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奸人(奸人何以能够身安体泰)

导语:平头老百姓处事相信为人要多做善事,好人有好报,要积德行善。教育子女也是希望他们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而作为父母呢?到了职场,工作中又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有眼力,善于说话,深谙职场权谋的人,认为这样才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权谋这似乎内化为中国人思维无意识的一部分,一方面做人希望遵守道德的规则,希望自身,子女做一个道德良好的人,另一方面做人做事又以权谋策略为依据。所以,有人说中国人是一个早慧的民族,有着高度发达的政治智慧和谋略文化传统。谋略文化深重的国家盛产什么,盛产谋士和工于心计的奸人。

在皇权下的官场,伴君有如伴虎,帝王口含天宪,动辄得咎,官员随时有性命之危。官员同僚之间,为升官相互竞争,有过错则相互推诿,有重任则诿于他人。因此,官场实为利益纷争之所。有一类人,他们特别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人事竞争中退隐而出,独立官场而不倒,人称之为奸人。比如唐玄宗一朝独揽朝政十九年之间的李林甫。后世,给予他的评价是奸相,何以李林甫为奸相,他不倒于官场有什么秘诀呢?

历史上著名奸人(奸人何以能够身安体泰)(1)

何谓奸人,李林甫从何而出?

奸人,都是聪明人,不是聪明人,难以成为奸人。善良的人无法成为奸人,善良的人做事总想着别人而疏于谋身,而奸人恰恰与他们相反,他们是既谋事,也谋身,但谋身是首位。来俊臣有言云:无智无以成奸,其智阴也。有善无以为奸,其知存也。这可谓奸人的现身说教。

李林甫先祖本是唐朝宗室,他的父亲是扬府参军(小官,最高不过七品)李思诲。李林甫出道任的是千牛直长这样的小官。以唐朝科举的难度,想必李林甫也不是科举出身,幸好唐朝做官并不以科举为唯一途径。与李林甫同一时代的李白不就不参加科举,走干谒推荐当官的快车道吗?

虽然李林甫起点很低,但是也算是进入了国家公务人员系统。他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精通音律。只因做官时间长,就累迁到国子司业这样的官职。期间李林甫被授为司马郎中时,当时就有人说,司马郎中是授给有才有德的人的,李林甫怎么能够做这样的官呢。可见李林甫才德并不好,当然此才应指文采,此德应指道德水平。李林甫文采确实一般般,一般到复杂一点的汉字都认不全的程度。有一次李林甫的舅子生了个儿子,按理李林甫应该写信恭喜,李林甫提笔大书“弄麞之庆”,这弄璋之喜被李林甫写成这个样子,引得宾客一阵发笑。谁又能想到,文化程度这样的李林甫在富有文化修养的唐玄宗身边能够任相达十九年之久呢?可见,在唐诗盛行的年代,文才不是唯一的敲门砖。

历史上著名奸人(奸人何以能够身安体泰)(2)

李林甫慢慢爬上权力顶峰,上升之路是何门径?

李林甫文才不好,道德品质也有问题,但他却有一个巨大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他是宗室圈子里面的人物,因此能够够得上帝国的上层人物。他自身也有一个突出优点,那就是文化水平不高。为什么文化水平不高会是一个优势呢?儒家文化以培养谦谦君子为准绳,这些君子读书多,注重修养,反而受制于道德教条,不然何以有书生之见呢。君子做人做事但凭才德,君子德行比小人出众,做事的才能就一定超过小人吗?我看未必,君子做事倒是有照搬圣人教条的倾向,于时事可能并无益处,不切时弊,小人则头脑灵活的多,他们做人做事不受君子心中的道德规条的限制,反而头脑更灵活,看待问题也不会照搬书本,见识都来自于生活经历,反而显得更加务实。何况,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小人,他们本是君主要我为君子,我亦可为君子,君主要我为小人我亦可为小人的人物,非如此,不能成为真小人,真奸人。李林甫既然得了奸人之名,他的早年经历无非就是在奸人的路上越走越远。

李林甫是怎样上位的呢?他走的就是后宫路线与官场逢迎之道。后宫路线的第一个人物就是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武惠妃是武三思的侄女,虽然被宠,但是儿子不是太子,因此想借助朝臣帮助儿子上位太子,何况当时的太子不受待见呢。

时武惠妃爱倾后宫,二子寿王、盛王以母爱特见宠异,太子瑛益疏薄。林甫多与中贵人善,乃因中官白惠妃云:“愿保护寿王。

史书上没有交代李林甫为什么可以跟唐玄宗的第一宠妃武惠妃牵上线,但是却记录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

初,侍中裴光庭妻武三思女,诡谲有才略,与林甫私。

这条信息的意思是,侍中(宰相之一)裴光庭的老婆是武三思的女儿,而武三思的这个女儿早年跟李林甫有苟且之事。这武三思确实是个人物,武则天当政后是权倾朝野的风云人物,宦官高力士也是出自武三思门下。由此看见,李林甫的人脉圈很强大,与武三思的女儿有私情,关键是有私情还不算,等到侍中裴光庭死后,武三思的女儿竟然还找高力士帮忙,让李林甫做宰相。

中官高力士本出三思家,及光庭卒,武氏衔哀祈于力士,请林甫代其夫位。

李林甫做人能够到这种程度,确实不一般,虽然史书上没有明言李林甫与武三思之女是如何苟且的,但是这自少证明李林甫必有过人之处,如果用现在的词语概括可能是个极品渣男。所以,可以推出李林甫跟武家关系深厚,因此在政治站队中,李林甫肯定是权衡了太子一派和武惠妃一派的实力和人脉,才果断站位于武惠妃一派这边的。

玄宗使中书令萧嵩择相,嵩久之以右丞韩休对,玄宗然之,乃令草诏。力士遽漏于武氏,乃令林甫白休。休既入相,甚德林甫。

高力士看准了唐玄宗赞同中书令(宰相之一)萧嵩推荐的韩休为相,没有出手帮忙,但是把宰相的人选提前透漏给了武三思之女,让李林甫告诉韩休。有了这个重要消息,李林甫很快就跟韩休拉近了关系。不能不说,李林甫的后宫路线走的甚为成功,他通过与后宫妃嫔,宦官拉进关系,成功的借助了自己的朋友圈。李林甫虽然暂时没有拜相,但是被升为黄门侍郎(副宰相)。

而中官妃家,皆厚结托,伺上动静,皆预知之,故出言进奏,动必称旨。

李林甫的这条女人路线,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够借鉴的,因为这一靠身份,二靠对异性的魅力,这两条我们只能看,不能学。但李林甫并非仅仅如此,有了这些优质的资源,他还继续扩展与太监,后妃亲眷的关系,给予厚利回报,有了后宫这一众人物的支持,皇帝的态度动向他摸得透透的,因此更加得到玄宗的赏识。从这可以看出,李林甫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了解皇帝的动向,而了解这些动向,才能恰如其分的逢迎。用我们时下流行的各种钻营人际关系书籍的说法,这就是结交领导身边人。

历史上著名奸人(奸人何以能够身安体泰)(3)

清流与浊流之争,浊流战胜清流

清流这里指的是张九龄,浊流指的当然是李林甫。张九龄时任中书令(宰相之一),也是颇得唐玄宗赏识,连推荐到朝廷的人都要以张九龄为模板,谓:“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是文章,修养,风度极好的人物。但论从政,恐怕不如李林甫如鱼得水。

唐玄宗因为宠爱武惠妃,当朝太子的母亲反而不得宠,太子因为母失宠而有怨言,唐玄宗很生气,就有了废立之意,于是就跟百官商讨。张九龄的态度是:

太子国本,长在宫中,受陛下义方,人未见过,陛下奈何以喜怒间忍欲废之,臣不敢奉诏。

张九龄立场鲜明,明确反对废太子。李林甫就聪明的多,他当堂不发言,退朝后就对皇帝身边的宦官说:家事何须谋及于人。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政有功,唐玄宗本意打算实封牛仙客兼领尚书之职。

时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在镇,有政能,玄宗加实封,九龄又奏曰:“边将驯兵秣马,储蓄军实,常务耳,陛下赏之可也;欲赐实赋,恐未得宜。惟圣虑思之。

张九龄又上书反对说,牛仙客做的那些事情都是职责内的工作,陛下如果要赏赐,给些奖赏就好,但是授实职不妥。李林甫做的却是直接把张九龄的反对意见直接告诉了牛仙客,这自然让牛仙客忌恨张九龄,而他的目的则是拉拢牛仙客。牛仙客感到很委屈,就跑到领导唐玄宗那里去哭诉,坚持不让皇帝为难,推迟不就。可是张九龄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说牛仙客文化水平不够,文墨不通,只是边疆一个节度使,那里可以出任尚书一职。唐玄宗因此对张九龄甚为不满,李林甫放出话来说,有材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何有不可?

从李林甫与张九龄两人对于朝政的态度来看,李林甫走的就是与皇帝高度保持一致的路线。李林甫的过人之处就是深谙唐玄宗的想法,也就是善于揣摩领导的意图,并积极迎合。虽然迎合,但看起来并不谋私。而张九龄处处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作退让。从常理来讲,皇帝若无过人的气量和睿智,张九龄必然要被斥退。事实上,李林甫就是要把张九龄挤出中枢,因此,张九龄反对的他要赞同,张九龄否定的,他要肯定,而唯一不变的宗旨就是以君王之心为心,获得圣宠。果然,处处跟唐玄宗观念相左的张九龄被贬,李林甫上位称右相。

历史上著名奸人(奸人何以能够身安体泰)(4)

有干才,整人亦是好手,以保位为先,枉顾国家利益,与唐玄宗合力把大唐帝国推向深渊

李林甫上位右相,不仅仅因为凭借宦官,妃嫔的关系,而是富有政治才干。不然,以唐玄宗这样的英主,李林甫不可能在相位上一待十九年,直到病死。国家政治重要的是行政能力,没有行政能力,即便关系过硬,也不可能长久的保持地位,毕竟国家事务需要有人拿主意,需要拍板。李林甫实际上是既会拉关系,又会行政的人物。

与宰相李适之虽同宗属,而适之轻率,尝与林甫同论时政,多失大体,由是主恩益疏,以至罢免。

李林甫虽然文采不行,德行也不行,可是跟另一个宗亲出身的宰相李适之相比,就表现出突出的行政才能。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没有文才,但未必没有从政之才。

然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恆度。

据《旧唐书》的记载,李林甫当政,做事缜密谨慎,处理纷繁的庶务有条不紊,展现出卓越的行政才能。客观的说开元之治是有李林甫一份功劳的。由于李林甫行政能力突出,唐玄宗为了一逞私欲,更是想把朝政全部交给李林甫去处理。有人说李林甫专断擅权,我个人认为倒认为是对李林甫的污蔑,一是唐玄宗自己想当甩手掌柜,才会有这样的局面,二是论行政才能比李林甫优秀的也确实难找。

上在位多载,倦于万机,恆以大臣接对拘检,难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为成。故杜绝逆耳之言,恣行宴乐,衤任席无别,不以为耻,由林甫之赞成也。

有了这个可以帮自己解决一干大小事宜的能人,唐玄宗当然是乐得放手,坐享其成。开元盛世的结束,在上的原因就是唐玄宗不想过多过问政事,在下的原因恐怕就是李林甫一切以唐玄宗的态度为行事标准,没有唐玄宗的态度怕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

正因为如此,李林甫有行政才能不假,整人也是不遗余力,特别是对于威胁到他宰相地位的人。

初,韦坚登朝,以坚皇太子妃兄,引 居要职,示结恩信,实图倾之,乃潜令御史中丞杨慎矜阴伺坚隙。会正月望夜,皇太子出游,与坚相见,慎矜知之,奏上。上大怒,以为不轨,黜坚,免太子妃韦氏。

对于太子妃的兄弟韦坚,李林甫一是把他送上高位,二是给以礼遇,背地里则是让御史杨慎矜暗中监视,收集证据,拿皇太子与韦坚私自见面说事,检举告发,于是一举整倒韦坚。这出手可以说是稳准狠,自古第二号人物难当就是如此,二号人物地位膨胀,一号人物就感到巨大的威胁,哪怕是父子也不苟免。李林甫采用捧杀之策,双线出击,出手狠毒。在整人斗人的事情上,李林甫是不遑多让的。

后杨慎矜权位渐盛,林甫又忌之,乃引王鉷为御史中丞,托以 心腹。鉷希林甫意,遂诬罔密奏慎矜左道不法,遂族其家。

同样的对于自己手底下曾经的鹰犬杨慎矜,李林甫感到受到了他的威胁,于是又让御史王鉷出手收集他的证据。估计杨慎矜自己的黑底子不少,在李林甫的策划下,杨慎矜被族灭。这可以看出李林甫整人是不留情面的,只有自己的利益是最重要的。

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 源,尝奏曰:“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帝以为然,乃用思顺代林甫领使。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专任大将,林甫利其不识文字,无入相由,然而禄山竟为乱阶,由专得大将之任故也。

李林甫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为了杜绝唐朝出将入相的传统,向唐玄宗荐谏言用没有根基的胡人,寒族担任边地节度使,并且说正因为这些人是没有背景的,可以久任边疆。正是这一谏言,彻底的改变了唐王朝兵将分开,不久任的传统。安禄山因此得以久任河北边郡十几年,让地方势力做大。李林甫的本意不过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地位被边将取代,他也深知唐王朝将领不久任的传统,因此包藏祸心的谏言启用貌似可以放心的无实力的胡人,寒族。唐玄宗晚年昏聩不明,终于酿成日后的大祸。奸人之所以为奸,就是以忠而行奸。李林甫表面上为国家解决边郡的问题,实际上不过是为了保位,虽然是为了保位,但是却以解决国事的名义,这真的是高。

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及国忠诬构,天下以为冤。

就是这样一个奸人,一直到死李林甫都是居于权力中央。等待他死后,杨国忠清算旧账,天下人还为他被杨国忠诬陷而叫屈。如果让我评价李林甫,我想说李林甫你真行,道行真的太深。

历史上著名奸人(奸人何以能够身安体泰)(5)

结语

繁华的大唐盛世就在李林甫的精心算计中,被推入了深渊,繁华的往昔,犹如一场春梦,如梦幻泡影。有时我常想,通过这些人我们能学到什么,我觉得我们可以学的的起码是对人性的认识。他们是一群洞见者,洞悉了人的缺陷,所以他们能获得了成功,这就是他们比一般有才的人更具有能量的原因,因为他们是干才与阴毒智慧的综合体。

(本文完)

参考书目:

《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卷》 易中天著

《旧唐书》 刘昫撰

《新唐书》 欧阳修著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