗?

十有八九不买了,否则咸鱼也不至于有那么多货。你抽空打开购物软件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就会知道自己买了多少垃圾。

我感觉自己也不算太造作,但翻订单的时候还是惊呆了。用刚刚的标准衡量,真正「需要」的东西,不会超过20%。

如果实在不好判断,也可以把自己心仪的东西放收藏夹,一个月后再来看看,绝大多数东西也就不想要了。

这样下来,你即使收入不多,但肯定能攒下一些钱。别说不可能,那是我们把太多「想要」当成了「必要」。村里的老人,一年五千低保,都能攒两千。

如果有人嘴上喝着奶茶,手里玩儿着最新的iphone,身上穿着潮牌,下班还要约个火锅。就这还天天喊着:我怎么这么穷啊?活该他穷。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概率,要远大于一夜暴富的概率。而攒钱就是对抗风险最好的方式。这次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句老话: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当我们做到「兜里有钱,心中无欲」的时候,自然也就摆脱了「贫穷」。

聊了这么多,不妨回看一下自己的生活:

有家人,有朋友,有力气,有期待,要啥有啥。米面粮油肉蛋奶,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应俱全。

孔子云:何穷之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