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去了美洲吗(郑和下西洋--非洲)

陆洋阳 海丝海思

郑和下西洋--非洲

郑和下西洋去了美洲吗(郑和下西洋--非洲)(1)

2023年是中国真实亲诚对非洲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提出的第十载,在这些年里,中非互惠合作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人对东非沿岸各国的具体情况是无从知晓的,由于郑和使团对东非诸国的多次访问,使得彼此间进行了密切友好的往来,从而大大加深了对这些国家的了解,也丰富了我国人民对这些国家地理知识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下西洋的航程旅途,同样也走近百年前的中非友谊。

一、刻碑著说,中非友谊流传至今

郑和于第七次下西洋前夕,曾在江苏太仓刘家港刊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在福建长乐刊立《天妃之神灵应记》碑,分别记述了前六次下西洋的经过,其中确凿载明郑和曾访问非洲的木骨都束和卜剌哇。《明实录》记载:“永乐十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剌加……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诸国王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可见郑和于永乐十年第四次下西洋时到过非洲。该书又载:“永乐十三年冬十月……癸未,古里、柯枝、喃渤利、甘巴里、满剌加、麻林、忽鲁谟斯、苏门答剌诸番国使臣辞归,悉赐钞帛及永乐通宝钱有差。”说明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到非洲时,还访问了位于今肯尼亚的麻林国。

郑和下西洋去了美洲吗(郑和下西洋--非洲)(2)

二、麒麟外交,明廷声望远被四海

郑和下西洋期间,东非麻林国遣使随同船队远至中国贡献“麒麟”(长颈鹿),则是能对此做出注释的一件盛事。明永乐十三年,由于郑和使团的到来,神秘的东非麻林国遣使至明朝廷进献“麒麟”,在当时被认为是体现了明初对海外诸国的外交方针已初步实现的重大事件。

也许“麒麟”在非洲只是寻常动物,但在中国却千载难逢,且中国自古视“麒麟”为瑞兽,赋予其神秘色彩,更何况这“麒麟”是来自被当时的中国人视为位于“际天极地”的麻林国,这些成为了明王朝声威与德望远被四海的象征,因此,当麻林国使者来献“麒麟”之际,整个明朝宫廷都轰动起来了。在麻林等国使者进京的那天,明成祖朱棣亲往奉天门主持欢迎仪式,接受“麻林国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当时,文臣武将纷纷向明成祖朱棣表示:“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致此嘉端。” 与郑和七下西洋直接有关的海上“麒麟贡”约有七次,由此可见,明朝的“麒麟外交”在那个时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郑和下西洋去了美洲吗(郑和下西洋--非洲)(3)

清代陈璋根据明代沈度原作瑞应麒麟图临摹而成的《榜葛剌进麒麟图》,描绘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榜葛剌国进贡的麒麟(长颈鹿)

三、陶瓷远销,双方交流更加紧密

以上讲到了非洲进献的麒麟,而中国的物品也通过下西洋的船队进入了非洲人的视野。值得一提的是,非洲人对中国价廉物美的瓷器、陶器十分欣赏。早在唐代中国瓷器就开始远销非洲。明初郑和下西洋四次到达东非,他带去大量瓷器以赠给当地统治者,并用瓷器交换当地物产。这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根据本世纪东非的考古材料,外销到非洲的中国瓷器大多是些生活用具。如基尔瓦发现的白瓷碗,马林迪附近的青瓷大碗、大盘、小碗等。中国瓷器在非洲的另一个用途是用来交换商品。费信在《星搓胜览》中写道:竹步国,“货用……瓷器……”,木骨都束国,“货用·……瓷器”,不刺哇,“货用……瓷器之属”。瓷器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和装饰品。在一些地方,精美的中国瓷器成为非洲王公贵族、富商巨贾购买、收藏的珍品,以供他们观赏和品味。

郑和下西洋去了美洲吗(郑和下西洋--非洲)(4)

结束语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郑和七下西洋四赴非洲,为源远流长的中非关系翻开了新的篇章,是中非友好交流的象征和文明互鉴的楷模。新形势的演变之下,中非学界携手破除“西方中心论”,积极弘扬“仁和为先、宽容开阔、以义统利、太平共享”的郑和精神,不但可为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夯实历史根基,而且将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树立典范。新年新气象,中非之间的传统友谊也正在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郑和精神将向世界传递出中国求合作、谋发展的强烈信号。

END

参考文献

1.郑一钧.《郑和下西洋与中非友谊》.2022.10.01

2.邹振环.《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的“麒麟外交”》. 2018年10期

3.李新烽.《郑和远航非洲与中非文明互鉴》. 2022.06.27

4.明朝那些事. 《朱元璋消灭了元朝,他的儿子却把“忽必烈”当作偶像?》

5.张忠祥.《从郑和下西洋看明代中非关系》. 1996年06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