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在宜昌市区吗(宜昌记忆宜昌的)

点击上方「三峡广电」关注我们!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在宜昌市区吗(宜昌记忆宜昌的)(1)

宜昌的“330” 葛洲坝工程背后你不知道的事(五)

文|王念时

本文由三峡广电公众号首发

330与宜昌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在宜昌市区吗(宜昌记忆宜昌的)(2)

1970年12月29日,武汉军区派专机把毛泽东批示的关于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中共中央78号文件送达宜昌。当天,时任宜昌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王群在宜昌地区“两代会”及荣优代表会上宣读了中央文件,时任省革委会副主任的张体学在会上讲话:“我这次主要是为葛洲坝工程开工而来。葛洲坝工程,很快要上10万人,吃的穿的用的,是个很大的负担。但困难是暂时的,这个暂时的困难我估计得两年多。为了葛洲坝工程,中央提前安排鸦宜支线的钢轨。只要把路修通了那困难不是小多了嘛。”

10万人是个什么概念?直到六十年代,宜昌人口也只有10万人左右,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城市,这也就是说,宜昌需要接纳一个和他本身一样、甚至比他还要大的企业单位和人员,就等于在极短的时间再造一个宜昌。于是,宜昌全城动员起来了。宜昌人民以全部的热情和博大的胸怀迎接葛洲坝建设大军,并举全市之力支持和参与葛洲坝工程的建设。

1970年12月17日开始,为了保证葛洲坝工程施工车辆道路通畅,宜昌城区男女老少齐上阵,辟山填塘筑路建桥,再修东山大道。那是从万寿桥往东,沿东山西麓直至伍家岗白马山下,数万宜昌人参加义务劳动,苦战45天修成水泥路面。东山大道顺利通车,宜昌打开东大门热情欢迎葛洲坝建设者。到了1971年元月,宜昌二中、宜昌地委党校、宜昌县高和县医院等单位夜以继日地搬迁,一个多星期全部迁出工区。

那个时候的宜昌天天铁流滚滚、人声鼎沸,丹江口工程局(原为水电部第10工程局)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丹江口水利枢纽工地转战宜昌;原水电部第13工程局从山东马颊河奔赴葛洲坝工地。基建工程兵61支队和解放军第一军第一师的一个团先后进驻宜昌。湖北省水利厅工程团和长办陆水施工总队,已先期到达宜昌城。有昔日的葛洲坝的建设者回忆说:“住的是芦席棚,夏天热得睡不着,冬天屋里飘雪花。床铺是竹排搭的,屋顶还有老鼠跑。那个年代嘛,大家都很艰苦。”

当年,宜昌人正全力投入焦枝铁路鸦宜支线的建设之中,加上众多来宜的三线单位在宜昌建厂修路,宜昌市的旅社和招待所总共只有1400个铺位,大小旅社每天“客满”.指挥部召集城区负责人会议,要求全市各居委会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兴办旅社,解决葛洲坝建设者暂住的难题。那个时候宜昌市城区有44个居委会,除江南清静庵居委会没有任务外,43个居委会很快接受了任务。会后仅3天,全市办起21个可住900多人的旅社。各旅社都是全新的被子、垫单和枕头,脸盆、水瓶、口杯等必需品准备齐全。有昔日葛洲坝的建设者回忆说:“那时的宜昌没高楼,当晚就住在宜昌解放路那边一家大点的旅社可能最高,也只三层。我们其实和宜昌不争地盘,我们只路过一下,第二天就在夜明珠的镇镜山上搭起了芦蓆棚。那时我们条件还是不错的,那比远道而来的部队强多了。”

葛洲坝工程开工初期,工地生活和工作条件均极为艰苦,宿舍都是临时盖的芦席棚,办公桌是用木铺板搭成的,椅子用泡菜坛子代替。但是蔬菜的供应成了大问题,所有的建设者只好一天三顿大米饭,外加咸菜炒黄豆,偶尔有点青菜就和“打牙祭”似的。有昔日葛洲坝的建设者回忆说:“刚到宜昌的时候,三三〇指挥部还没有成立,鄂西水电工程指挥部也还只是刚刚组建,我所在的鄂西二团是以当时宜昌地区的兵站为中心,散住在杨岔路附近的老百姓房子里,职工睡的是通铺,有些是上下两层,为了相互不影响,很多人用纸板和芦席隔开,当时我们叫“鸽子笼”。我们早出晚归,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撮箕和扁担是我们的劳动工具。”

宜昌人到外地谈宜昌,起点基本上都从葛洲坝开始,人们习惯了这种回忆方式,因为工程带来了城市的知名度,也使他们在全国各地人民的面前谈到宜昌,都会很轻易地获得认可和尊敬。葛洲坝工程完工后,宜昌的自豪感达到了高潮。330众多从全国各地涌来的人们也在此定居,大量外来人口让330的人形成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330普通话,和西南官话区的宜昌有很大的差别。

葛洲坝建成后,宜昌开始了三个城市的并列,对于宜昌人来说,宜昌是宜昌,330是330,葛洲坝电厂是葛洲坝电厂。葛洲坝区也就成了宜昌人眼中的330地区。如今在东山大道平湖大酒店门前仍有一块标牌写着:进入葛洲坝集团。虽然葛洲坝工程局后来一直在长江各地修建水电站,并将自己的业务扩展到全国甚至海外,可是他们把那里统称为“外营点”,在他们的心理,宜昌才是他们的家。

而在宜昌人眼里,330的人不是宜昌人,葛洲坝那个地方宜昌的人也不太会去,因为与宜昌关联不大。330有自己的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和办事机构,他们是厅级单位,与宜昌平级,还是著名的大型央企。相对于330这个庞然大物,宜昌无论怎么看起来就像躺在葛洲坝的边缘。

宜昌与330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在宜昌市区吗(宜昌记忆宜昌的)(3)

宜昌人自古以来“质直好义,不事夸诈”。1954年,长江洪水暴涨,荆江大堤告急。8月7日省防汛指挥部急电宜昌市:10小时内赶运1000立方石头至沙市护堤,宜昌人忍痛割爱把临江一线的千年青石板一撬而空,连夜装船运往沙市。1969年洪湖濒危,宜昌人将城内大街小巷尚存的青石板全部献出。这就是宜昌精神,无私奉献、不图回报、讲义气、重感情。

1970年葛洲坝开工前张体学10次到宜昌,要求宜昌人大力支援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宜昌人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12万建设大军,宜昌人与葛洲坝建设者同甘苦共患难。让他们融入到宜昌人的大家庭,共享水电之都的荣耀。当然,宜昌这座因为三线建设正在腾飞的城市也因为葛洲坝工程的兴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机遇,真应了那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为了弥补葛洲坝施工机械不足,指挥部决定:由荆州、咸宁和恩施三个地区组建三个民兵师参加葛洲坝工程初期会战。1970年元月开始,三支民兵队伍陆续开赴葛洲坝。他们高举红旗,扛着毛主席语录牌,拉着板车、推着独轮车,挑着行李,唱着语录歌浩浩荡荡来到工区。睡地铺、做野炊,以铁锹、箢箕、扁担和板车为武器,修筑长江第一坝。有人回忆说:“1971年参与葛洲坝工程的前后方人数峰值达到12万余人。不到半年的时间,在宜昌的西北面,以镇镜山为中心的1.3万亩土地上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工区城。”

七十年代初期,在当时郊外的铁路坝、石板溪、乌龟碑等地,雨后春笋般的矗立起一栋栋厂房,因为“三线”建设,一批大型企业都迁移而来。宜昌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最大发展的机遇。而葛洲坝工程的兴建,更是让宜昌城区人口和面积都急剧膨胀。有人回忆说:“当时有半年时间没去镇镜山,偶尔再去一看,吓了一大跳,到处搭的芦席棚、简易房。”

宜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什么样子?有人说:“那时候,九码头就是一个滨江百货大楼,一直要到二马路才有个满意楼,再要到解放路中山路口有个海鸥。那时候九码头还是荒的,宜昌就是两个主要的街道,街上就是从沿江大道到解放路。后头的东山大道很窄,两边都是树。连公交车都没有,到哪里去都是货车,人都是站在上面。”

宜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什么样子?有人说:“上世纪70年代的宜昌,没有什么商业中心,那时候铁路坝夷陵广场这一块还是水田,最大的商店是位于云集天桥附近的一栋三层楼商店——红卫商店。那时候物资很紧俏,商品流通以计划调配为主。商店里日用工业品、百货商品主要从上海、武汉、广州等地调进。”

宜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什么样子的?有人说:“夷陵广场这一带还是空荡荡的。有一个足球场,时常有人在此玩球,还有一个木器加工场,四处堆有大量的圆木,电锯的声音成天吱溜溜地响个不停。附近有老窑场、乌龟碑,再过去,就是一些农田溪沟,宜昌老东湖残留的几块湖塘还可看见。”

其后不久,随着葛洲坝工程的建设,除了葛洲坝那一大片区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宜昌最大的变化就是街上多了一些外地来的小伙子。有人说:“那个时候来到宜昌的年青人如果是休息天他们会一帮一帮的背个白色的工具包(劳保)、穿着深筒胶鞋逛游宜昌市。宜昌人那时就知道330的人有钱。

宜昌变化最大的还是铁路坝这一带,随着工厂的建成、随着外来人员的增多,那个原本被说成“铁路坝、鬼打架”的地方很快兴盛繁华起来。先是有商业城,后有老地区新华书店、地区一招(现在的峡州饭店)、宜昌剧院(现在的均瑶广场)、宜昌商场、国贸大楼、九州大厦(现在的丹尼斯)等相继而立,很快就成了宜昌新崛起的闹市中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当时薄熙来的大连开始,中国各地刮起了兴建广场风,宜昌当然也不甘落后,政府投巨资将商业城迁走,在此建了一个硕大的城市广场,宜昌就有了新的骄傲,新的脸面。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整洁美观,绿草茵茵,说实话,很豪华很气派,可惜,这个地方不叫铁路坝,就少了宜昌文化的底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夷陵广场这个名字你能说什么?铁路坝就可以让思绪在晚风中荡漾。

现在的330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在宜昌市区吗(宜昌记忆宜昌的)(4)

据说,有一次李先念在世的时候来宜昌,晚上在云集路逛街,见路灯下一些孩子做作业背课文。李先念感到好奇便过去询问,孩子们回答:“家里停电。”李先念愕然,又问道:“经常停电吗?”孩子又答:“经常。”李先念感到十分纳闷:葛洲坝都已经建成发电了,宜昌怎么还老是停电?直到很多年以后,宜昌才用上了葛洲坝的电,但这个故事很长,说起来就像天方夜谭,家丑不外扬,还是不说为罢。

平湖半岛俗称浇二半岛,是上世纪70年代初,葛洲坝工程开工时,国家和宜昌地方政府为支持葛洲坝工程建设划拨给葛洲坝公司生产、生活用地。浇二半岛一面靠山三面环水,林木繁茂、空气清新,是宜昌市难得的半岛型滨水资源环境,融山、林、江、河多种形态于一体,地理位置奇佳。可是由于浇二被列为峡口风景区,导致这里的建设停滞。这次浇二半岛进行拆迁改造,因为种种原因,就有了某一天不满的居民在葛洲坝中心转盘处进行静坐示威,后事如何不知道,只知道当时动静很大,堵了无数的车辆,网上也有些照片。

在葛洲坝水利枢纽运行30周年之际,情系大江毛泽东雕像在湖北宜昌葛洲坝三峡集团西坝广场落成,2011年8月5日毛泽东嫡孙,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毛新宇少将冒雨出席揭幕仪式,为雕像揭幕并敬献了花篮。情系大江毛泽东雕像以毛泽东1953年和1958年视察长江为题材,艺术再现了毛泽东情系大江大河治理,胸怀亿万民众安危的光辉形象。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在纪念葛洲坝30周年的致辞中介绍,葛洲坝工程承载着一代伟人的治国大略,为三峡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葛洲坝工程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兴建的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民族典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低水头、大流量、径流式水电站。葛洲坝工程在发电、防洪、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年发电量相当于建国初期全国发电量三倍以上,投产运行30年来,累计发电4174亿千瓦时,过闸货运量达6.29亿吨。

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相继兴建,也给宜昌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葛洲坝兴建之初的1970年,宜昌全社会用电量不到10亿千瓦时,生产总值4.9亿元;而近几年,宜昌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00亿千瓦时,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宜昌实现了综合实力向全国百强城市的历史性跨越,从峡江小城向现代化大城市的历史性演进,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突破。今天的宜昌,综合实力跃居湖北省第二位,居中部77座地级市第三位,在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同时,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美好,还是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听听,这就是330工程所带来的。

版权归作者所有

主编:李瑜(北美宜昌同乡会会长)责编:刘慧艳(三峡广电)

三峡广电整理发布

商务合作:0717—6862151

往期回顾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在宜昌市区吗(宜昌记忆宜昌的)(5)

编辑:陈利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