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代才出现戏曲(知识点元代的戏曲为什么那么出名)

元朝是蒙古人统治的国家,汉人地位比较低,蒙古族是个游牧民族,没有统治汉族和治理非游牧民族的经验,国家表面上一片安定详和,但私底下的民族矛盾一定很激烈,很多汉族文人想效仿前代,在仕途上有发展是相当难,多数只能在政府中做个下层官吏,俸禄低,还受气。


为什么元代才出现戏曲(知识点元代的戏曲为什么那么出名)(1)


所以多数文人离开了官场和仕途,转向民间和江湖,愁闷和才华无处安放,戏曲创造成了一个渠道。所以,元代的戏曲比较出名,而且含金量高。元朝有四大戏曲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随便拿出哪一个,都有叫得响的作品。


关汉卿,他的作品和主流社会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最著名的悲剧《窦娥冤》,窦娥的三个愿望在她死后竟全部成真,这虽然有戏说的成分,但也说明窦娥的冤情天地可鉴。在此之前,中国人都习惯了喜剧、大团圆结局,无论经历多少波折,都是邪不胜正,最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幸福、圆满,可《窦娥冤》一反常态,窦娥到死,冤屈也没人替她洗刷,她只能以生命的代价唤起大众的一点良知和同情,这和封建社会传统教化背道而驰,那时宣扬的是,有善因,有善果,但窦娥枉死,而无赖张驴儿父子却通过收买政府官员逍遥法外,这样的结果和大家想象完全不同,按照传统戏曲的套路,这中间应该杀出一个包青天,查明窦娥冤情,法办张驴儿父子,可事与愿违。


试想,如果关汉卿在元朝政府任职,哪怕只是个中层官员,会不会写出《窦娥冤》这样的作品?答案是肯定不会,他不会对百姓生活对这样深的洞察和同情,也不会甚至不敢揭露黑暗的现实,可隔靴搔痒式的喜剧作品又没有《窦娥冤》这样的震撼力。元朝的政治体制和官员选拔机制把一大部分有才华的汉族文人排斥在外,这些没能进入官场的文人却推动了戏曲的发展,因为元朝当时也有“文字狱”现象,文人言行受一定的监督和管束,那戏曲就成了这部分文人最好的宣泄情感的渠道,这也是元朝戏曲出名的原因。


关汉卿的其他作品多数都是秀才和妓女的故事,一直受人轻视的妓女在关汉卿的戏曲中,是有情感,有血肉,有灵魂的女人,不再是为了钱牺牲色相的丑角。

其他像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或《梧桐雨》,都是长盛不衰的戏曲作品。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