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方言的标准(天津方言词cīlā)
天津方言词“cī lā”考
(赵芦邨)
天津方言中有“cī lā(lā或读轻声或弱化读le)”一词(静海方言也有),意思是“风干、晾干”。刘思训老师《哏儿都说哏儿话》将此词写作“呲拉”,谭汝为老师《天津方言词典》将此词写作“刺拉”。此外,这个词在天津方言中也说成“cī leng”(静海方言也有,据《汉语方言大词典》“刺楞”条,一些地方的中原官话也有这种说法), 《哏儿都说哏儿话》《天津方言词典》两书中没有提到。
笔者认为,在确定这个词的写法之前,应先确定这个方言词的语源,若是汉语固有词,用字的正俗有一个标准,若是由其他语言输入汉语的外来词,用字则要按照不同的标准。
经查笔者手头的古今字书,汉语中并没有读作“cī lā”的表示“风干、晾干”的词。所以这个词应该是音译的外来词。考虑到这个词是晚近才出现的,是不是源自清代满语的外来词呢(京津两地方言不少词源于满语音译)?检胡增益《满汉大辞典》,满语有uchalambi(uchalaha)一词,义为“风干”。其中,uchalambi的主要部分“chalam”发音接近“擦楞”, uchalaha的主要部分“chala”发音接近“擦啦”。 所以笔者认为天津方言中的“cī leng”“cī lā”两词就是由满语uchalambi(uchalaha)一词的主要部分音节音译的外来词,并因为首字韵母的变换最终定型为“cī leng”“cī lā”两种说法。
[上图内容节选自胡增益《新满汉大词典》]
那天津话的“cī lā”和“cī leng”怎么写比较好呢?因为是音译外来词,所以比较好的方式是音译兼意译。音“cī”的字没有直接和“风干、晾干”的词义相关的字,考虑“风干”就是通过风更“快”地使水分蒸发“走”,笔者偏向“趀[cī]”字,因为该字有“走”旁并且其字义“匆忙仓促”与“快速”是可以相关联的。音“lā”的字也没有直接和“风干、晾干”的词义相关的字,考虑“风干”有风字,笔者偏向“喇[lā]”字,因为该字古时常用来形容风声(例如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风喇喇,阵旗飘”)。而“leng”音字与“风干、晾干”义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字都没有,笔者偏向采用拟声词常用的读轻声的“楞”字(如叮楞咣啷)。
综上,天津话等方言的“cī lā”和“cī leng”笔者建议分别统一写作“趀[cī]喇[lā]”和“趀[cī]楞[leng]”。
另外北京官话、一些地方的胶辽官话及一些地方的中原官话有“cī lou”一词(据《汉语方言大词典》“呲喽”条),与天津话的“趀喇”同义,显然也是音译自满语uchalambi(uchalaha)的外来词,建议统一写作“趀露[lou]”(“露”读lòu的轻声,因老辈子风干通常是在露天里的,故取此字)。而按音译兼意译的角度,“呲拉”、“刺拉”、“呲喽”、“刺楞”等译法均不够理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