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故事美篇(稿荐的故事)

作者 汪河

稿荐,也称之为藁荐或藁蒹。稿,谷物的茎;荐,荐席,草垫。稿荐,就是谷物茎秆编制的草垫。

在我们中原地区,稿荐大都是麦秸秆编织。凡是用过麦秸稿荐的人,看我文章,脑海里就会想到它金黄的颜色。

稿荐的历史悠久。

科学家研究证明,谷子在我国有七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小麦种植在中国也有四千年以上。谷子、小麦秸秆的应用早就深深地融入人的生活。这么算下来,稿荐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至少也有五千年。

古时候,稿荐做席子之用(当然还有其他材料制品,例如竹子,龙须草等植物)。席子用来坐人,“席地而坐”,这句成语就出自那个时代。人们坐下吃饭或议事,每个人席子铺在哪里,他就坐在那个位置,这个叫做席位。主人坐在正中,主要的地方,叫主席,其他的人分成两列排在旁边,叫列席。如果是吃酒,则称为筵席酒席

这些汉语词汇一直沿用至今。

推荐故事美篇(稿荐的故事)(1)

上面这张图,应该是皇帝和诸侯之类大大人物在厅堂议事。两侧从者的坐席,看其厚度,肯定植物秸秆编织。也许稿荐以前就是这个样子。

唐代以后有了椅子,人们不再席地而坐。稿荐就成为床上之物。

《水浒》第28 回,武松发配孟州。初到牢城营时囚徒们教他贿赂管教。告诉他如不使钱,“......把索子捆翻,着一床干藁荐把你卷了,塞住了你七窍,颠倒竖在壁边,不消半个更次便结果了你性命。这个唤做盆吊。”

武松却说不怕。

武松是嘴硬,打虎英雄若死于稿荐盆吊坑杀,不但有损英雄形象,《水浒传》也要改写。

幸亏遇上金眼彪施恩,才有了以后的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后续故事。

推荐故事美篇(稿荐的故事)(2)

上面这段话,戏说水浒而已。

我用《水浒传》中孟州牢营囚徒说“一床干藁荐”这句话,是证明宋朝时代牢营里的“贼”配军们,也铺稿荐。看来那个年代,稿荐是人们床铺的标配。

过去穷人去世,家人无力置办棺椁,一张稿荐卷起入土。古人称之为“藳葬”,也就是“草草埋葬”。“草”,是指植物秸秆,引申为简陋,不庄重之意。

这么说来,草草了事,草草收场等成语,也与稿荐有关。

稿荐中国北方人床上必备之物。直到20世纪70 年代,还是这个样子。当时普通人没有床垫,也没有床垫子的概念。正规的木床是这样的:两条床帮,四条床腿和五根床撑而已。铺一张竹芭,竹芭上铺稿荐,稿荐上面再就是被褥。

20世纪60 年代头几年,我老爸每年都要参加全区的征兵体检工作。他和南阳军分区动员科科长陈文中校两人的征兵办公室就地区第一招待所。我周六跟去蹭吃蹭住,看见招待所的床铺就是这样子。

当年,市第一招待所是行业大咖,中央和省里来人,都住这里。

农村人的床铺没有这么复杂,三道土坯垒成床腿,上面铺一张桃黍秆编制的箔,再铺一张稿荐。稿荐上面,根据家庭境况,可以是一张席子,或有褥子。

由此可见,当年无论城里还是乡下,床上用品简陋还是土豪,稿荐不可缺失。

我刚参加工作时,宿舍里的木床和稿荐由公家统一供给。结婚那年,我需要一个稿荐,找到后勤办事员老王。他拿出一条白纸,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王府山居委会稿荐组,请发给结婚用大号藁荐一个。下面是他的签名。我拿条子找到位于市新华路居委会织稿荐的地方,得到一张用红色麻绳编织的稿荐。

推荐故事美篇(稿荐的故事)(3)

当年的小麦都比较高,秸秆很长

中原地带,小麦是主要的农作物,小麦秸秆成为许多生活用品的编织材料。小麦成熟收割后需要打场碾压脱粒。但是留种的麦子不能碾压。人们用手薅麦,拉到麦场剁下麦根,倒拿秸秆,在石磙上摔打脱粒。这部分麦子被精心晾晒存放作麦种之用,剩下的麦秸秆就成编织的原料。另外,老百姓自留地里的麦子因为量少,也是通过摔打脱粒,留下麦秸秆。当年这些麦秸秆有很多用处:挑选第一节,编织草帽、编织蒸馍用的锅圈锅帽;全杆编织成草辫做草墩。但是用量最大的,就是织稿荐。

南方大都是用稻草织稿荐。稻草藁荐的色泽,柔软性,舒适度和耐用性,都不如麦秸杆编织的稿荐。

儿时,我曾经见过爷爷用麦秸杆织稿荐。

爷爷织稿荐多在阴雨天生产队不上工的时候。卸下一张门板,横立在堂屋,门板上每间隔二十多公分备有两根麻绳,麻绳系长型石头,下坠保持张力。长型石多为中间磨细的砖头,上面缠绕备用麻绳,在织藁荐过程中放绳。将麦秸打湿,整理成束铺放在门板上,每放一束麦秸,麻绳相互交叉一次。交叉的时候用力拉麻绳,使其勒紧麦束。将有麦穗的一端留在两边编织稿荐边脊。

爷爷织稿荐的时候,邻居五爷在场。他帮助理顺麦秸,择去麦秆上的叶子。把它们对齐,整理成束递给爷爷。两人一边说话一边干活,还不时吸着旱烟。不紧不慢,一上午时间,一张稿荐织成。

五爷早年卖壮丁,在国民党部队三进三出,见识多广。五爷说,《鲁班经》有规定,凳不离三,门不离五,床不离七,棺不离八,桌不离九。稿荐是床上物品,故而尺寸随床,长五尺七;根据大中小号,宽度分别为二尺七、三尺七和四尺七。

爷爷织稿荐从不精确尺寸。他自嘲说,我不是匠人,没有规矩。爷爷只是目测一下长短宽窄。如果织稿荐前浸湿的麦秸多,最后都编织进去。他织的稿荐比较长。这样也好,睡觉时把头顶部分折叠,权当枕头使用。

夏天的夜晚,村里人都到麦场里睡觉。常常是爷爷卷一张藁荐和一张席子走前,我拿一条土布单子跟后。如遇下雨,则把稿荐和席子铺在堂屋地下。这种晚上最难捱,气候闷热,虼蚤臭虫咬得浑身发痒难于入睡。奶奶说,虼蚤臭虫都藏在稿荐里。第二天晴天,奶奶会把稿荐放太阳底下暴晒一天。日落时拿棍子把稿荐敲打一遍,把里面晒晕的寄生虫赶出去。

那时候的人都很穷,即使是麦秸编制的稿荐,也都很珍贵。只要稿荐上的麻绳不断,麦秸不散架,都要继续使用。

当年生活中离不了稿荐,城市里就有人以织稿荐为职业,卖稿荐为生。

推荐故事美篇(稿荐的故事)(4)

我先前提到的“王府山居委会稿荐组”,就是有组织的行业。我认识一位领导同志,她年轻时因为父亲历史问题没有工作,曾以织稿荐为生;

推荐故事美篇(稿荐的故事)(5)

前不久我患小恙住院检查,同屋一位陪护病人的张女士告诉我,她娘家就在本市菜市街,改革开放前以织稿荐为生。老爸去乡下购买麦秸贮存备用,用麻制成茎子绳。织稿荐时老爸负责递茅(把麦秸顺齐,除去叶子),张女士编织。一天织5-7个,每个稿荐卖2 元钱。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人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先是床板,再是各式各样的床垫取代稿荐。

我的婚床稿荐,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搬家换了个有床板的铁床。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用过稿荐。

下面这张图片很有意思,妈妈和弟弟送哥哥上学。弟弟肩抗稿荐和妈妈怀抱行李袋,与学校现代化建筑和哥哥的双肩包拉杆箱,反差极大。

推荐故事美篇(稿荐的故事)(6)

这张照片可能摄于20 年前,也许是稿荐的最后时光。这条稿荐借小哥哥上学的机会,回光返照。

稿荐以后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最后绝迹。

现在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稿荐为何物。

改革开放,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干掉有着五千年历史的稿荐。

这并不可惜。

这是时代的进步。

现在没有一个人愿意在自己床上铺稿荐(既是愿意也买不到),更不愿意回到那个年代(既是愿意也回不去)。

我写稿荐,一直找不到一张合适的实物图片。前不久路遇同事搬家,手拎一条藁荐。我大喜过望,立刻拦下拍照。

同事说,这是一条蒲草编织的稿荐,有二十几年的历史。虽无甚用处,却一直没有扔掉。

蒲草(水烛)是我国常见的水生植物,先民早就用它叶片编织生活用品。

我在文章开头说,稿荐,就是谷物茎秆编制的草垫。

这种说法不够严谨,我忘记还有蒲草呢。

大家看下图,这张蒲草编织物,其长相和编织模式与麦秸编织的稿荐无甚不同。

推荐故事美篇(稿荐的故事)(7)

同事的蒲草稿荐

你能说它不是稿荐吗?

它不但是稿荐,而且历史悠久。这种稿荐粗厚,皮实。窃以为它有可能是《水浒传》第28 回说的孟州牢营用于盆吊的“干藁荐”。宋朝适逢全球次气候适宜期,该时期为近2000年最温暖的时期。宋朝的孟州,位于黄河以北河南和山西交界一带,那里有河流湿地,盛产蒲草。当时的谷类秸秆,是军马重要口粮(例如林冲管理的草料场)。用作稿荐的原料,唯有蒲草之类的野生植物。

当然,仔细看的话,蒲草编织的稿荐和麦秸稿荐还是有不同之处。蒲草编织的稿荐显得粗犷,没有麦秸的金黄色泽,它的边脊,是用另一束蒲草编织而成。

它应该是麦秸秆稿荐的表弟。

我找不着麦秸稿荐本人,只有拿它表弟蒲草稿荐的照片聊以替代,展示给读者。

—— 完 ——

初稿 2022-12-22

修改 2023- 5-16

作者简介

王贺伟,笔名汪河。

用真实名字前面两字谐音做笔名,只是觉得好玩,并无高深莫测之意

职业医生,喜欢读书。退休后封刀,在电脑上练习输入法,作为延迟脑萎缩的手段。

文,仅能够平铺直叙,诗,不懂平格律。

属于一介不入流之文学爱好者耳。

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予以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