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配半夏(乌头配半夏)

许多临床医家视此为配伍禁忌,然而成功运用这组相反药物者也不乏其人。如有学者对《中医方剂大辞典》所收全部方剂进行筛选,共收集十八反药物半夏与乌头同用者405首,成方时间涉及汉至清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治疗病症以二药本身适应范围的沉寒痼冷和痰饮壅盛证为主,也可用于与寒湿痰饮相关的多种病症,或经配伍他药而用于与二药功效大相径庭的疾病[北方药学,2011,8(7):39]。

知母配半夏(乌头配半夏)(1)

乌头

另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表的175篇临床应用十八反的资料中,以乌头配半夏的应用频率最高,主治痹证的文献案例最多(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1989: 332)。如临床报道:以制川乌配伍法半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属脾虚湿困夹寒型)15例,不仅取得较好疗效,且无一例出现胃肠反应,对血常规、血液尿素氮、肝功能均无不良影响[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19]。王氏对经方运用半夏配乌头(附子)进行探索与实践,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以赤丸随症加减,先汤剂后散剂,治疗数月,效果较好;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30剂,以附子粳米汤加味,效果较好;治疗支气管哮喘,以小青龙汤随症加附子治疗,先汤剂后散剂,病情控制亦较好[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9):284]。亦有人临床凡遇风痰、顽痰所致诸疾,常用制川草乌配生半夏以治之,从未见其有不良反应,并认为制川草乌与生半夏合用后,善治头面风痰阻络,凝顽急疾。尤其对风痰窜络所致之面瘫者,更为合拍[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0):37]。亦有实验研究表明制川乌与法半夏配伍,镇痛和镇吐作用不因配伍而降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8):47]。另有用川乌-法半夏混合粉剂连续灌服大鼠8周,结果各剂量组大鼠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重、脏器系数、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病理检查未见与药物毒性相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0):42]。这似乎说明乌头与半夏合用,不属配伍禁忌。然而,有实验研究表明,制川乌与姜半夏配伍虽未见明显不利机体的影响,但如以麻醉、镇痛为目的,则只在机体近似阳盛、阳亢时有利,作用增强;而机体阳衰、阳虚时,两药配伍,麻醉或镇痛作用反转,表现为疼痛过敏,不利于治疗。或者说,为了祛痛,体质虚弱者,制川乌与姜半夏似不宜配伍使用;体质强壮者则可用。亦有实验研究表明,乌头配半夏,对虚寒的病理模型有助于提高机体对过热或过冷环境的耐受能力;对实热的病理模型,降低对不良环境的耐受能力。这一实验支持:在特定的病理条件下(近似于阳明实热),川乌与半夏不宜合用[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13]。这又说明川乌与半夏能否合用,是有一定条件的。但有实验研究报道:川乌与半夏合用可增加小鼠的病死率;尸检可见肝、脾、肠充血,心脏呈收缩状态[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88,(3):89]。通过生川乌-半夏(2∶1、1∶1及1∶2)酒浸液给小鼠外用,研究表明生川乌-半夏(1∶1)配伍的镇痛作用最强,且二药1∶1时有增强镇痛的作用,随着剂量比例的改变,镇痛作用有降低趋势;而皮肤局部急性毒性方面,生川乌-半夏(1∶1)毒性较小,且在此比例下,两药物似有相互抑制毒性作用,随着剂量比例的改变,毒性有升高趋势,特别是半夏超过乌头时(即生川乌-半夏1∶2),毒性增加尤为明显[四川中医,2009,27(4):54]。另有实验研究表明,在脾虚条件下,川乌与半夏配用,川乌的镇痛作用明显降低,且A/G值明显升高,肝、脾、肠病变较重[中药十八反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 107]。提示二药配用,仍应持慎重态度。

知母配半夏(乌头配半夏)(2)

乌头

总而言之,乌头反半夏并非绝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合用的,但不是绝对安全的,若要合用当持慎重态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