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第二个曹操(三国志狠毒多疑)

太祖武皇帝,姓曹,名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说起曹操,他在我们大多数人心中的形象是大奸雄,是白脸,是奸诈狠毒的角。

尤其是《三国演义》中他加害长辈和恩人吕伯奢一家,并说了那句经典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以及《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曹操梦中杀人事件,可以说曹操的形象彻底地崩坏了,恶毒、多疑、虚伪、杀人不眨眼简直成了他的标签。

那么曹操真的是大奸大恶、心狠手辣之辈吗?

《三国志》武帝纪中对曹操的一段评价,如下:

太祖(曹操)把官职授给有才能的人,发挥各自的特长,克制感情、施用计谋,不念旧恶,最终能够总揽朝政大权,完成建国大业,这是因为他的聪明和智谋卓绝的缘故,他可以说是一个非凡的人,是超越当世的俊杰。

正史《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的正面。

三国志第二个曹操(三国志狠毒多疑)(1)

从大奸雄到超世俊杰,这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是如何聚焦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误解?我们对曹操的误解究竟有多深?

首先,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误解,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01我们错把演义当成了正史。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通过《三国演义》来认识并了解曹操的,真正通读过《三国志》的人却很少。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有不少的虚构成分,加上《三国演义》的创作处在“尊刘贬曹”的大背景之下,这对作者的影响非常大,“彰善瘅恶,树之风声”,他在创作中难免会带着个人的爱憎与偏好。

另外,为了追求剧情的精彩与生动,在人物的塑造上,作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进行抹黑或添彩,以突显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

02其子曹丕最后篡汉称帝,也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来篡位”得以正名

在古代,篡位就是败坏了常纲,为当时的礼制所不容,所以,曹操被南宋以后的各朝各代妖魔化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了。

那么,真实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

一、 曹操的性情:豪情与悲悯兼具

除了赫赫战功,政治家兼文人曹操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冬十月》、《土不同》等等,文如其人,从他的这些诗句中,我们也能对他的品性窥得一斑。

他的诗里有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有求贤若渴的心情,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有对和平的热爱、有对人民疾苦的关心、有对受灾百姓的哀伤与同情;有不甘服老、自强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无止息的壮志豪情等。

三国志第二个曹操(三国志狠毒多疑)(2)

有空,去读读曹操的诗,满纸豪情与悲悯,其人,被我们遗漏掉的真性情,尽在他的笔下。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和“用道义来治理”

曹操的大业能够成功,与他的“知人善任”和“用道义来治理”是分不开的。

当年,袁绍与曹操共同起兵,曹操曾对袁绍说:“我要任用天下才智与勇力之人,用道义来治理他们,这样,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可以胜利。

曹操也用他的戎马一生在践行着这两条。

他求才若渴,对待人才,他心胸广博、有情有义。

《三国志》中曾记载过几件有趣的事:

华谌曾是曹操担任兖州牧时的官员,张邈反判时劫持了他的家人,曹公惋惜地打发他回去,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边,你可以离去,华谌就去了。 后来吕布被战败,华谌被活捉了,所有的人都为华谌捏一把汗的时候,曹操却说:

“一个人能孝顺他的父母,难道不是也会忠于君主吗,我所求的就是这样的人。”

于是,任命华谌为鲁国国相。

还有一件:

魏种曾是曹操推荐的孝廉,兖州反叛,曹操说,只有魏种不会背弃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跑,曹操生气地说:“魏种只要不是南逃到越、北逃到胡,我就不会饶恕你”,不久活捉了魏种,曹操却为他解绑任用了他。

曹操说:“因为他是个人才啊!”

三国志第二个曹操(三国志狠毒多疑)(3)

在建安十五年和建安十九年,曹操曾下两次下了求贤令,摘录其中的几句,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曹操的睿智与通达,他说:

“孟公绰做赵氏、魏氏的家臣是合适的,却不可以做滕国、薛国的大夫。”

这句话其实是孔子讲的,这里曹操是作了引用,原文是“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曹操以此来强调,要量才而用,使每个人都尽其所能,各得其所。

他还说:

有德行的人未必能进取、能进取的人未必有德行,陈平难道有淳厚的德行,功秦难道能恪守信义吗?但陈平奠定汉朝的基业,功秦挽救了弱小的燕国。假如一定要廉洁的人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又怎么能称霸世上呢。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出身贫贱的贤人,只要有才能的就可以推荐,我能够任用他们。”

曹操认为,人的进取之心和才能有时候比德行更重要,如果他的确是个人才,那么,就算在有些方面并不理想,也是值得一用的,并举了陈平和齐桓公等例子。

这也从侧面看出了曹操的用人观:

1、 用人长处,避开人的短处。

2、 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用。

这可能与我们今天的用人观有些相悖。

现在我们主张:人的能力再强,如果德行有亏欠,也是走不远的。

这说明曹操深谙“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同时,也可能是和平年代与战争乱世在用人上的区别吧。

但不管怎样,曹操是爱才惜才的,他一生网罗了很多人才为他效力,尤其是对司马懿的重用,最终助他完成了魏国的霸业。

三国志第二个曹操(三国志狠毒多疑)(4)

三、曹操的才德品性与价值取向

01对待牺牲的将士家人与亲戚:

建安七年春,曹操下令,为牺牲的将士寻找亲戚,分给他们田地,供给耕牛,设立学校,请老师教育他们,为活着的人修建庙祠,让他们祭祀祖先等。

02对待年轻人:

他为没有看到他们“仁义礼让”的风尚而痛心,要求各郡都要学习文章经籍,并在当地挑选优秀的人给予教育。

03对待受灾百姓,他能及时损资赈灾。

建安九年,黄河以北百姓因战乱受灾,曹操下令当年免交租赋,并制定法令加重惩治豪强,百姓欢。

04面对他人的过错,他能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建安十年春,曹操打败了袁谭,杀了他及他的妻儿,并下令凡与袁谭一起干过坏事的人,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命令百姓不得互报私仇。

05他痛恨结党营私、互相诽谤和黑白颠倒等种种恶俗:

建安十年九月,曹操下令说:结党营私、互相勾结,这是古代圣人所憎恶的,听说冀州的风谷,父子各在一方,互相诽谤或吹捧,从前直不疑没有哥哥,当时有人说他与嫂嫂私通;第五伯鱼三次娶孤女为妻,有人说他殴打岳父;王凤专权,谷永把他比为申伯;王商忠诚公正,张匡说他邪门旁道,这都是以白为黑,欺天骗君的行为,我要整顿风气,这四种恶俗不除,我感到耻辱。

06对待政敌,他亦有仁义和性情的一面:

袁绍被战败后,曹操亲临袁绍的墓地祭奠,痛哭流涕,慰劳袁绍妻子,归还袁家奴仆与宝物,赐给各种绸缎布匹,由官府供给他们粮食。

07对自己后事的安排:

遗令如下:天下尚未安定,不能遵照古礼来办丧事,安葬完毕,都要脱掉丧服,率军驻守边防的将领,都不要离开驻地。各级官吏都要各尽职责,入殓时穿平时的衣服,不要在墓穴里埋藏金玉珍宝。

三国志第二个曹操(三国志狠毒多疑)(5)

四、综述

从古至今,所有能成就大业的人又有哪一个不是高高踩踏于他人的鲜血与尸骨之上,至于自私、多疑等诟病,横看成岭侧成峰,人,永远是复杂的矛盾体,这世上既没有纯粹的贤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恶人。

细读曹操,我们会发现,比起细数他的恶行,他的才智与谋略、豪情与悲悯,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成功和别人一样,从来不只靠运气。

正如,诸葛亮刚出山时对刘备所说的那样:”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望低微,而且兵马也少,但是曹操能战胜袁绍,变弱为强的原因,并不只是天意,也在于人的谋划。“

所谓时也,命也,也不过是努力过后的顺其自然。

作为执政者,他能体恤百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予扶持帮助。

作为管理者,他能知人善任,用人之长,避人之短,赏罚分明。

至于曹操的才智与谋略,就如曹操自己所说:“我不是圣人,我之所以料事如神,只是我经历的事多点罢了。

那年少张狂,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不被人看好的曹阿瞒,终于成了乘坐六驾金根车,配五时副车的超世俊杰。

在他的进阶史里,有他上过的当,有他看透的人性,有他在死人堆里摸爬着死里逃生的惊悸……

他什么大风大浪没有经历过呢?还怕别人的诽谤与污蔑?

曹操,他有野心、有谋略,有政治家在建功立业面前“不得不狠”的一面,但他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人,是个甘愿做小人也不屑于当伪君子的人。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世人皆看错我曹操”,表达了他的孤独。

可看错了又怎样?

他仍然只愿做他自己,真实地活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