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总复习)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主张;
3、学习文章论证手法,感受四位作者的雄辩精神。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长于辩论,气势浩然是《孟子》重要的风格特征。
荀子与《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凭人倾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他与孟子一样,也肯定人人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只是成善成圣的途径与孟子所说不同。他不是强调尽心知性,而是强调学习、积累,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晚年弃官著书,后人编为《荀子》。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前26篇为荀子所著,后6篇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的艺术风格。
贾谊
(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韩愈
(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谥号文,故世称韩文公,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论
一种论文文体,《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前者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后者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不过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5、虽有槁暴 "有"通"又",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
"暴"通"曝",晒
6、輮使之然也 "輮"通"煣",使……弯曲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8、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9、约从离衡 "衡"通"横",连横
10、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纵
11、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13、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
一词多义
1、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 密、细密
2、一
若合一契 一起
其致一也 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一觞一咏 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悟言一室之内 数词,一
3、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快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锋利的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丢失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遗漏、忽略
5、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量、计算
6、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之不解/孰能无惑 疑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7、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吾师道也/不耻相师/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从师学习
8、无
圣人无常师 没有
无长无少,无贵无贱 无论
9、道
有碑仆道 路,道路
何可胜道也哉 说,讲
10、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日,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下,向上、向下
席卷、包举、囊括 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南取、东割、西举、北收 南、东、西、北,向南、东、西、北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内、南,在国内、向南
天下云集响应 云、响,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 景,像影子一样
(2)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敲鼓、击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食,穿、吃
树之以桑 树,种植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从师学习
(3)名词使动用法
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来朝
(4)名词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以……为师
2、 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动用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弱,变小,变弱
(2)形容词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弱
以愚黔首 愚,使……愚蠢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弯,使……弯曲
(3)形容词名用
其曲中规 曲,弯曲的弧度
是故圣益圣,愚愈愚 愚(第一),愚笨的人
3、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生者、死者
追亡逐北 亡,逃走的人
(2)动词使动用法
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 輮,使……弯曲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使……争斗
约从离衡 离,使……离散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漂,使……漂起
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退却
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亡,使……灭亡
古今异义词
1、金就砺则利
金 古义:金属制品 今义:黄金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 古义:寄放,托身 今义:付托,寄寓
4、用心一也
用心 古义:因为思想明月停留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5、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喻帝王得力的助手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学习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7、吾从而师之
从而 古义:动词"从"与连词"而" 今义:连词,表示目的或者结果
8、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9、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 古义:不一定 今义:没有必要
重点虚词
1、于
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到 移其民于河东
比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在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跟、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以
把 申之以孝悌之义
按照 斧斤以时入山林
因为 以五十步笑百步
用 王好战,请以战喻
3、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指知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标志
4、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做……的手段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表原因
重点语句
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省略句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蟹(有)六跪而二螯
状语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不拘于时,学于余
宾语前置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寡人之于国也》
本文记载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的只有实行"仁政",让人民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施以儒家的教化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劝学》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过秦论》
"过秦"意指指出秦的过失,"过"是动词。"议"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述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政治)过失的论文"。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章,真正的目的在于劝谕西汉统治者以秦亡的教训为诫,对百姓施行"仁政",给百姓以喘息之机,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师说》
本文是韩愈的一篇重要的教育理论著作,其主旨在论师,并非讲道。本文吸收了儒家思想中有关师道问题的精华,并根据当时的形势,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确定"师"的概念,强调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提出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强调学必有师。这比前人说得更准确、更全面;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提倡"不耻相师",批判了不从师求学的恶劣风气。"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种唯道是学的观点,也是对封建门第等级观念的一种批判。文章肯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风尚;确定了正确的师与弟子的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师生关系相对论,客观、辩证地讲清了师生间应有的正常关系,冲破了儒家所宣扬的"师道尊严"的藩篱。韩愈敢于大胆地、旗帜鲜明地向耻于从师的社会陋习挑战,表现了他力挽颓风的战斗精神和卓越的见识。
把握重点
《寡人之于国也》
这篇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整个过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很"尽心"了,可还是和邻国之政无大差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部分(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这里主要是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孟子听到梁惠王的发问后,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投其所好地以打仗为例,引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让梁惠王回答。当梁惠王做出正确回答后,孟子顺势亮明了自己的观点:"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三部分(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这里运用了一个排比句,指出从"农"、"鱼"、"林"三个方面达到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的地步就是"王道之始";
第二层(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依然使用了排比。
第三层(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总之,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了孟子文章结构严谨的特点。
《劝学》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部分(1-2),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一段,一句成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二部分(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部分(第4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
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过秦论》
本文先叙史实后作分析,据此,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全过程从秦孝公即位(前361年)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年)止,长达154年,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这是秦孝公时的事。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耕战、连衡)和取得的成果。又,"连衡"一句为虚笔,"连衡"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
2、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后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主要说前三朝87年间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本时期内纷纭复杂的斗争情况集中到两个方面:一是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空前增长;二是写诸侯约从反秦以及斗争的失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说明它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为下段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3、秦始皇统一全国(第3段)。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所以下文接着说它的守策,即愚民、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重点是写陈涉起义。用反衬写法:先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意思是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意思是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燃成燎原之势。这也是针对着"仁义不施"写的。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所以下面只用一句话写它的覆灭。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两层。
前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作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前者。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
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说》
本文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从师原则,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全文共四段,四个层次。
第一段,以教师的重要作用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论述"师道之不传",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四段,点明写作缘由。
知识迁移
一、(2016山西省阳泉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项梁日:"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高陵君显见楚王日:"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日:"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疾行则及祸 疾:急速,赶快。
B.将戮力而攻秦 戮力:合力,尽力。
C.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 壁:设营驻守。
D.诸将皆慑服 慑服:因恐惧而屈服。
2.下列对文中标红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C.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D.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3.下列对文中加加红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词"冠军"位列于诸军之首,后来也指将军名号。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的尊号。
B."甬道"指两旁有墙的驰道或通道,文中章邯专门修筑甬道为王离、涉间的军队输送粮食。
C."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
4.把文中标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2)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根据前后文判断,"救"译为"救援"属于动词词性,"十余"数次,作定语修饰"壁",综合可知"壁"应为名词,译为"营垒",故C选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名词"楚""秦""诸将""楚兵""诸侯军",动词"击""观",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着重考查了历法。C项题干中"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误,应该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答案】(1)打了胜仗,将领就骄傲,士卒就怠惰,这样的军队一定要吃败仗。如今士卒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担忧啊!
(2)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我们就利用他们的疲惫;打败了,我们就率领军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攻克秦军。
【解析】第一句中,"惰"译为"怠惰、懈怠";"少"译为"稍微、有些";"日"译为"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益"译为"增加、加多""畏"译为"害怕,担忧"。第二句中,"罢"通"疲"译为"疲劳";"敝"译为"困乏、疲惫","西"名词作动词,译为"向西进军";"举"译为"攻克,打败"。
【参考译文】
项梁到定陶,两次打败秦军,项羽等又杀了李由,更加轻视秦军,显露出骄傲的神态。宋义规谏项梁说:"打了胜仗,将领骄傲,士卒怠惰,这样的军队一定会失败。如今士卒有些怠惰了,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担忧啊!"项梁不听。宋义出使齐国。在路上遇见了齐国使者高陵君显,问道:"你是要去见武信君吧?依我看,武信君的军队必定要失败。您要是慢点儿走就可以免于身死,如果走快了就会赶上灾难。"秦朝果然发动了全部兵力来增援章邯,攻击楚军,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了巨鹿,自己的军队驻扎在巨鹿南边,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给他们输送粮草。
齐国使者高陵君显求见楚王说:"宋义曾猜定武信君的军队必定失败,果然败了。在军队没有打仗的时候,就能事先看出失败的征兆,这可以称得上是懂得用兵了。"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任次将,范增任末将。其他各路将领都隶属于宋义,号称卿子冠军。抵达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包围在巨鹿城内,我们应该赶快率兵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里面接应,打垮秦军是确定无疑的。"宋义说:"并非如此。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的疲惫;打不胜,我们就率领部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歼灭秦军。"又派儿子宋襄去齐国为相,亲自送到无盐,置备酒筵,大会宾客。当时天气寒冷,下着大雨,士卒又冷又饿。项羽对将士说:"我们大家是想齐心合力攻打秦军,他却久久停留不向前进。如今正赶上荒年,百姓贫困,将士们吃的是芋艿掺豆子,军中没有存粮,他竟然置备酒筵,大会宾客,不率领部队渡河去从赵国取得粮食,跟赵合力攻秦,却说'利用秦军的疲惫'。凭着强大的秦国攻打赵国,必定是秦国攻占赵国。赵国被攻占,秦国就更加强大,还利用什么秦国的疲惫?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为相,谋取私利,这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之臣。"项羽斩下了他的头,出来向军中发令说:"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处死他。"这时候,将领们都畏服项羽。于是大家一起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追到齐国杀了宋义的儿子。楚怀王无奈,让项羽作了上将军。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援救巨鹿。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大败秦军,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巨鹿的诸侯各军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语文掌握着孩子未来"何以为生"的主动权,还标榜着"生以为何"的价值观!如果我的文章对您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些帮助的话,感谢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