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后各省人均gdp排名(减少人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均GDP)

人口普查后各省人均gdp排名(减少人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均GDP)(1)

当下对于人口问题,大众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比如认为人口过多将会“平均”掉人均GDP。实际上,人均GDP并不取决于人数,而是取决于生产效率:在同样的效率下,人口越多,GDP总量就会越高。

因此,提高人均GDP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而不是减少人口。

在《人口经济学15讲》第四讲“人口与经济:减少人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均GDP?”中,梁建章将辩证分析人口规模与GDP的关系,并从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日本的人口老龄化案例中,阐释中国应该如何避免“下一个失落的几十年”现象的发生。

接下来

让我们一同进入人口经济学的科普时间

观看上方视频

或浏览本期栏目文稿

了解“人口经济学15讲”第四期完整内容

正视人均GDP与人口密度的正相关关系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互动

留下你宝贵的想法

大家好,我是梁建章。上一集我介绍了中国人口概况,讲到了中国面临“人口长期萎缩”的趋势。人口的减少和经济发展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说:“人口减少有利于提高人均GDP”。这句话真的有道理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一、减少人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均GDP?

聊人口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GDP和人均GDP这两个定义的区别。GDP一般用来衡量社会经济活动的总量,而人均GDP则取决于生产效率。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技术和组织效率,基本决定了它的人均GDP。在同样的效率下,人口越多,GDP总量就会越高。

比如,在欧盟内部,除了发展水平较低的南欧和东欧外,其他人口差不多的国家,人均GDP也都差不多。而人口多一倍的国家,GDP总量差不多也多一倍。

那么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人均GDP是否更高呢?答案也是肯定的。比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它们也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不算直辖市的话,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5个省份分别是:江苏、山东、广东、河南和浙江。其中,除了河南,另外4个省都是人均GDP最高的几个省。所以说,在一个国家内部,很容易就看出了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的关系。

当然,除了人口这个基础因素外,影响经济发展的,还有历史轨迹、教育水平、文化和制度等因素。而且,富裕的地方人多,可能是因为那里比较有钱,所以更加吸引人,虽然这不一定意味着人多而致富,但这样的结果,至少说明,人口越多越穷的说法与事实不符。

对人均GDP来说,人口不仅是分母,更作用于分子(也就是GDP总量), 而且对分子的作用往往更长效。因此,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人口一旦下降,对分子的影响可能会大于对分母的影响,就会导致人均GDP下降,而不是上升。

和人均GDP类似的概念就是“人均资产”,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人口少了,人均资产比如说房子,道路,医院,学校不是就更多了吗?那么房子,道路,医院和学校就不拥挤了吗?这是同样犯了分子和分母的错误,因为房子,道路,医院和学校都是人造出来的。人减少了,分母虽然减少了,但是分子可能减少的更快。

一旦我们能够认识到人口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就会知道,人口萎缩会对人均GDP的提升,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点也能从东北的发展得到印证。

东北资源丰富,人口在全国的占比却不断下降,近年来更是进入了绝对负增长的阶段。从1980年到2019年,东北占全国人口比例从百分之9.01降至百分之7.71;东北人均GDP从1980年的比全国高百分之39,变为2019年的比全国低百分之34。与此同时,东北人均GDP增速,也开始大大低于全国人均GDP增速。而这个变化里面,最重要的那个变量,就是东北人口的减少。也就是说,人口相对减少了,人均GDP却更低了。

二、边际效应与规模效应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国家的人口密度与其经济发展,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但有一个专业的经济学名词,叫“边际效应”,又称为“边际效益递减”,它似乎在反对着这样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边际效益递减”是什么意思呢?它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产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的产出效用是不断递减的。

举例来说,假设一个人耕种一亩耕地,产值是1000元;两个人耕种两亩耕地,总产值就是2000元;而如果人多地少,两个人耕种一亩耕地,总产值可能只有1400元,人均产值只有700元。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减少人口确实有利于提高人均收入。

这个例子似乎印证了一度很流行的“马尔萨斯人口论”, 也就是农业时代最著名的人口理论,它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农业技术缓慢提高,人们吃饱了就会多生,人口增长后,人均土地减少了;结果,技术进步带来的主要效果只是人口增长,而不是人均收入提高。

那这样看的话,马尓萨斯的理论对不对呢?

对,但也不对。因为这个理论主要适用于农业社会后期,就是说当土地成为生产的稀缺资源和瓶颈时,人口和人力投入的边际效应确实是递减的。然而,对于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来说,却适用另一种效应:“规模效应”。

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产值最高并不是农业。在很多国家,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都比远比农业高。例如,在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包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其产值仅占GDP总量的百分之7.1,工业占百分之39.0,服务业占了百分之53之多。

所以在现代经济中,人口越多,工业和服务业就越容易发展,生产效率越高,人均产值就会越高。人口密度越大,推广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就越小。以制造业为例,一家公司生产100万个产品的单位成本要远远低于生产1万个产品;以交通业为例,人口密度越大,人均交通成本就越低,公共交通就越发达。还有,人口越多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从而反过来也会促进技术的进步。

三、低生育率与养老负担

除了上面说的人口对GDP以及规模效应的影响,人口的数量还在间接地产生其他层面的经济影响,比如低生育率与养老负担之间的关系。在之前几集,我已经提到,中国的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经将近30年。长期低生育率带来的老龄化危机,直接导致了养老金体系的入不敷出。

在传统社会里,父母年迈时,孩子们就要赡养父母。在现代社会,私人储蓄和公共养老金是供养老年人的主要来源。发达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就被用于支付养老金和医疗福利等养老保障。这些用于养老的公共开支,其实是通过向正在工作的年轻一代征税,来筹集的。因此,在老龄化社会,随着政府养老支出的增加,税收负担和财政赤字也将会随之上升。

还是拿东北来举例。近年来东北三省由于生育率过低、老龄化程度较高,养老金体系已经收不抵支。无论哪种养老方式,本质上都是“工作年龄人口”养活老年人口。如果工作年龄人口比例过低,就会加重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一方面,老年人增多,需要更多的养老金支出;另一方面,工作者减少,又会降低养老金的收入。更严重的是,中国目前60岁以上老人比例只有百分之18,未来几十年会一路上升到百分之40。如果现在就感受到老龄化的不可承受之重,未来怎么办?

当然,有人会说,为了应付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政府可以有很多种办法:

比如提高税收,或是增加赤字,让国库先支出一部分;再或者就是减少老人福利,或者延缓退休年龄。

这些措施当然可以,但也有负面作用。比如,提高税收会降低经济的活力,尤其是年轻人的活力。而增加赤字只是拖延问题,因为赤字最终需要由更高的税收偿还。

延长退休年龄是目前一些国家用来减轻养老负担的常用办法。未来,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退休年龄会有显著提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人均寿命从60岁提高到了77岁;按这个来推算,目前50到60岁的退休年龄水平,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是可以往后推迟的。

在日本也出现了这个现象,他们的预期寿命持续提高,目前达到了80岁,由此退休年龄也从55岁提高到了65岁。现在,日本政府几乎已经负担不起沉重的养老费用,其债务水平几乎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高的,达到了GDP的百分之240。2018年,日本首相安倍就表示过,可能会将退休年龄从现在的65岁提高至70岁。

许多人认为,由于平均寿命超过80岁,如今的老年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健康,工作到70岁并不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养老保障的财政缺口,可以主要通过提高退休年龄来解决。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停留在劳动力市场,整个社会的资源就越来越倾向于老年人,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变得更加保守。创新创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这种劳动力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也正是导致日本经济出现“失落的几十年”的一个重要原因。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当时日本的经济在发达国家中是最具活力的。在长达三十年的时期里,日本的年均GDP增长率超过百分之8。1990年,在国家竞争力的世界排名中,日本高居榜首,当时日本的人均GDP似乎很快就要超过美国了。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的人口开始急剧变老,它的人均GDP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了,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经济命运迅速反转。

总结一下,长期低生育率会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升高,社会的养老成本和税收负担不断的增加。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在未来20年内,将成为老龄化和养老负担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会不断恶化,这将严重拖累国家财政和经济活力。

四、就业难是因为人口过多吗?

讲完了人口与经济相关的老龄化问题,接下来我们要讲一下另外一个大家关心的,那就是就业问题了。

在做这个节目之前,我还和上一集提到过的经济学家李铁讨论过中国的人口问题。李铁认为中国劳动力长期过剩,中国就业难的原因是“人口过多”。但事实上,所有的工作机会都来自人的需求,人口多需求大,工作机会才会多。人口减少了,工作机会也会随之减少。

而且,人口多,社会复杂性更高,会更容易孕育新的工作机会。如果中国人口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教师、售货员、出租车司机这些职位可能也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而航天、高铁这类唯有人口大国才能支撑的行业可能就不存在了。

过去30多年,中国人口从内陆到沿海、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都是从人少往人多的地方迁徙。

在全球180个有数据的国家和地区里,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失业率更低;从中国对数据来看,如果不考虑人口密度太低的几个民族自治区,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城镇失业率是相对较低的。这其实也印证了,人口越多,就业的机会反而可能越充分。

五、人工智能会导致人口过剩吗?

除了与就业的关系,我们再看看技术的进步,是否会对人口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在很多领域取代了人的工作。这也引发了人们的忧虑,进而有人对放开生育也产生了质疑,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很多工作将被机器取代,还需要那么多人吗?”

其实,对技术进步导致人口过剩的担忧早已存在,早在1955年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就曾经提出过担心,“从前一千个人做的事,机械化、自动化以后,五十个人就可以做了,那其余九百五十人怎么办?”这个担心也是他倡导节育的重要理由之一。

但实际上,自动化并没有造成持续的就业问题,更没有造成人口过剩。纵观人类历史,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一直都在不断提升,机器淘汰了许多农业和制造业的工作,但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服务业的工作。

自动化所导致的失业并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我们假设,如果只需要少数具有创造性的高技能劳动者,每周工作三天就够了,其余人可以无需工作就享受同一水平的消费,这当然是个经济上的好消息。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称为“过多的休闲”,“过多的休闲”的确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但是从短期来说,人们大幅度缩短工作时间的情形不太可能发生,因为在短期内,还是会有大量服务工作需要人来完成,而且长期来说,也会有新的工作岗位不断产生,比如说当人们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就会产生更多的旅游和文化的需求,这就会创造这些行业新的就业机会。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虽然技术进步对就业市场的总的和长期的影响是正面的,但也会产生局部的短期的的冲击。特别是在现代经济中,各个行业高度专业化,一旦某个行业的工作被新技术取代,该行业的从业者长期积累的技能,就可能失去用武之地,这些人会面临如何转型从事新行业的就业困难。如果人口相对年轻,这种新技能的转型会比较顺利。反之,如果人口老化,这种转型会变得很痛苦,会产生由于技能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高失业率,也会使得老龄化国家在这些新行业中失去国际竞争力。

2018年普华永道的分析报告中显示,未来20年人工智能将为中国创造百分之12的净增岗位,相当于增加约9000万个的就业岗位。其中,人工智能将取代百分之26的岗位,同时人工智能也将创造百分之38的新岗位,尤其是在服务业和建筑业将产生很多新的岗位。

总的来说,虽然机器代替了人类的一部分体力劳动,人工智能代替了一部分脑力劳动。但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也同时产生了很多新的岗位,所以不会产生人口过剩和失业率的问题,

好,这一集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下一集我们将介绍人口与创新的关系。下集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