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楼兰的记载的史书(楼兰与汉朝并无仇恨)

提起历史上曾经的神秘古国楼兰,绝对是叫人印象深刻的,它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大漠小国,但却让中原人"念念不忘";哪怕它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常被人提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关于楼兰的记载的史书(楼兰与汉朝并无仇恨)(1)

我们这样说的证据就是,楼兰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了古人的诗词当中。

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和"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宋代辛弃疾的《送剑与傅岩叟》),还有"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唐.王昌龄《从军行》)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读了这些诗词,即使是小学生也可以看出,中原人对楼兰不是爱怜,而是充满深深敌意和满腔仇恨。

那么,中原人跟楼兰什么仇什么怨,在楼兰消失几个世纪还不放过它呢?

楼兰之名始见于《史记》的所载,又名鄯善国,它位于东经89°55′22″,北纬40°29′55″,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古代小国,国都就在上面提到的楼兰城,该城的遗址就在今中国新疆的罗布泊西北岸。

这么小的国家,又如此偏远,怎么会招惹了当时的汉朝,让汉朝的子民对它咬牙切齿?

其实楼兰跟当时的汉朝好像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在汉朝和匈奴两个强人夹缝之间艰难生存的小可怜。

关于楼兰的记载的史书(楼兰与汉朝并无仇恨)(2)

西汉是中国最强大的王朝,那些小国家对西汉政权都是毕恭毕敬的。当时唯一敢挑战西汉权威的,就是北方草原上的巨无霸匈奴了。早在春秋战国时候,北方游牧民族一直侵袭中原,在秦朝时就不把千古一帝放在眼里,频繁跟秦军过招,惹得秦始皇大怒,派出精兵强将横扫匈奴。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名将蒙恬赶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变成乖乖虎,再也不敢招惹秦始皇。

到了西汉前期,匈奴经过休养生息,又迅猛发展,军队强大了起来,开始多次招惹西汉,把西汉边境闹得鸡犬不宁。

当时汉朝刚刚夺取政权,百废待兴,还没有站稳脚跟,国内发动势力还没有真正摆平。于是汉高祖在白登山吃过大亏之后,汉朝初期的皇帝就采取了韬光养晦政策,对匈奴是又哄又拉拢,用和亲政策来换取边境平安。

关于楼兰的记载的史书(楼兰与汉朝并无仇恨)(3)

这种尴尬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汉朝出现牛人,不,是牛皇——汉武帝的时候有了彻底改观。

这时候不仅皇帝牛,手下的大臣也牛得不要不要的。

汉武帝的时候,飞将军李广算一个,皇帝的小舅子卫青算一个,小舅子的外甥霍去病也算一个。

这三个牛气哄哄的大将齐聚一朝,可谓是所向无敌,战斗力爆棚,对匈奴还用韬光养晦吗?

所以汉武帝对匈奴的挑衅,撕掉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剩下只有一个字——打。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两个大咖掐架,中间的楼兰就为难了,谁也得罪不起,只能采取不结盟政策,在两家周旋。

关于楼兰的记载的史书(楼兰与汉朝并无仇恨)(4)

汉武帝初通西域之时,使者往来都要从楼兰地盘经过,大汉使者根本就不把蕞尔小国放在眼里,所以使者在楼兰就受到怠慢。这些使者回国后添枝加叶在汉武帝跟前诉苦,汉武帝一怒之下就在元封三年发征伐楼兰,楼兰国君好汉不吃眼前亏,就举手投降,表示服从大汉天子领导,为了表示诚意,最派遣楼兰王子到汉朝作为人质,但同时为了不得罪匈奴,也送了一个王子到匈奴为人质。

可是汉武帝对于楼兰脚踩两只船的态度非常不满,尤其是听说楼兰跟匈奴还有军事交流,两军还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就担心楼兰泄露自己的军事机密。

于是汉武帝勃然大怒,再次发兵讨伐,直逼首府扦泥城,楼兰王惊恐万状,马上打开城门谢罪,汉武帝并未将楼兰灭亡。

此后,汉楼关系又成为战友加兄弟的关系。

但不久之后,两国关系又起波澜。

关于楼兰的记载的史书(楼兰与汉朝并无仇恨)(5)

我们说过楼兰在大汉和匈奴都有王子做人质,后来楼兰王驾崩,两个王子都有做继承人的资格。

可是匈奴情报工作做的好,最早得知国王死讯,就抢先一步,把在匈奴为人质的王子送回国继任楼兰王。

这时候汉武帝也死了,其儿子汉昭帝咽不下这口窝囊气,就派傅介子暗杀当时的新楼兰王,扶植在汉朝为人质的楼兰王子(即被杀楼兰王之兄)当了国王,并借机驻军楼兰,成为其保护国。

后来楼兰改国名为鄯善,主动请求汉庭驻军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进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跳板。

楼兰国此后一直是中原政府的属国,后来在北魏时期被彻底吞并,在唐代属于唐朝领土,唐置柳中、蒲昌两县,隶属西州。

关于楼兰的记载的史书(楼兰与汉朝并无仇恨)(6)

由此可见,楼兰一没有在中原屠城,二没有对边民大规模掳掠,最多只是小摩擦。楼兰并没有欠下中原人什么血债,反而是中原政权“入侵”人家,“干涉”人家内政。

可是唐宋诗人纷纷把楼兰当成了假想敌,他们也许连楼兰在哪都不清楚,难不成历史课是体育老师教的,地理课是音乐老师教的?是他们把楼兰误以为是匈奴,这才让作古多年的楼兰躺枪,闹了一个大乌龙?

亦或是这些诗人有点专拣软柿子捏的作风,要不然他们的诗为什么不写成"不踏匈奴誓不还"?

关于楼兰的记载的史书(楼兰与汉朝并无仇恨)(7)

答案个人觉得其实很简单,楼兰的“兰”字韵脚属于诗句、戏曲中的“言前辙”,与“发花辙”一样,非常常见,易于编写、唱和,至少比匈奴的“奴”字的“姑苏辙”常见的多,编起来不那么拗口。这才是楼兰屡屡“躺枪”的重大原因。

当然,要说诗词也表达了古代汉人对“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狐假虎威、两面三刀、朝秦暮楚、左右逢源”等这些自带贬义的历史成语的灵活运用,对侵略者的帮凶有予以严厉警告的成分,这样理解倒也毫不为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