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论是谁提出的(阴谋论者为什么总是喜欢拿希特勒挡枪)

阴谋论是谁提出的(阴谋论者为什么总是喜欢拿希特勒挡枪)(1)

《阴谋论中的希特勒:第三帝国与偏执想象》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著

袁鑫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臭名昭著的《锡安长老议定书》是对纳粹种族灭绝的授权吗?德军是因为被“背后捅刀”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吗?是纳粹制造了1933年的国会纵火案吗?纳粹副元首鲁道夫·赫斯于1941年飞往苏格兰,是代表希特勒向英国提出“和平提议”吗?希特勒是在1945年死于柏林,还是逃离地堡、流亡南美?

历史上不会有偶然发生的事,所有事情都是在幕后操纵一切的恶毒之人的秘密阴谋——虽然这种阴谋论观点和历史本身一样古老,但没有什么比修正主义者对第三帝国历史的描述更明显充斥着阴谋论与“选择性真相”了。《阴谋论中的希特勒》是一本有关想象、虚构、谎言与谬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后真相”和“选择性事实”的历史著作。

>>书摘

有人认为历史上不会有偶然发生的事,历史事件并非其所呈现的表象,所有的事情都是幕后操纵一切的恶毒之人的秘密阴谋,这种看法和历史本身一样古老。但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报社编辑和图书出版商这样的传统舆论守护者日渐式微、对不确定事实的大肆传播,以及有悖常理的“选择性真相”的误导,阴谋论在21世纪似乎愈发流行且广为传播。

多年前,美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在其著名文章《美国政治中的偏执风格》中,关注了阴谋论问题,该文最初发表于1964年11月的《哈珀斯杂志》。霍夫施塔特很清楚,他并不认为阴谋论者是临床诊断的精神错乱者。相反,他写道:“我称其为偏执,仅仅是因为没有其他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我眼中那种狂热的夸大、疑神疑鬼与阴谋诡计。”当然,他指出,这没什么新鲜的:18世纪时对共济会和光明会这样的组织的描述,也给人留下了类似的印象。不过它在20世纪卷土重来,尤其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麦卡锡主义为代表。参议员麦卡锡扭曲地认为,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共产主义分子。这是一种典型的偏执,他臆想出一个暗中操纵一切、破坏社会与政治秩序的恶毒敌人。对历史偏执式的解释明显充满个人主观色彩:重大事件不是历史长河的一部分,而是个人意志的产物。

阴谋论是谁提出的(阴谋论者为什么总是喜欢拿希特勒挡枪)(2)

自霍夫施塔特发表上述文章以来,特别是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以来,其文章中的假设——普遍的公共舆论,尤其是政治论述,根植于一系列崇尚理性的共同自由价值观,不承认所有重大政治事件受到幕后力量操控的观点——在很多评论家看来,已经被事实颠覆。正如该领域的当代重要学者约瑟夫·乌辛斯基指出的那样:阴谋论已经成为21世纪早期的标志。在世界的很多地方,社会精英的话语中已经充斥着阴谋论思想,阴谋论成了重大政治运动的宣传口号……为了赢得利益或权力,某些人利用曾被标榜为民主工具的互联网,宣传彻头彻尾充斥着阴谋论的假新闻,以此来操控大众……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阴谋论。没有什么比修正主义者对于第三帝国历史的描述,更明显充斥着阴谋论与“选择性真相”了。新发现的可靠证据与全新的研究角度让早就声名狼藉的阴谋论死灰复燃。阿道夫·希特勒位于阴谋论世界舞台的中央。“凡是对阴谋论感兴趣的人,无不听说过大量有关希特勒的事情。”一名实习记者最近指出。实际上,在网上各种讨论中,希特勒很少缺席。到了1990年,美国作家迈克·戈德温提出了著名的“戈德温法则”(Godwin s Law),即在线讨论的时间越长,参与者提及希特勒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讨论并不总是会因此结束。2012年,该名词甚至被语言学界的权威《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与希特勒进行类比非常常见,这一点在政治领域尤为明显,将自己不喜欢的人(上至唐纳德·特朗普,下至平民百姓)比作纳粹独裁者,这几乎成了一种标配。但为什么是希特勒?亚历克·赖里论述无神论与不可知论的历史时就此写道:希特勒是西方文化中最可怕的道德人物。和以前诋毁耶稣一样,对希特勒歌功颂德同样是骇人听闻的。他已经成了邪恶的代名词……纳粹主义在我们的相对论文化中几乎绝无仅有,它是一种绝对标准:对此容不得讨论,因为无论它是好是坏,都没有接受讨论的资格……从永恒真理的角度来看,纳粹主义是最为离经叛道的历史事件。关键在于,阴谋论常被认为有一种将世界划分为善恶两极的强烈倾向,谁还能比希特勒更邪恶呢?

阴谋论是谁提出的(阴谋论者为什么总是喜欢拿希特勒挡枪)(3)

1938年希特勒访问意大利(视觉中国)

但上述观点需要具备某种限定条件。在现实中,赖里的上述看法并不十分普遍。有一些人,尽管对希特勒这位纳粹领导人的一生一清二楚,但就是非常崇拜他,而这些人更可能支持阴谋论,包括否认大屠杀(他们认为大屠杀根本没有发生,此事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遭到了全球学者和新闻记者的系统性压制,是犹太精英的一个全球性阴谋)。我们还会发现,其他的阴谋论者,无论是相信外太空的外星生物已经来过并将继续造访地球的人,还是认为人类历史被某些神秘、超自然力量统治的人,都会不时在他们的理论中提及希特勒,以此吸引不相信他们理论的人,或通过将自己与最臭名昭著的历史人物相联系,来提升理论的可信度。某些人认定,善恶之间的鲜明反差是阴谋论的一个特点,但真实情况往往比表象更加复杂和矛盾。

上述事例所展示的阴谋论并不完全相同。研究阴谋论类型的学者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阴谋论存在两种主要变体。首先是系统型阴谋论(systemic conspiracy theory),指某一阴谋论组织实施旨在控制某一地区、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各种活动。按照该理论,阴谋通常要经过可能长达数百年的长期策划,然后传播至广阔的地理区域,某些情况下基本会覆盖全世界,被类似光明会、共济会这样的全球性组织或犹太人这样的某一种族或宗教群体推广和维持。还有就是事件型阴谋论(event conspiracy theory),指有组织的某秘密群体策划了某一事件,比如暗杀约翰·F肯尼迪或伪造人类登月。这种情况下,所谓的阴谋通常是短期行为,经过几周、数月或至多几年的预先策划就够了。在某些阴谋论者眼中,上述两种阴谋可能存在关联——也就是说,事件型阴谋论可能是系统型阴谋论的某种体现——尽管并不必然如此。重要的是,在两种阴谋论中,历史事件(某些情况下,包括当下发生的事)的背后都有一只隐藏的黑手。两种理论的另一共同点在于,阴谋理论家口中所说的某一进程、事件或系列事件的“官方”表态或被人普遍接受的说法,都是假的。实际上,“官方”一词的使用就暗示着,各国政府或权贵精英为了维持现状并继续手握大权,胁迫或误导了历史学家、学者、新闻记者和其他人,让他们进行掩盖真相的报道或描述。反过来,这也证明阴谋理论家对事实真相是知情的。

不过,纳粹对各种真实或想象的阴谋并不完全陌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一些阴谋对希特勒产生了影响,一些阴谋由他所策划,还有一些阴谋是他积极参与其中的。不过,本书要讨论的并非真正的阴谋。本书要讲的是,偏执的想象如何影响了希特勒与纳粹。其中包括五个不同的所谓的阴谋,迄今为止,严肃的历史学家与各种阴谋理论家孤立地看待每个阴谋。通过对阴谋论最新且全面研究成果的解读,有可能用一种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并揭露这些阴谋所拥有的一些也许令人吃惊的共同点。第一个阴谋就是臭名昭著的反犹伪书《锡安长老议定书》(The 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又译《锡安长老会纪要》,以下简称《议定书》):这本小册子源于何处?为何其流传如此之广?它真的是一种理论依据,刺激了希特勒进行大屠杀吗?如果任凭其扩散至全世界,它能带来阴谋论般的危险吗?它代表了怎样的阴谋论?乍一看,《议定书》似乎是标准的系统型阴谋论,文件内容含混,非常笼统。《议定书》通常被视作最重要的反犹阴谋家文献,而反犹主义在多大程度上等同于阴谋论,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除此之外,《议定书》还涉及一个常被忽略的深层问题:过去和现在,与其他类型的种族主义相比,反犹主义在多大程度,以及何种方式上存在着不同?按照当今对阴谋论的认识来理解它们,能给上述问题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

阴谋论是谁提出的(阴谋论者为什么总是喜欢拿希特勒挡枪)(4)

《战争风云》的作者赫尔曼·沃克(右)与演员史蒂文·伯克夫(坐着,化装成阿道夫·希特勒)在奥地利拍摄ABC迷你剧时合影(视觉中国)

最后,本书思考了为何“希特勒在1945年逃离柏林地堡,在阿根廷度过余生”这一经久不衰的谣言,近年来在媒体上更加流行。这些谣言源于何处?它们有没有可信之处?为何在一再被证明是无稽之谈后,这些谣言仍未销声匿迹?与书中谈到的很多臆想一样,近年来媒体上有关希特勒一直活到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久的说法再度增多。本书所讨论的所有事件型阴谋论当中,这一猜想无疑是最大胆、最不可思议的:其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时代的变化,以大量事实告诉我们阴谋论是如何运作的,特别是,让我们知晓了究竟是何方神圣会宣传并相信这些说辞。

这是一本有关想象、虚构、谎言与谬误的书。出于政治目的而刻意利用传说和谎言,并不只是21世纪的产物。支持有关希特勒、犹太人或纳粹党阴谋论的一些人,明显真的相信阴谋论的说法。还有些人明显在利用这些虚构的故事来实现自身目的。有时,他们会出于政治目的,恶意歪曲事实或编造十足的谎言;有时,他们会鼓吹耸人听闻的主张,以从中渔利。某些情况下,这些人会说,他们的实际主张是真是假最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便如《议定书》般明显基于伪造或错误的证据,这些主张也揭露了某种不言自明的真相,而且与仅凭经验得出的主张相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真实的。这种论调涉及关于真理本质的深层问题,而仔细、公正地阐明证据,以得出可靠且合理结论的人们,在面对上述挑战时通常反应迟缓。这是一本历史书,但它是一本适合“后真相”和“选择性事实”时代的历史书,是一本适合当今乱世之书。

(节选自《阴谋论中的希特勒:第三帝国与偏执想象》“前言”内容)

>>作者简介

理查德·J. 埃文斯,英国历史学家,著有《第三帝国的到来》《当权的第三帝国》《战时的第三帝国》《捍卫历史》《竞逐权力》等多部著作。2008年至2014年间,任剑桥大学钦定历史学讲座教授,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还负责一项利弗休姆基金会赞助的五年期研究项目,研究阴谋论及其对民主的影响。因学术成果斐然,埃文斯于2012年获封爵士。

作者:理查德·J. 埃文斯

编辑:金久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